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与展望Ⅷ:传承励新 与校友话信院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12-04 00:00:00 点击:

编者的话:光阴荏苒,春华秋实。十年的艰苦创业,薪火相传,记载着信息学院的耕耘与收获、光荣与梦想。从新校区走出去的两万余名毕业生,他们满怀壮志,扬起事业的风帆,开启人生新的远航。今天无论他们是企业精英或是优秀学者,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信院学子,都是我们可爱可敬的学长学姐。更有无数校友忙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展现风采,实现自我。通过其中六位各自行业翘楚的自述,在言语中品味他们与信院的故事。

郭嘉奇奋勇拼拼搏的创业先锋

中共党员,天津校友分会会长,2014届毕业生,曾就读于机电系机制专业102班。在校期间担任机电系学生会副主席、班长,2010年入学后参与信工系学生会创建工作,2013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学生干部,获得学院优秀学生干部,五四优秀团干,暑期实践优秀个人等称号,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回眸与展望Ⅷ:传承励新 与校友话信院

正是在校期间的锻炼,为我毕业后的创业经历做了重要的铺垫。毕业前经学院介绍就职于航天单位从事技术工作,期间参与单位多个重要项目,并独立设计研发专项产品,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

也正是因为心怀梦想,希望可以去更广阔的舞台锻炼自己,老天让我遇到了人生导师高菁蛰女士,她的鼓励让我有勇气只身奔赴天津开始创业的旅途。2015年我们在天津合伙成立了天使之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高老师的带领下,从最初的几人小团队,到后来参与运营华商津商总会,学会了整合资源,通过半年多的共同努力,打造出商会在天津各商会中的影响力。这期间的工作让我眼界大开,接触了主流阶层和大量的社会活动,长了见识,积累了优质人脉,放大了格局,也让我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在整个创业的历程中,我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从最初内心不安,一直到后来一次次沉着的面对问题,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蜕变。其实创业就是不断的遇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不断学习充电,掌握符合趋势的理论知识,再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创造价值。回顾过往的经历,最终收获并且沉淀下来的便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一定会转化成人生财富。

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信息学院与众不同的育人理念让我们每一位学子在毕业以后都能感受到母校对我们的人生影响,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年轻人本该无所畏惧的去面对一切挑战,当你有梦想时,不妨趁着年轻去勇敢的尝试,打开脑洞放飞思维,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郭一裕不断进取的学术典范

女,汉族,中共党员,2014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曾任系学生会生活卫生部部长、班级团支部书记。曾荣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现就读于山西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回想信息学院短暂的四年,一切都历历在目。从两栋教学楼、三栋宿舍楼、一个餐厅的校区建设初期,到如今一应俱全的校园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幸目睹了校园建设的巨变、亲身经历了学校卓越的发展。

回眸与展望Ⅷ:传承励新 与校友话信院

回想信息学院匆忙的四年,一切都倍感温暖。可亲可敬的代课老师们,为我们认真的解答专业知识;亦师亦友的行政老师,为我们学生干部用心的指导日常工作;热情和善的后勤老师,为我们漂泊的宿舍生活带来了股股暖流。种种回想,皆暖今我;种种经历,皆成今我。“乐教、乐学、创造、创业”的校训,指引着我平日的做人、人生的选择。大学四年作为学生干部对我的历练则更是受益终生。

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2014年夏,我恋恋不舍的告别了大学时光,因为信息学院的经历都是宝贵的,信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值得未来的每一位学子所期待。2014年秋,我满心欢喜的入学山西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因为这里的一切对于我都是新的,新环境、新挑战,从此我将从对管理学求知转向对哲学的探索。2017年夏,我硕士顺利毕业又留在山西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一直走在学术路上,从未中断校园生活,此般人生是我所始料未及的,一定程度上可谓之是幸运的。对于知识的不懈追求,使我的内心更加澄澈;对于哲学的不断探索,使我的思维更加严谨。

成长的路上会有诸多挑战,人生的征程会有万般选择。在此与各位共勉心得数点:谦虚求知、踏实做事、心存感恩、精进不休。

忆往昔意气风发,雄健迈出前进步伐;看今朝厚德载物,更续辉煌名誉五洲。此乃我信院写照!

