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韩海涛,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学历。2022年入职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并任职软件技术老师。曾带领学生参加各项竞赛并获取奖项50多项,软著7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签订校企合作企业1家并实质性合作。指导3名学生创业并开设公司,兼取得较好的发展。
初心萌芽:代码世界里的育人追问
2009年的秋天,中北大学二龙山的走廊上,我心中怀揣着一个清晰的梦想——成为一名企业研发人员。那时的我坚信,人生价值应当在代码与数据的世界里闯荡,在项目成功上线的欢呼中得以实现,而“教书育人”则是一件温柔却遥远的事,与我的职业轨迹毫无交集。

2013年毕业,我如愿踏入央企大门,从一名职场“技术小白”起步。从跟着前辈调试首个智能硬件后台,到独立负责电商平台订单系统开发,无数个深夜,我独自对着屏幕修改bug。每当看着空荡的办公室,一个疑问总会悄然浮现:除了完成KPI,这些年积累的技术经验,还能有什么更实在的用处?这个问题,像一颗沉睡的种子,在我心底埋藏了整整九年。
缘分转角:一场突如其来的职业邀约
2022年初的一个周末,我正在家整理企业项目资料,手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张明君”——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5期毕业生,几年前曾在企业实训时跟着我实习。
“韩哥!我们双体缺懂实战的老师,您来试试呗!”电话那头,她的声音满是雀跃。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我没教过书,万一讲不好,误了学生咋办?”
她语气恳切:“我们双体要的不是只会讲理论的老师,是能带着学生‘实战’的人。”架不住她的热情,我抱着“去看看”的心态,在2022年2月走进了晋中信息学院,也自此开启了我与信院的故事。
角色蜕变:30天的转型缓冲期
2月19日报道后,因事务繁杂我选择留校住宿。现在想来,这仿佛是老天爷的安排,为我与信院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在校的一个月左右,没有繁杂琐事干扰,我拥有了充足的空余时间。正是这30天,让我成功完成了从企业人员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我反复研究课程内容,琢磨学生接受知识的节奏,探索如何将企业技术转化为适配教学的内容。闲暇时,我会规律地出现在体育场地,尽情享受着校园独有的安逸与宁静。
育人日常:把实战经验搬进课堂
我始终坚信,要把自己当年最需要的东西教给学生——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企业里真正实用的实战经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团队协作的沟通技巧。
项目攻坚
在软件项目课上,我带领学生完整复刻企业开发流程。从“需求分析会”开始,让他们轮流扮演“产品经理”“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沉浸式体验真实职场场景。当学生们攻克难题、完成项目,互相击掌庆祝,满屋子回荡着欢呼声时,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我心中涌起阵阵温暖。原来,分享成功的喜悦,比独自收获更令人动容。

竞赛时光
学科竞赛的日子,是我和学生们最难忘的“并肩时光”。从拿到竞赛主题时的忐忑不安,到拆解难点时的认真较真,再到攻克难关后的欢欣雀跃,每一个瞬间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师生同心前行的旅程,也成为我在信院最鲜活的记忆。

课外同行
除了课堂教学,我更爱和学生们一起“折腾”各类活动。徒步凤凰山时,山风拂过脸颊,吹散了徒步的疲惫,也让我明白:比起课堂上的知识传递,这样并肩同行的时光,才是师生间最柔软的联结。

去重庆的兄弟院校交流时,我们一同参与项目研讨、拓展视野;清晨相伴在老街品尝麻辣小面,傍晚漫步洪崖洞,看灯火映照着江面。这样的经历远比任何荣誉都珍贵——原来,和学生们一起看世界,比独自前行更有意义。

烟火温情:藏在日常里的师生情谊
在信院的日子,最温暖的莫过于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小事。学校的共享厨房,是我们师生常聚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一起洗菜、做饭,厨房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与欢声笑语。共享厨房煮的不只是饭菜,更是师生间的温情与默契,这份在烟火中流转的陪伴,比任何美味都更让人难忘。

最让我骄傲的,是看着学生们从校园顺利走向职场。去单位看望毕业工作的学生时,曾经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的他们,如今已能熟练对接工作、从容汇报项目。听他们讲述用课堂上学到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眼里满是自信的光芒;当听到一句“老师,多亏您当年的指导”,所有的教学付出都有了回响,这份见证成长的温暖,比任何时刻都动人。

时光答卷,未完待续
转眼,我在信院已度过三年多时光。每天看到学生们认真的模样,我总会想起2009年二龙山上的自己——那时的我,从未想过“教书育人”会成为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从企业骨干到育人良师,我不仅完成了角色的转变,更找到了比技术研发更有温度的人生意义。
未来的日子,我想继续陪伴学生们在成长的路上同行。因为我知道,每一个与他们相处的瞬间,每一次见证他们的蜕变,都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成长答卷”。而这份答卷,还在继续书写——写满温暖,写满热爱,写满我与信院未完待续的故事。
供稿: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