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参加在线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04-14 00:00:00 点击:

2021年4月9日-11日,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组织教师通过在线申请,以云端的方式参加了第12届哈佛中国教育论坛的学习。论坛的主题为“拥抱巨变.展望未来教育”,论坛分为教育公平、STEAM与创新教育、K-12教育、自我认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共六大分论坛,教育公益行动、创新创业大赛等特别活动,共邀请到77位国内外的学者、专家、践行者。教研室教师通过学习,深切体会到会议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思考和影响。

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参加在线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参加在线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布里奇特·朗致辞

技术创新与教育均衡

疫情和后疫情时代无疑为线上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使得所有的学习者有了更多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机会。本次教研室组织的在线学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打开了新视野。

首先,在朱永新博士的主旨发言中,他提出如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问题。从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各大社会教育机构频繁涌现,在线教育广告层出不穷,人们对于立竿见影的学习成效的需求大于本身从学习中获得的快乐,这是一种错位。现如今普遍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包括基础性公平、补偿性公平、差异性公平三种,对于残障人士的特殊教育和部分天才儿童的特殊教育始终存在不公,这也是社会必然存在且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的部分。为此,朱永新教授提出,首先必须革新管理系统,从国家教育部门的角度对各阶段学校提出新的评价方式。信息化时代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新的机遇,教育公平首先要实现因材施教,创造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参加在线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唐虔博士发言

在分论坛的讨论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教育助理干事唐虔博士从国际教育视角分享了疫情及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公平问题。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数据说明,唐博士提出了疫情时代的经济形势对教育投入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国际组织为此采取了很多有效行动。尤其提到了疫情对弱势群体的影响,例如女性回归家庭,家庭内无偿劳动增加。贫困地区的女性适龄儿童很大程度上因为疫情的原因很难重返校园。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不公。

在薛浩和赵晓声博士的分享中,都提到了在线教育与教育公平的问题。如城乡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在线教育在看似公平的前提下隐藏了很多矛盾,落后地区硬件设施及网络建设都很难普及,学生在无形之中又落人一步。为此,赵晓声博士特别分享了陕西省教育扶贫特色项目“比翼行动”,以英语教育作为切入点,对乡村学校的英语教学展开了多方面的投入。无论是对师资的培养还是对乡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都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参加在线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创新教育的讨论发言

在“创新教育”板块,学堂在线总裁王帅国为我们分享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教育革命。从建设MOOC平台,到2015年建成国内目前最为活跃的高等教育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实现小插件、大数据,不仅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多覆盖,也能在课堂上更有效地关注到每一个同学。王博士还特别分享了其“克隆班技术”,这无疑可以使教育资源利益最大化,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本次参与“哈佛中国教育论坛”的学习,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教师的使命之重。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上好课,更应该拥有宏观的教育视野,提升我们的教育观与使命感。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变革,不断地学习新的前沿理论、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培育好未来的新一代。

——王慧敏

创新创业之生涯教育

“乡村笔记”团队在此次创新创业主题论坛的项目式课程令人启发良多。其主题围绕夯实 “生涯规范课程”,提高城市和乡村中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团队立足社会问题的调研,并分析当下中学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量体裁衣制定了未来研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线路。

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参加在线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乡村笔记项目团队获得冠军、最具影响力奖、最佳创意奖

如何教育学生“学会选择”,做自己命运的“引导者”,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乡村笔记”团队在负责人汪星宇的带领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将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乡村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建优秀乡镇青年社群,持续赋能,助力素质教育,培养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该创业创新项目导向基于乡镇中学额素质教育的缺失,乡村中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内驱力不足,缺乏目标感,进入大学后普遍存在焦虑和不适应。该项目实施了城市职旅的互换空间。

为了有效解决方案落地,项目组从源头设计,针对诸多社会问题,他们分析了现象产生的众多原因:首先是乡镇中学生的职业认知不完整;其次是学校家庭对乡村中学生涯教育的缺失;再次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普及助长了“读书无用论”,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指数增长,学生缺少基本的信息甄别能力;再加上中学素质教育中榜样缺失现象,让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足。为此乡村笔记项目以生涯规划为切入口,项目开启城市与乡村的空间置换深度互动,启动“生涯链接工作坊”,将生涯规划方法论浓缩在讲座中,意图让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行动上,项目团队以田野实践的方式开展,由城市学校遴选出来的学生访问乡村,遍及湖南湘西州、四川阿坝州、云南红河州、陕西延安市、贵州安顺市等,项目开展与当地文旅部门、农业部门或团委主动对接,助力精准扶贫。农村的孩子开展城市职旅。从城市必备生活技能、求学工作概况,加深项目与项目地政府关系,促进学生与当地老乡的关系,由乡村走出的前辈引领乡村背景的学生在城市就职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乡村笔记”项目团队延展了城市与乡村的空间互访,能够在田野实践的落地行动中帮助同学们客观认识自己,提升选择和规划能力,助力学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主张让梦想照进现实,面向未来,遇见最好的自己。