青春短暂,时光未央。祝信院校友前程似锦!

冯萍:精益求精的文学匠人

我是2010级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现就读于华沙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在国外已经呆了有五年的时间,经历过坎坷,波折,失落与失望,那些美好的记忆在风雨中反而显得更加的珍贵。

在华沙大学,我除了完成学业之外,由波兰的教授推荐,出版了三本纯英文的小说,“the way in the front”,是关于农村女孩奋斗经历的故事,留学前已经完稿,在华沙找到了机会出版,“Love in Warsaw”,关于华沙留学生的趣事,还有,“Roads seeking”,关于波兰企业家的奋斗故事。最近我一部小说,“Four legendary ladies from the ancient China” 和一家澳大利亚的出版社签约,待付薪出版。

我很幸运的在2019年5月作为唯一的一名中国学生,接受了华沙大学的校报采访,在华沙留学期间,我在环球时报驻波兰的分社实习,也在欧洲时报驻波兰分社实习,而且拿到了波兰媒体联盟的自由攥稿人的记者证。这些都为我寂寞的留学生活,增光添彩。

回眸与展望Ⅷ:传承励新 与校友话信院

回眸与展望Ⅷ:传承励新 与校友话信院

在波兰的风风雨雨中,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在母校里培养成的学习习惯。想起在信息学院学习的四年里,我的梦想可以落地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我有幸得到了去波兰交换和美国交流的机会,更是在学校的鼓励和资助下,把交换生的经历用中英文写成,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眼泪流了下来,这是我人生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第一次感到梦想如此接近,触手可摸。

在信息学院的时候,我很怀念自己努力拼搏,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信息学院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安静学习的机会,实现梦想的机会,追求卓越的机会,和专家交流的机会。作为10级的学生,我逐步看到了学校如何由六扇门,变成了现在拥有风格的建筑的校园,学校无论是从硬件设施还是从软件设施都有了难以想象的飞跃。

当初我来信息学院上学的时候,是由于高考失利,但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很多人都说三本的学生无法考入研究生,无法走学术的道路,然而当我来到了信息学院,聆听了颇有成就的学姐们的讲座时,我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对于我来说,走学术的道路依然是我最想要的,怀着梦想,我砥砺前行。因为喜欢,所以付出,因为付出,而有了收获。

我想和学弟,学妹们说的是,无论你的梦想是什么,抓住光阴,不要浪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坚持下去,你的梦想一定会闪光。

郭延敬大爱无边的公益使者

艺术传媒系环境设计1304班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艺术传媒系学生会公益部部长、学生会副主席,“艺家人”青年志愿者协会创始人之一,2015中国大学生公益领袖集训营暨新长城自强社社长培训班学员,中国扶贫基金会一星级志愿者。成功引进中国扶贫基金会“善行100·温暖行动”、“未来公益·益起帮”等全国性公益项目进入山西省高校。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善行100·温暖行动优秀服务者”荣誉称号,荣获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优秀共青团员”、“优秀青年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得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2014-2015学年 “公益之星”入围奖、2015年“闪光的信院”年度人物、2015-2016学年“公益之星”第二名。现就职于中国扶贫基金会移动互联网部担任项目主管一职

工作经历:

2016.05-2016.07 北京和众泽益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16.09-2017.05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善行100项目组

2017.07-2018.12 中国扶贫基金会移动互联网部,月捐开发组项目成员

2018.12 参加2018年阿里巴巴脱贫攻坚盛典,并向与会人员介绍爱心包裹项目

2019.01—至今 中国扶贫基金会移动互联网部,月捐开发组项目主管

在工作期间负责的腾讯公益一对一项目,累计10000人参与捐赠,累计筹款1200万;开发阳光保险、嘉实基金、车晓科技、一起教育、凯叔讲故事、张继科粉丝团参与月捐项目;企业员工月捐项目在5个月时间内共有1248名参与捐赠,累计捐赠额635400元,截止目前捐赠者达1466名,累计捐赠额为1670300元。

