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16:00,由教师发展中心牵头、通识教学部协办的本学期第二次示范课教学活动在腾讯会议直播进行。本次示范课的主讲教师是通识教学部张素英老师,该部门全体教师及其他教学单位的教师代表前来观摩学习,特邀督导杨晓玲副教授进行指导点评。
在本次示范课中,张老师采用对分课堂的模式,呈现了《理性的微光——中国文明发生的时代》一课。课上,张老师以“春秋战国之前中国经历了哪些历史时期”这一问题为导入,点明本节课主旨,即“中国文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类理性觉醒的过程”。接着,张老师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商周的思想信仰”“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三个方面展开,讲述中国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时期不同的哲学思想。在讲课的过程中,张老师用问题和讨论贯穿始终,从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入手,设置有“三皇五帝分别是谁,为人类做了什么样的贡献”“他们的传说反映了怎样的人文价值”“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哪里”等多个问题,让学生结合史书记载和教学视频进行思考,通过分析、概括和讨论得出最终结论。

在教学过程展示之后,张老师从对分课堂的含义、实施步骤、互动情况和课堂效果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出说明。张老师指出,在《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不会提问”“不会想象”“不会思考”等多个问题,偏离了哲学这一学科注重“思辨”的重要特征。采用“对分课堂”的模式就是要实现从“传授学生知识”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通过思考、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实现思想的争鸣。

授课结束后,邀请杨晓玲副教授进行了指导。她表示,张老师的讲授生动形象、逻辑清晰、资料详实、重难点突出,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融入课程思政,令人意犹未尽。这堂课充分展现了对分课堂的特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环环相扣,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贴合课程目标。同时,她还强调,对分课堂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课前知识的积累和铺垫,保证教学环节顺利实施。

本次示范课充分展现了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不仅让各位教师认识了“对分课堂”这一新模式,也为教学改革下的课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更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和研讨的机会,从而为实现全校教师携手共进,共同成长提供了契机。
(通识教学部、教师发展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