5月15日,应用型高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研讨会在我校图书馆小礼堂盛大开幕!来自广西、湖北、重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市的23所兄弟院校与会代表相聚晋商故里——山西太谷,共同探讨我国应用型高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本次研讨会由晋中信息学院校长助理、远景学院执行院长陈春苗主持。


晋中信息学院校长姬教授代表校方致开幕欢迎词。姬校长谈到,学校自新校区建设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于2020年底通过教育部全面评估,成为山西省首批成功转设的独立学院。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我校“四位一体双院制”的育人模式,远景学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远景学院为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跨文化能力所做的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在热烈的掌声中,山西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韩瑞勇处长致辞。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认可,我省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新时代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加强培养我省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拓宽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应广泛深入探讨、强调差异化发展、深化顶层设计,真正让学生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和沟通能力。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西省委员会吴丽敏秘书长致辞发言,她从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对新时代人才需求的角度切入,提出我国已经从世界经济的参与者、受益者日益成为影响者,我国也会持续加快对外开放,对跨文化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近年来,我省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涉外服务、经贸合作日趋增多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她提出拥有良好对外交流能力的文化人才对于促进经济贸易发展及跨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她对信息学院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系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


本次研讨会主题发言分为“时代的呼唤”、“职场的希冀”和“高校的行动”三个篇章,每篇章包含两场主题报告。

前中国国际商会合作发展部部长韩梅青作主题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背景下的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建设:方向和路径》。他指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建设应以集体主义文化自觉、长期取向普世价值、整体观和辩证思维作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目标方向,以个体主义社会间丰富差异、集体主义文化多样性表征、跨文化差异的双重相对性作为跨文化能力建设的认知路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冯捷蕴作主题报告:《新时代下跨文化沟通教与学的创新》。她指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国家情怀、贡献专业和学术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很重要。她在分析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指出跨文化交际课程应明确课程定位及教师定位。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汲取外来文化所长,相较于商务人士和职场人士,高校教师有更宽广的视野,但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不要故步自封。提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效果,应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著作、关注新闻和中外跨文化交际热点等方式不断丰富教学资料,二分法是教学的起点而非终点。同时,授课教师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跨文化交际人才,积极应对“culture shock”,提升自己。

前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特命全权大使周晓沛作主题报告:《外交官视角下的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他围绕“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这一主题,结合自己在外交部的工作经历和人生苦乐分享了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磨炼和培养,并寄语年青一代要知行合一、砥砺前行,要有梦想和更高的追求。他倡导青年学生要多读经典原著,不仅能提高外语水平,还可扩大知识面、拓宽国际视野,也有利于增长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他寄语年轻一代,勤学苦练,跨文化交际大有可为。

高管教练、人力资源咨询顾问、哈佛商学院校友余青作主题报告:《如何在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中赢得你应有的影响力》。

她分享了自己如何从人力资源专员晋升到人力资源总监,打破舒适区获得成长的经历。她通过丰富的案例围绕“管理魄力”论述了文化的多元化及交流表达的重要性,展现了自己的跨文化成长历程。她提出“可信度影响力=建立信任能力×专业知识”,应从多元化视角出发,运用成长性思维和人际沟通的基本能力,建立自己的核心稳定性、不评判的倾听及深度连接,从而理解差异,提升文化敏感度,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团队王朝辉副院长、张群星、宋颖老师作主题报告:《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三位老师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说的理论角度出发,分别就《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的课程定位、团队建立和磨合、教学内容的梳理和整合、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成绩评定和课程评估、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的建设发展和教学改革情况。



郑州大学教授曾利娟作主题发言:《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策略、方法与实践——以郑州大学〈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她从线上一流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线上一流课程设计策略与方法、线下一流课程技术应用与支持、混合式一流课程应用与推广四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设实践过程,并分享了教学团队拍摄的课程视频。就“如何打造线上一流课程”,她认为要做到“六个一流”,把好选题关(与时俱进、科技前沿),内容关(文理交叉、专业交叉、学科交叉),讲课关(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如问题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和翻转式),效果关(实景拍摄),技术关(多媒体、实景教学、跨校直播互动)和平台关(学习强国、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华文慕课、学堂在线国际平台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让文明走进校园、让文化滋润心田、让沟通畅快无限、让世界变成家园。



主题报告后,与会嘉宾、各有关高校教师代表展开专题讨论,研讨内容涉及跨文化交际课程上学生拍摄的教学案例如何设计和实施、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专业的技术团队如何组建、如何在中国本土文化中构建跨文化交际理论、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差异化及冲突应对、如何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核心稳定性等。

研讨会闭幕式上,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山西省翻译协会秘书长吴红星作总结发言。他回顾、提炼了各位嘉宾主题报告的主旨内容,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体悟。文化的差异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不言自明,跨文化交际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和心理意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内化于心的意识、切实的认识和行动力。他强调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沟通的重要性,高度肯定了有关嘉宾在跨文化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的成效与深厚积淀,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广泛传播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升级,国际合作持续增加,涉足行业逐渐增多。着眼未来,社会对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诉求日益提升。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有助于推进我国应用型高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改革,推动跨文化交际教学从专业走向通识,对探索产学协同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构,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在地国际化、线上国际化与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大有裨益。新时代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断探索与实践,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开拓空间,为和谐世界的构建贡献智慧。
(撰稿:远景学院 摄影:梁继丹、卢菲、孙奕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