回眸与展望Ⅷ:传承励新 与校友话信院

回眸与展望Ⅷ:传承励新 与校友话信院

“该奋斗的年龄,请不要选择安逸。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拼命的自己。”这是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所言。当初懵懂的少年,在大学的四年里,追逐不悔的执着与信念。从大一的一名普通的干事做起,到学生会公益部部长、学生会分管主席,现在就任于中国扶贫基金会移动互联网部,一步一步,志愿服务路不知不觉就成为了我的“事业”。2015年,艺家人青年志愿者协会获得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益起帮”项目的授权,从此我们开始了一条崭新的公益服务之路——网络众筹,前后相继发起了6次网络众筹:“为青海盘道小学捐六柱灯”、“春节筹——给青海孩子送冻疮膏”、“折翼天使,绘画未来——为平遥特教中心捐助美术用品”、“助晋公益青年抗病魔”、“乡村少年的绿茵梦”、“段家寨小学的电脑梦”,累计众筹金额达到12万余元,直接受益者达2000余人。事业上的一路顺风,在他却自己看来这一切都只是幸运而已。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成君子。”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放手去追逐自己的梦吧,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加油吧,信院人!

赵丽敏博采众长的艺术巧手

女,中共党员,1992年5月出生于山西长治,艺术设计专业2014届毕业生,曾担任班级文艺委员、学院礼仪队员。2011年师从“亚洲沙画第一人”高赞民先生学习沙画,并创立“国艺沙画工作室”,在山西培养了众多沙画表演从业人员,多年来长期致力于沙画艺术的创作及教学。多次受邀参加CCTV、东方卫视、辽宁卫视、河南卫视等节目访谈表演。

曾参加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进入全国十五强;受邀参加CCTV—13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栏目录制,创作沙画以及专访;受邀为CCTV—1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栏目创作沙画,与歌手秦勇合作完成歌曲沙画《一起长大》;应河南卫视邀请,录制家有珍宝栏目,现场表演沙画;受邀在鸟巢为北京文学品艺术展示会做沙画表演;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传承人牛玉亮先生邀请,为其《中国口技》一书做沙画插图,并参加大型口技专场剧演出,做创新节目《口技沙画》曾受邀参加山西卫视春晚录制,创作沙画节目《迎新春》等;应邀在国家博物馆为中国邮政公司马布里纪念明信片、邮票发行做沙画表演,受到了马布里本人及各大媒体的高度评价;曾参加北京电视台三八父女节沙画表演《绽放》。

回眸与展望Ⅷ:传承励新 与校友话信院

2014年毕业后关闭了太原的工作室,进京发展。师从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代表性传承人牛玉亮先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并且创立国艺沙画工作室,继续沙画艺术的教学与研究。自2014年开始,作为外聘专家,受邀在北京市红莲小学、北京市回民小学、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北京市第二中学等学校进行沙画授课,多次受邀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讲座分享与晚会表演。

自2014年至今,随不同国家各个政府单位开始文化交流之旅,在老挝、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宾、文莱等东盟十国进行传统文化交流与展示;在斯洛伐克进行文化交流与展示;多次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与展示。

年少任凭风雨狂,天南地北自翱翔。意气风发青年志,深得信院多培养。今别母校四余载,恩师寄语不敢忘。卧薪尝胆身在外,心盼为校添辉煌。

宁超:出类拔萃的IT精英

我与毛大腿

——写在信院新校区建设十周年

撰文:2010级国贸专业毕业生 宁超

毛大腿 2010级国贸专业毕业生 王琦

回眸与展望Ⅷ:传承励新 与校友话信院

那天夜里他在宿舍和爸爸视频,两百多斤的八尺汉子对着电脑哭的像个孩子,宿舍里音乐和烟雾缭绕,我听见他抽噎着骂骂咧咧:“我实在气不过,他们怎么可以这样”,这是大学四年我唯一一次见他哭。

我和毛大腿的相识,还得从十年前说起。学校报到的第二天,我们新铺的床都没坐热,就被大巴车拉到山里军训。十六个男生一个宿舍,都是高中刚毕业的小年轻,闲下来就开始互相吹牛侃大山。他身材高大,须发旺盛,声音洪亮,又非常的风趣幽默,总有说不完的段子引得大家一通哄笑。

