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来自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的曾利娟教授与我校远景学院与通识教学部的青年教师们举行云端见面会。远景学院教学副院长高洁主持见面会;校长助理、远景学院执行院长陈春苗,通识教学部副主任张晶晶携远景学院与通识教学部部分教师参加会议。
曾利娟教授是河南省教学名师,郑州大学“十大巾帼标兵”,是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多年来潜心研究慕课建设与视频公开课。其主讲课程《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为河南省上线的首门慕课,也是学习强国收录的首门同主题课程。近年来,曾教授在全国各大高校举办数十场专题讲座,分享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今年五月,曾教授带着她的主题报告“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策略、方法与实践——以郑州大学《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惊喜亮相我校主办的“应用型高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研讨会”,引起强烈反响,也成为集团三校通识教育板块众多年轻教师的梦想导师。

今年九月,受我校邀请,曾教授成为远景与通识部5名青年教师的成长导师。首场云端见面会,有幸成为曾教授导师团队成员的五位青年教师分别做了详细的自我介绍,并就课程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相关问题向曾教授虚心求教。曾教授一一肯定了大家的课程创新性与积极探索,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性地解答了老师们的问题。

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长为博闻强识的栋梁之才,因此区别于专业课程的一点就是要有广博的包容性。曾教授建议教师们应坚持跨学科间的学习,拓宽思路,打通学科壁垒,建立知识网。在进行课程建设时,曾教授根据自身多年教科研经验为青年教师提出了几点建议:找准风格,量身定制自己的课程;了解学生需求,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积极性;与时俱进,理念超前,把握未来教育发展方向与趋势;精准定位,全身心投入,做成精品;研究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教学研究,基于课程实践和思考,呈现出可视化成果。总之,课程建设应有长远的目光,扩大课程受众面,精益求精。
此外,高校教师的成长不仅在于在日常教学中磨练自己,也在于科研水平的提升和进步。教师的成长应该与课程建设同步提升,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积累,课程素材要广泛多样,为自己编写教材做准备。线上教学的数据和案例都可以成为自己教学研究的有益材料。两个小时的交流让青年教师们受益匪浅,并且表示今后将在教学、科研、课题、精品课程申报等方面与曾教授进行常态化交流。

在总结发言中,陈春苗老师作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首位主讲教师,回顾了这门课程从初设到打磨,再到目前成为集合了来自集团三校五部门十三位教师跨学科对话的省级教改项目所走过的历程,在曾教授指导下,她继续带领团队,围绕课程建设合持续发力,共同锻造精品的决心与设想。
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得更远,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信在成长导师的指引下,年轻的通识人必将勠力同心,不断解锁新的可能。
(远景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