生涯教育是对一个生命的全人全程教育,在大学专业或职业选择之前预演和伏笔是项目的创新点,也是对生命的唤醒教育。生命被唤醒,才能觉知自己的使命与召唤、天赋与优势,才能智慧地选择、坚定地前行,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收获人生的更多可能性。最后允许笔者引用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的一句话来作结:“大多数的人就像是落叶一样,在空中随风飘游、翻飞、荡漾,最后落到地上。一小部分人像是天上的星星,永远走在一条固定的途径上,地上的风吹不倒他们,在他们内心中有自己的引导者和方向。”

——程艳萍

让教师成为自我认知的引导者

价值观决定了如何行动和创造,在自我认知分论坛上,来自探月学院的创校升学中心负责人石思宇提到要通过教和练的方式应到学生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自我认知,摆脱内卷的自我焦虑。

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参加在线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关于认知教育分论坛的嘉宾

自我认知是人的社会情绪学习发展系统中特别重要的一环,和社会情绪中其他的素养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自我认知在我们和世界的碰撞中不断发现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会产生更加高级的能力,如自我效能感、成长型思维、意义感、使命感,当我们具备这些的能力的时候,我们自我发展的通路就被打通了,收获了一个让我们不断净化的能力。当自我发展的飞轮转起来的时候,生涯发展才能成为可能。理想的生涯发展就是活出真我的状态,当我们做的事情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最大程度彰显我们优势和特长的时候,也能响应我们内心某种召唤的时候,就是与真我共鸣的时候。

作为导师要引导学生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自己到底是谁,才能够让学生去活出真我,而我们常常在追寻的这种使命感,意义感其实也从忠于自我而来,那当我们达到这样的一个状态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拥有了这样一种使命驱动和身心完整的生命体验,其实使命驱动和身心完整又能帮我们去有一个内在稳定的这样一个内核,然后我们就会更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我们会更勇敢的去挑战自己,去突破自己的边界,那我们就在不断的去拓展自己的域度,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那在这个时候当我们面对一个未来很多变的环境,我们就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不是去抱怨环境,或者不是再去选择躲避和退缩,而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创造出新的可能性。

导师与学生首先要去建立一个彼此信任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你面前去打开自己,去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你才有可能去引导他去做自我认知。关于自我认知也是远景学院做导师工作需要重视的事情,科学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与教师形成互动交流通道的重要一环。

关于青年学生,觉得未来无限可能,但目前又看不到什么,可能就会陷入人生的一种危机,其实共鸣点和挑战点是容易被一些所谓的标准或者主流框住,很多人对自己现状不满,觉得自己很努力,然后又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然后幻想着自己成为10年后成功人士的样子,这样就很容易忽视自己当下的状态和周边的环境。对这种一直在快速奔跑然后想要找到一个抓手的这种青年人来说,其实特别重要的是能够有一个人有一个力量去反馈给他,或者去做他的一个镜子,让他看到当下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引导他去对当下多提问多思考,因为对当下的关注它会让我们去发现和探索新的东西,那我们也就会有一些相应的行动,那逐渐就会有改变。导师应该引导学生活出自己,看到自己。不仅要看到那个高兴的有成就感的自己,也要看到那个害怕、逃避、不自信、爱评判的自己。这些其实都是一些心魔,会阻碍做出的改变,打乱内心的平衡和共鸣感。导师应该与学生有深度对话,做学生的回声板和镜子特别重要,引导他们去做自我的反思和觉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未来会如何,而是你相信什么,然后你会怎么带着这种相信去行动和创造。

——杨丽佩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创变者

商业与社会变革不只是精英群体的专利,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也需要普通大众的参与与实践基础。创变者主题论坛提到,我们的周围遍布着各种各样的普通创变者,他们对专业领域,例如商业与社会做出的微变革,会累积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论坛讲述了许多我们身边创变者的实例,提供了从思维方式到行动方法的导图,帮助每一个在思考和试探的个体,成为敢于尝试的创变者,甚至是成功的创变者。在“互联网+”时代,创变者群体在互联网平台上,以创新变革为纽带群聚起来,相互支撑,寻求变通,探索机遇,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中坚力量。

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参加在线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杜兰大学Julia Lang 教授发言

不要让自己当看客,论坛鼓励大众勇敢地加入创变者行列。想清楚“我能做什么”和“我该做什么”之后,从眼下开始创变。尤其当对标至国内高等教育例如考研市场和就业形势急剧内卷的情形下,顺应校本定位,培养适合中小企业管理者和具备商科思维能力的创变者,是远景以及学校明确定位和勇于创新的基石。以创新创业改变生活,做创变者,你也可以。

——葛乔

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参加在线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关于K12教育的讨论发言

新东方俞敏洪老师在论坛中说到,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对教育产生热爱的话,就应该从最需要教育工作的地方做起。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我们的奉献和赤诚,在教育的变革中,努力耕耘的践行者中,能够感知到对于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思考,更是会触及到每一个个体的,希望对教育的看见和行动,可以达成期望的教育愿景,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极大的支持,进行自我突破和自我实现,让教育的光照亮每一个前行的、坚定的脚步。

(远景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