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余组延时,1300多个日夜,两万余张照片,凝聚2分50秒。献给我的母校——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几天前,一部由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区域1501班张晏铭同学拍摄的延时摄影作品《遇见·信院》发布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得到许多信院师生的点赞与转发,现在让我们追根溯源,探究这一部视频创作者背后的故事。
记者:学长你好,看到《遇见·信院》延时摄影作品后很有感触,发布后朋友圈被这部延时摄影刷屏,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着手去创作这部作品的?能简单为我们谈一谈创作的初衷吗?
张晏铭:延时摄影我最早是在2015年接触到的,那时候还在上高三,当时网上有一个《韵动中国》延时摄影作品,通过延时摄影来表现祖国大好河山,我看了之后很有感触。就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拍出满意的作品。后面我来上大学后看到了徐路遥同学拍摄的《延时信院》更加坚定了我这一“初心”。要记录母校的延时摄影,四年时光我利用空闲时间,起早贪黑,天气好了就会拍一些。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临毕业前我就把攒下的素材做成了《遇见·信院》。

记者:这部视频不论是在取景、画面上都有吸人眼球的地方,在每个镜头中、都展现出信院独特的校园风光,也表达了很多信院学子内心最深的感触,学长为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创作灵感和心路历程吧。
张晏铭:有一句话说上了大学后故乡再无春秋。的确,大学生活远离故土,而且要在这里经历四个春秋。朝霞夕阳、风起云涌、昼夜交替、四季变迁……这些风景平日里看似平常,只要你用心记录,美就在身边。把点点滴滴的感动收集起来,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一道不一样的风景。值得一提的是能让我坚持下来的不仅仅是记录校园这一“初心”。我内心对学院的感情是我坚持不懈的动力。回首这四年,这里不但有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无尽知识的海洋。大学学习不再是机械式、填鸭式的方式,需要去自己学习,领悟道理,灵活的解决面前的一切问题,学会在社会上立足的方法。学校正是特别重视这一点,我认为大学四年是我一生的财富,我很眷恋四年在信院的时光。

记者:每一次创作的道路都是坎坷的,你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哪些难题,又是如何去解决的?
张晏铭:视频里的日出素材大部分都是起得很早去拍的,有的时候为了拍日出还得在外边通宵一晚,因为四五点钟宿舍楼门是不开的。为了理想的画面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还有就是有些素材前期出现了失误只能是弃之不用,比如拍摄火烧云没能烧起来、拍摄大范围素材没有做好稳定等等,放平心态就好。最后,就是延时摄影是帧动画,是由单帧照片组成的动画。所以它特别占用储存空间,对电脑配置要求非常高,我只能是买硬盘来储存,笔记本长时间运行来导出渲染。有时周五周六不断电晚上要处理一两千张照片。

记者:创作期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呢?
张晏铭:视频开篇有一个六扇门的朝霞,那天晚上我和朋友看天空中飘着散云,就想着第二天兴许有很好的朝霞,我内心是又忐忑又兴奋,一晚上没睡好,四点半就起床就背着设备来校门口,当朝霞把六扇门上空渲染出一片赤红,我当时的内心难以言表。还有一个镜头是在图书馆台阶上拍的雨后晚霞的倒影。在那个镜头之前东面出现了彩虹,当时我出来的有些晚了,加上内心激动有些慌张。只拍了几十张,不是很理想。在信院一共见过三四次彩虹,没有用延时记录下来这也算一个遗憾吧。
记者:这部作品背后还有哪些人为你们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张晏铭:我特别感谢乔宝森同学、和新媒体联盟。视频里的航拍镜头大部分都是用他们的无人机拍摄的。没有这些镜头,整个片子也会逊色很多。同时我也感谢县里的朋友刘家伟,我们有一样的拍摄爱好,用延时记录生活。没有我们相互协作和交流我也很可能半途而废。最后我想感谢信院每个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们,你们是我坚持我的爱好的最大推力。我自知是一个普通的信院学生,如果没有学校的培养,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我也不可能走到现在。真诚的想对大学里所有关心支持我的朋友们说一声:“谢谢!”。

记者:六月的风带着一丝离别的气息,《遇见·信院》在广大师生中反响热烈,成为了信院的一张名片,作为一名即将要离开母校的毕业生,你想对信院学子说些什么?
张晏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坚持。第二点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你做的每一件事,参加的每一场活动,每一个你的付出。它们看似普通,但都可以历练你。没有什么是立竿见影的,只有长期不断的坚持的做下去才能成效。学校“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和完满教育这个舞台可以让你成长许多,乐观积极的去参与,积少成多,最终会带给你许多改变。不忘初心,坚持心中所好,最终一定能有所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