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围炉夜话第23期:雨果奖得主海漄讲科幻,在留白的历史上书写故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18 15:24:37 点击:

仲春冷中有暖,正是人间好时节。围炉煮茶,畅谈古今,感受浩渺历史与古今传统的科幻想象与奇异魅力。3月16日19:30,太古科幻学院联合箕城书院在毣谷书院·胶囊书局共同举办了第23期书院围炉夜话。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海漄做客信院,与我校太古科幻学院张冉老师、艺术传媒学院马斌老师、远景学院樊亚菲老师、云端剧本杀学院郭可心老师畅谈历史、非遗、科幻与文学,师生畅游科幻写作宇宙,感悟中华文化与现代科技进步交融的耀眼成果。

嘉宾介绍

海漄,中国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现居深圳,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获2021年第四届冷湖科幻文学奖中篇二等奖、入围2021年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科幻奖,2023年10月21日,凭借《时空画师》获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短中篇。2024年1月8日,入选“2023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十大作家”。

作为世界科幻领域最著名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雨果奖以“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的名字命名,获奖作品由世界科幻大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Convention)的成员投票选出,并在每年的世界科幻大会期间揭晓,海漄也是自2015年刘慈欣获奖之后的第三位中国作家。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故事

龙年说龙,海漄老师《海漄怪奇故事集》中的第一篇就是《龙骸》,令人印象深刻。所以他首先分享了对“龙”的独特想象和情有独钟,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特别投注情感和精力耕耘的重点领域,而东方“龙”就属于自己偏爱的一种题材。“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海漄老师认为,东方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与西方只会喷火的蜥蜴——“Dragon”不同,东方龙更多展现的是神秘和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

在《龙骸》等作品中,海漄老师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龙的形态、特性以及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东方龙的独特魅力。马斌老师则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中国古代的龙与皇权紧密相连,是权力的象征。樊亚菲老师则从西方文学作品的视角探讨了龙的形象,她指出在西方文学中,龙往往是邪恶的化身,需要英雄来征服,强调了个人英雄主义。张冉院长提到了中西方在龙的翻译上曾经存在的误区,并欣慰地表示现在已经在翻译上做出了必要的纠正。最后,云端剧本杀学院的郭可心老师谈到了对龙认知的符号化倾向,他认为龙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这种神秘感使得龙在文化和艺术作品中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各位老师对于龙的不同解读,为我们全面理解龙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随着现代科幻文学的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已成为一种趋势。海漄老师表示,作为中国人,中国的文化底色和社会特色已深深融入我们的骨髓。中国的科幻作品开始更加自信地展现本土的文化和故事,这是一种积极的变化,也是中国科幻界百花齐放的重要体现,为此他非常期待中国科幻界的未来。

活动现场,来自箕城书院剪纸工坊的张俊红老师现场创作,完成了“龙首”剪纸作品。作品包含有丰富的剪纸文化符号,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了人们对平安、长寿、富有的美好期盼。张老师代表主办方将剪纸作品赠与海漄老师,更是将美好的祝福送给他。

千里江山外,时空入画图:《时空画师》的前世今生

海漄老师获得雨果奖的名作《时空画师》备受瞩目,作品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故宫博物院闭馆日惊现“鬼影”,刑警主人公介入调查后发现:事情可能与一幅宋朝古画有关。《时空画师》采用了推理小说的写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推理与科幻相结合,追溯了一幅虚构的名画创作以及“当时”的朝野权力斗争故事。在作品中海漄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将科幻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时空画卷。

海漄老师称最初的灵感其实来自南宋另一幅名画“骷髅幻戏图”。这是一幅画面诡异、与传统题材迥异的作品。“当我得知这幅画与干里江山图都收藏在故宫时,就兴起了一个创作念头——写一个在故宫中发生的两幅名画交融的故事”,海漄巧妙地将历史与科幻相融合,用文字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奇幻世界。在这部作品中,海漄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千里江山的壮丽景色,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时空境地。通过主人公的画笔,他巧妙地将现实与幻想、过去与未来相互交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想象力的世界。

马斌老师从绘画历史角度深入剖析《千里江山图》与《时空画师》。王希孟之《千里江山图》不仅展现其绘画天赋,更映射出北宋政治与文化的交融。其姓氏虽尚无定论,但画作却流传千古;至于其结局,虽成历史之谜,但画作之辉煌已足以证明其不朽。而《时空画师》则展现绘画的时空魅力,与诗、书相互辉映,体现诗书画不分家的艺术真谛。马斌老师强调,无论是古之《千里江山图》还是今之《时空画师》,都彰显了绘画与政治、文化的紧密联系,展现了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