我不太会说话,总是跟着大家一起被逗笑。有天卧谈聊到玄学什么的,这刚好是我的长处,我就从灵异怪谈聊到风水志异,从道教派别聊到内丹修仙,从有问有答聊到只剩下我的声音,他忍不住了,他说”你可真是个哥,以后就叫你道哥吧。“大家纷纷赞同。于是在我大学的第一个星期,我就拥有了即将陪伴自己四年的代号。

后来我们分到一个宿舍,床挨着床睡,逐渐熟悉起来。他为人豪爽,对人对事都很热心,经常为大家张罗操心排疑解难,后来也顺理成章成为班长。我们成为朋友,则源于一次共同的被骗经历。

十年前学校和我们一样年轻,什么都没有,甚至没有超市。我们买生活用品,只能步行或坐黑车去本部或者东海市场去买。就有些学长学姐和社会人士,背着一书包的纸笔、水杯衣架、毛巾袜子之类的必需品串宿舍去卖,还挺受欢迎。

我记得那是一个昏暗的下午,舍友们去县城买东西了,我开着电脑玩单机,他在床上睡觉。有个年轻大哥背着个书包敲门进来,说是卖中性笔和笔记本,价钱都出乎意料的便宜。我看着价钱便宜,就想买一点。大哥趁热打铁,说他想在学校招个代理,稳定合作。卖1块钱的笔,进价只要5毛钱。毛大腿醒了听我们聊了一会儿了,就下来一起聊。大哥说因为他在太原店里打工,有处理的纸笔,数量不多但是他拿不要钱。大哥看着我们有兴趣,就把他书包里的笔和本都翻出来,和我们说这些东西值多少钱,只要我们做代理,我们就可以一半的价钱拿下来。我被说动了,但是钱不够,毛大腿就给我凑了三四百块钱,说算是我们一起弄。大哥很高兴,走的时候连书包说书包也送给我们了。我们也很高兴,觉得可以在学校开启自己的一番大业。

大哥走了没过二十分钟,我们反应过来来不对劲,这书包里的东西怎么也值不了七八百块钱呀。这时候大哥电话已经关机了。我自责又愧疚,觉得连累他一起被坑了,想有了生活费补给他。他说不用了还安慰我,这是我们一起的决定,就当是交了个学费,我们大学四年的纸笔也有着落了。

我开始把他当成一个靠得住的可以信任的朋友。

十年前的冬天很冷,太谷的风很大,信院的土很热。对于那年懵懂的我们来说,这是一片热土。

没有学长带怎么办?我们自己帮自己。没有学生会怎么办?我们自己组。没有社团怎么办?我们自己建。

在整个学校热烈升腾的气氛中,毛大腿很快脱颖而出成为第一届学生会的干部,我则因为学过编导被拉去创建了一个话剧社团。因为被“源于学生,服务学生”的口号感召,我跑去科技部面试成为一个干事。因为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和一些新生找了太谷一家武馆去学习形意拳。我每天练拳、写策划、排节目、拍照片、剪视频,过的异常的充实。我觉得这个学校真的太好了,我可以做一切我想做的事情,我可以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一年很快过去,我的话剧社做的越来越好,我成了学生会科技部的部长,练拳治好了我的椎间盘突出和过敏咳嗽。我也更忙了,毛大腿成了副主席,也更忙了。我们两个总是早上很早出门,晚上很晚回来,再对着电脑熬到很晚。闲的时候我们和舍友一起在艾泽拉斯下副本,在运输仓库拼小刀,在召唤师峡谷蹲草丛。他总喜欢用战士和坦克,冲锋陷阵,扛在最前。我们生活节奏差不多、做的事情差不多,有一样的热情理想,也越来越有默契。

我对他很是认同和崇拜。我觉得他是想做什么就一定能做成的人,他开朗自信,坚强又勇敢,学习好、打游戏好,又能和大家打成一片。真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直到那次我看到他哭着给爸爸打电话,想不明白贫困补助为什么没有给该给的人。我看到了他眼里的脆弱和火焰。

