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与展望Ⅱ:他们是最可爱的新校区建设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11-03 00:00:00 点击:

编者的话:迈入2020年,信息学院又在悄然变化着,4000余平米的行健馆正式投入使用,在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的征途上,信院人奋发向前,人才培养和校园基建齐头并进。但破茧成蝶的过程是艰辛的,在新校区建设中,基建、后勤、维修、管理人员以及那些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建筑工人都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克服了重重困难。信院正是在大家的共同见证和包容下成长的。本期,我们将走进那些新校区的建设者,回顾乌马河畔的这一段建设历程,展望学校发展趋势,探讨学校建设未来。

他们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奠基者、开拓者、建设者,是学校发展壮大的亲历者、奉献者、见证者,从一片片荒芜的土地,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他们用一个个平凡忙碌的身影,换来万千学子安逸的学涯生活。回眸过往,对今天的采访者来说,仍是历历在目,让我们跟随章来方、周涌、王卓这三位学校新校区一线建设者的视角,探寻过往10年的故事。

回眸与展望Ⅱ:他们是最可爱的新校区建设者

回眸与展望Ⅱ:他们是最可爱的新校区建设者

回眸与展望Ⅱ:他们是最可爱的新校区建设者

筚路蓝缕,凝聚奋勇前行的信院力量

2010年4月8日新校区开工奠基,到同年9月1期工程顺利竣工,10月正式投入使用。5个月的时间平地变高楼,可背后面对的却是工期紧、时间短、困难多的艰辛,但信院人坚守初心争朝夕,奋勇前行显担当。谈及第一次来到学校的样子,三位建设者的印象都很清晰而深刻:一片农田,几排杂乱无章的树木,还有很多牛棚和养猪场,没有道路,时值春夏之交,一下雨路面就泥泞不堪,坑坑洼洼,人员、车辆无法通行。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拿着镰刀自己开荒,清晨上工,暮色收工,撸起袖子亲自动手完成前期的基地打桩。现任学校后勤处处长周涌说到,自己一直保留着当年穿戴过的安全帽、雨鞋、雨衣、军大衣,虽然办公地点几经搬迁但都舍不得扔掉。他拿出的这几件物品,每一件都留有10年前斑驳的痕迹,这些都是过往坚守工匠精神、打造优质工程的见证。

回眸与展望Ⅱ:他们是最可爱的新校区建设者

建设者王卓谈到具体困难时说,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场道路不好走,灰尘大,既要协调指挥现场施工单位的建设,又要对外联络沟通有关水、电、气各部门的工作。甚至是原材料都非常短缺,基础的水泥、钢筋、混凝土都需要从外省调入。建设者章来方也表示2010年1期工程建设时期,各方条件都不好,要保质保量完工,怎么办?只能是所有工程人员总动员,从担任总指挥的领导到工程管理者、到建筑施工人员几乎每天在工地现场,假期无假,周末无休,通宵达旦。即便如此,建筑工人和管理指挥人员都会出现明显人手不足的情况,现场的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尽管困难重重,可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坚定信念,践行承诺!每个人都怀揣着这样的一份情怀,坚守初心,攻坚克难,用身体力行凝聚起属于我们的信院力量。

回眸与展望Ⅱ:他们是最可爱的新校区建设者

回眸与展望Ⅱ:他们是最可爱的新校区建设者

回眸与展望Ⅱ:他们是最可爱的新校区建设者

攻坚克难,创出内涵发展的信院速度

就是这样的一群信院人,从开工第一天到开学最后一天,加班加点,挥汗如雨,实行轮班制,用流水作业、平行作业、穿插作业的方式有效提升建筑效率。日日梳理、天天总结,周周例会,通过自查、互查、交接查的管理办法,最大程度保障工程进度!为了最明媚的9月,为了一张张最美的笑脸,他们在炎热的高温里,在任意肆虐的暴雨里努力着、奋斗着、奉献着。校园中留下了他们辛勤的背影,灯光映衬着最朴实的面容。

工期紧,但安全高效始终是第一位的。要建设中国最受尊崇的特色本科大学,就要建设质量过硬的校园,通过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精细管理的方式,短短的五个月,高楼平地而起,每一天都是不同的变化。“从庄稼地,到如今的现代化校园;从小平房,到如今挺拔的教学楼,我在工地干了半辈子,能为青年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看着一批批学生走进校园圆了大学梦,一切辛苦都甘之如饴。”这就是建设者章来方老师理解的信院速度,更是信院的温度,是信院的热度。

当谈及新校区第一批新生拿着行李,带着梦想与好奇,用双眼打量校园的感受时,三位见证人都热泪盈眶,那是一种激动,一种自豪,一种成就,甚至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情感。像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从咿呀学步,到迈开矫健步伐。周涌处长动情地感慨道:很豪迈的感觉,可也有点沧桑,有些许遗憾。回首这10年,学校发展了,他却不再年轻。但依旧,对学校的未来,充满无尽的期待。建设者章来方虽然已经离开学校,但对于信息学院,他永远充满无限的热爱和美好的思念。

回眸与展望Ⅱ:他们是最可爱的新校区建设者

回眸与展望Ⅱ:他们是最可爱的新校区建设者

转型升级,打造共享互助的信院空间

时间飞梭如织,如今新校区已经迈过10个年头,当2020级新生带着青春洋溢的笑脸,在定点接送校车和一对一志愿者的陪伴下走进美丽的信院校园,开启崭新“人生征程”时,我们不禁会浮现起十年前2010级新生入驻新校区时,学校常务副校长姬教授冒着雨站在泥泞的道路上指挥来往车辆和行人的场景。

10年一个分水岭,我们从无到有,用了一个10年。如今,学校依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优化提档,如何转型升级,如何在景观建设、文化环境、智慧校园等方面打造共享互助的现代化校园空间都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对于未来规划,作为一线工程师的周涌处长,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下一个十年,学校势必要进行大跨步的优化与转型: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行政楼、创智楼、博士楼等后期建筑的规划建设要契合目前学校的发展情况,打造学校标志,彰显学校气度;二是提档现有建筑,针对已有的建筑群,对部分设施进行优化,比如食堂、宿舍的内部环境,其实还有很多升级的空间;三是要凸显景观标识,景观大道、校园绿化、书院外墙,都可以进行优化改造,建设更适宜师生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四是营造文化氛围,学校各单位、部门,要进一步总结、凝练学校的内核文化,形成文化的输出,真正汇聚起具有信院特色的文化精神与力量。

回眸与展望Ⅱ:他们是最可爱的新校区建设者

回眸与展望Ⅱ:他们是最可爱的新校区建设者

从最初的6扇门、1个食堂、2栋教学楼、3栋学生宿舍,到现在的图书馆、游泳馆、室内篮球馆、乌马河剧院等园林式校园,我们有理由,也应该在目光所及之处登高远眺,用更青春的力量,更朝气的心态展望我们的下一个十年。展望信院未来,信息学院将以更先进的基础设施、更强的综合实力回报师生,打造更美好的校园生活。

致敬那些建设者们,感谢有你!

(撰稿:郭嘉伟 图片:章来方 张艺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