生命的哲学与死亡的意义:坦然且达观

书画和文艺作品存在着密切关系。樊亚菲老师谈到,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和动作的高潮,写书是写一个动作的过程,诗画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配合的。海漄老师的《时空画师》,巧妙之处在于很好地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用画家的灵魂做媒介,通过把画写在文学中跨越了时空。涉及时空,不可避免地会提到文学作品中很关注的话题:生与死、命运的选择。海漄老师聊到,中国古人与中国文学作品中对于生死常有一种达观的态度,这同时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有体现。不论是“生为役劳,死为休息”还是“东方式”宿命论,都是独属于东方传统文化的一种大局观,这种观点也深深影响着作者的作品风格和笔下人物性格。通过在场几位嘉宾的畅谈,同学们对从书画艺术与文学的紧密联系延伸至生命的哲学和死亡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好的作品必然要面对争议,《时空画师》横空出世,也遇到了很多质疑,现场老师则对作品里面颇受争议的“离魂症”以及最后AIB(Abnormal Incident Bureau,异常事件局)的出现影响了作品整体连贯性等问题与海漄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海漄老师坦言到,自己在历史科幻小说的写作中,或是先提出一个科幻点,再去补充完善相关历史背景;或是对某段历史感兴趣,然后用科幻书写历史的留白。在《时空画师》离魂症的设定上,参考了中国古典小说或演绎中经常出现的离魂症情节或桥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王希孟下落不明的情况。但是对于历史科幻小说来说,用科幻的手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作品在这一点确实是存疑和值得注意的,这也是他今后要改进的一个方向。对于小说最后AIB的设定,海漄老师笑谈到,对于作者来说,都有创建自己世界观与宇宙观的冲动,这是自己的一个尝试,希望在故事结尾给到读者一个答案。不论是作品中AIB的设定,还是硬核式科幻设定、技术惊险路线的科幻小说,他都希望科幻小说能够百花齐放。对于自己的小说是否具有足够的文学性,海漄老师认为,最优秀的科幻小说,是可以突破圈层的,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文学是需要深厚阅历和累积的艺术形式,自己在文学深度上尚且欠缺,还需要不断积累和学习。

谈及身份标签,海漄老师认为自己最喜欢的标签是“科幻迷”,对于大众和编辑给予的科幻作家身份,他觉得太过于厚重,只有在某一领域能够立一家之言,才能担得起“大家”身份,他更愿意称呼自己为成长中的科幻作者,虽然历史科幻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最有识别感的标签,但未来的写作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历史科幻,期待会有更多的可能。

启思:阿信学子与海漄老师的围炉对话

海漄老师提到,自己其实是一名金融行业从业者,写作是自己的业余爱好。

面对现场青藤书院郭豫同学的提问,“是什么样的机遇让您走上了创作这条路?”海漄老师谈到,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并不影响爱好,科幻写作是他一直以来就有的爱好,写作本来就是一个枯燥无趣的过程,任何成果的取得都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爱好也是如此。即便辛苦,但付出以后的回报会给人极大的欣喜感和充实感,这也是支撑他写作的动力。对于郭同学“海漄老师的创作灵感是灵光一现还是在查阅了许多资料和作品之后形成观点再进行创作的?”这一问题,海漄老师表示,“对于我们科幻作者来说灵感是不会缺的,但是写作从来就不是灵光一现就能写出来的,而是一边写作一边思考一边查找资料慢慢积累写出来的,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

远景学院葛思通聊到,自己在来到活动现场之前,将《海漄怪奇故事集》认真读了一遍,对于《时空画师》中如何将历史人物曹植、画师再到周宁这些人物串联起来感到好奇,“我擅长把历史元素组合起来,周宁代表了自己一种理想化的想法,李嵩作为一个宫廷画家,是非常向往世俗生活的。包括我自己也很喜欢市井生活,喜欢看一些记录生活的纪录片,我觉得对生活的热爱是可以支撑你去做很多事情。我把这些人物联系在一起贯彻的是我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希望去追求一些更美好的东西。”海漄老师谈到。

“海漄作品《血灾》中血滴子的灵感是怎样来的?”无边书院张育玮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海漄老师指出,许多灵感来源于我们的想象力,作为一个科幻迷,最幸运的就是通过从小的阅读和爱好保持了好奇心,头脑里会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老师还说到,血滴子一开始是源于《蜘蛛侠》的电影,希望有一个我们中国化超级英雄的角色,于是就想到了血滴子。

三达书院吕宝萍同学问到了海漄老师第一次写稿投稿的经历,海漄老师分享到自己曾经也多次屡投不中,但是这并不影响自己一直写作,直到一次偶然在《今古传奇》上发表了第一篇科幻作品《惊情喀纳斯》,当时是第一次成功发表作品,创作的脚本是在一张信纸上,稿费仅有800元,但这也极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毕业、找工作、入职、恋爱、结婚这一现实生活的轨道中海漄老师始终坚持了写作这一爱好,真正做到了“把热爱泡到福尔马林里”。海漄老师坦言,他也会有惰性,但总体能克制住,“在工作中养成的自律和目标感,极大地帮助了我。所以我坚持得还不错。所谓热爱赐人以“月缺不改光”的斗志,坑洼泥泞间,皆是倒下再起的身影,令我感受颇深”。

仰望星空,保留自己的精神家园

“海漄”这两个字很特别,是笔名。来自他很喜欢的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漄老师透露这句诗跟他自己长久以来的状态有关: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默默写科幻,身边的同事、朋友基本都不知道,是一种比较孤独的状态。但只要有这份热爱,哪怕相距很远,哪怕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交集,其实也都可以成为知己。“我始终相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惺惺相惜的,我们除了自己的生活之外,我们还可以有自己。比如累了会刻意去走一段路,在这个路上面,放松自己然后抬头仰望星空,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凡幸福和内心世界”。

(箕城书院、太古科幻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