我想,他确实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性情中人。

后来我们还是一样的忙,他似乎变的更佛系了一些。闲时游戏打的少了,开始练毛笔字,没多长时间就练的有模有样;后来又买了个陶埙,练了一阵子就能吹出完整的曲子了。我实在是很佩服他。他给自己整了一套中山装,我则搞了一身唐装马褂,我们一起穿着这种奇装异服去上课,也是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我带了两个新入学的学弟去学校附近的贾堡跟高老师学形意拳,又过了半年学校形意拳校队成立,高老师成为教练,我则成了校队的“大师兄”,高老师教完之后,我再给没学会的人纠正。后来学校体育课开始考形意拳,我又开始从贴吧义务教拳。帮大家通过形意拳考试。这样我又认识很多人。走过景观大道,一路都能遇到打招呼的人。他在学生会也做的风声水起,办了好几场大活动,他带的小同学都很崇拜他。经过了第一年的热情且无序,学校的一切开始规范有序起来,一切都蒸蒸日上。

再后来,我念头一起,退了学生会,在学校门口开了个做家乡菜的饭店。毛大腿会经常背着他的单肩挎包,戴着他的变色墨镜推开门进来。每次都带不同人过来吃饭,给我带生意。那时候我早起去形意拳校队练拳,白天上课,饭点去店里看店,有时候自己骑自行车去送外卖,晚上店里待到10点后回宿舍和大家一起打游戏睡觉。开店消耗了我太多的时间和精神,我认识到我不是这块儿料,一年到期后就把店盘了出去,回归了宿舍生活。

大四开学前早早来了学校,去大威村上公务员的课,家里想让我当个公务员。因为毕业的临近,气氛突然紧张起来。课变少了,焦虑变多了,打游戏也没有那么开心了。我开店的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儿,学校有了双体系,有了国际院,人越来越多,建设的越来越好。开放了图书馆、剧院、游泳馆、健身房。我都没有去过。我感觉到心情有些失落复杂,我回归了学生生活,可是我又该走了。

机缘巧合我参加了一个百度百科的校园项目,临走的时候自己又在学校建立了一个社团。我一直记得我在报告厅做社团成立的答辩,台下的评委是我当年亲手面试带进学生会和社团的人,现在都是各种主席了。答辩通过的毫无意外,意外的是后来因为团队做的不错我得到了百度实习的机会,开启北漂生涯直到现在。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毕业前两个月,我从北京回来参加毕业答辩。匆匆忙忙,一会儿在家一会儿在学校,跟大家聚少离多,离别悄悄临近。

那天晚上,我和毛大腿从外面吃饭溜达回来坐到了景观大道的椅子上

我们说这儿适合坐着看妹子。

坐着坐着就开始发呆。

灯光昏黄昏黄。

道旁小数已经长的茂盛。

空气有些热可是也有凉风吹过。

归来的裙摆和帆布鞋三三两两飘过枝丫摇曳的地砖。

没有喝酒,我们俩都有些醉。

我脑子里一直在想起那个旋律

“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纠缠的云纠缠的泪纠缠的晨晨昏昏

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年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我们在这儿,我们要走了。

2014年7月1日,没有学士服,没有散伙饭,没有寒暄也没有告别,我在工作电脑前坐了一夜。为了赶入职时间,我就很自私的悄无声息的先离开了。

在北京很辛苦,我渐渐站住了脚跟,也认识和很多新的朋友,有了自己的圈子。偶尔和毛大腿聊天通电话互道近况,我知道他去了家国企,又读了在职研究生,经历了很多,也有很多成长和成就。我们互相吐槽抱怨自己的工作,也为对方的成就欣喜。每次聊天我们都会聊到学校,聊到一起坐过的那张椅子,聊到学校越来越好,聊到想回去看看,聊到觉得自己不再青春了。

我们没关系,我们的信院总是青春的。

校友是社会的人才资源,也是母校的宝贵财富,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无论毕业的学子身在何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永不褪变的心灵家园——校园。而历届的学生都在他们的成功中感受母校带给我们的骄傲和自豪、欣喜和荣耀!在信院新校区建设十周年之际,生动可视的文字重现了当年的回忆,重温了他们的追求与梦想,那些年他们与学校同在,未来,仍旧会与信院并肩前行。

整理:郭嘉伟 孙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