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景学院 戴亚玉)2014年10月5日,我到达布鲁塞尔,与南微莉院长一同参加国际文理学院未来发展方向的研讨会。在比利时,短暂的停留,领略了异国的风情,尝试了异国的生活,交流了远景的特色,一些所见所闻所感,我们共勉。
----博物馆之旅
那天天气阴沉沉的,时而有些小雨飘落下来。我和南院长从酒店步行到博物馆。路上,南院长不时地给我讲解路边建筑的历史,尤其是教堂。让我感觉自己被浓浓的历史气息包围着。时间仿佛在我们边走边欣赏中,悄悄地流逝,不知不觉地便走到了博物馆的门口。
我好奇地向四周张望,想找找布鲁塞尔的博物馆与中国的有什么不同。突然,我的目光被博物馆的一盏灯吸引住了。其实它的结构很简单,就是几根电线上面亮着几个普通的灯泡。其独特之处就在它的造型上。它的造型并没有什么规律,或者模式,无法用文字来形容它的样子。这是艺术家凭借个人的想象,将每一根电线摆成了不同的样子,这个作品似乎是要表达他内心的东西和要达到的一种效果。如果不细看,也许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线条美。但是,静下来享受着看,却是一种精神美,艺术美。这种抽象美的灯,我在国内还是很少见到。那些明亮的小灯泡,不禁让我想起,姚谦在《品味》那本书中的一句话:“灯是整个空间的灵魂。”的确,明亮的小灯泡更能表现出艺术家的灵魂。随后我们准备进入博物馆参观。
再入馆之前,工作人员先给我们带上了一个敏感器,和耳机,以便走到某种乐器前,可以及时的欣赏此乐器演奏的乐曲。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走进去了。里面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乐器,同一种乐器有现在流行的,也有以前流行的。你可以带着敏感器,走到你感兴趣的乐器边,听一听它奏出来的乐曲。在这个博物馆,我兴奋地看到了我的最爱,手风琴。从小我就学习拉手风琴,直到现在还不时地练一练。那里摆放着老式手风琴和现在流行的手风琴,这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以前从未见过老式手风琴,现在摆放在了一起,道很容易发现它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这是我在那里感觉最有意思的地方。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乐器也是我从未见过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声音,可以奏出本国曲风的乐曲,给听众带来不同的味道。这些都令我感到震撼和神奇,令人难忘。
下午时分,南院长决定再带我去美术馆参观。未入馆内,外面大气磅礴的建筑让我忽然间有一种敬畏之心。典型的欧式建筑再加上精美浮雕,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如今看来显得那么底蕴深厚,神圣,大气。于是,我怀着一颗朝圣者的心走进美术馆。里面布局如同宫殿一般,感觉十分高雅。那里挂着许多画,伫立着许多雕塑。画,大都是西方画,以油画为主。里面有抽象派,也有印象派。我缓缓地走到每一幅画前,注视着它。发现西方画注重形,比中国画更真实,中国画注重意,要将背后的意思表达到位。我注视着画里的每一个人物,突然意识到,如果一个画家想要画好一个人,那么最难画的应该是他的眼神。因为注重真实的西方画,一定连人物此时此刻的那种状态感情,都要画得十分真实才可以。所以,西方人物画的眼神,是我在那个美术馆最喜欢看的地方。
这一次的博物馆之旅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欧洲艺术的力量和魅力。他们对艺术的喜爱与追求,通过其作品就能感受得到。布鲁塞尔不仅只在博物馆有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在那里的各个地方都能感受到。比如建筑、路灯,连路边的休息的凳子,都设计得很有艺术美。艺术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布鲁塞尔的人们在这方面的创造,令我佩服,更值得学习。





----布鲁塞尔会议
10月9日,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正式开始了关于国际文理学院未来发展的讨论会。那天早上,先是有几位院长做演讲,他们大都说了自己对文理学院的认识,并对以后的发展提出了深刻而富有远见的问题,同时也向我们介绍了在他们的国家,文理学院所遇到的问题。我们的南院长也是演讲人之一,代表亚洲国家的包括中国、日本和印度,引以为傲的是代表中国出席并做演讲的只有来自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我们,其余都来自欧洲国家,与来自美国、加拿大的。那天南院长的发言非常精彩,她叙述了在中国办文理学院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使得在场的很多人对我们的学校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早上演讲都结束后的休息时间,有许多人都来找南院长和我问关于文理学院在中国的发展问题。
下午大概2点钟,我们每个人被分到不同的小组,开始进行文理学院发展的讨论。我们的小组成员,年龄不一。有年轻的学生或者已经工作的人,也有年长的人。他们大都是学校的领导。我所在的小组成员都是从欧洲来的,他们基本上说的都是欧洲文理学院的情况。讨论中,我发现荷兰的学生们都很优秀。他们敏锐的思维和得体的交流举止,还有丰富的思想,让我们的讨论会变得激烈起来。每个人都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接着,又有人尝试着回答问题。通过回答,他们有衍生出了新的问题。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讨论会,简直一场头脑风暴,非常刺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奥地利人。他是一个年长的老人,讨论会中,他不是一个总是发言的人,却是一个很爱思考,善于倾听的人。他提出了几个很有深度的问题,至今都让我无法忘怀。他这样问道:“If you go many countries to study, what’s the value of academic? Can Liberal arts go international? Should the government pay for liberal arts?”这些问题在讨论过后,留下了无限的空间给我们发挥和创造,同时也指引我们努力探索,找到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通过这个会议,我学到了很多。聆听各位文理学院领导谈到各自学院遇到的问题,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个领导者的不易。领导者,他首先应是一位思想家,要用他超前的思想领导大众。然后还要是一位实干家,从行动上一丝不苟地将事情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人们的不理解等等,都需要去解决。但是让我非常庆幸的是,我们的领导、老师每一天都在关心着学院、学生的发展。所以,对于如今还是学生的我们来说,唯有努力学习才能报答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