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名师生,4场展演,为期一周的大凉山戏剧对话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15 23:33:32 点击:

11月15日上午,第六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伴随最后一场演出的结束落下了帷幕,观众的热烈掌声与同学们的欢呼喝彩仿佛仍在耳畔回响,此刻,让我们轻轻拨动时间的指针,回溯至这段旅程的起点。

虽然长途旅行伴随着一定的身体疲劳,但我校师生团队展现出了青春的热情与活力,在深夜的火车旅途中尤为显著,感染着同车厢内急于回家欢度彝族年的彝族同胞们,和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随着晨曦初现,团队顺利抵达大凉山。在进行了数小时的休息后,师生们迅速调整状态,启程前往戏剧节的举办地点火把广场,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筹备工作中。在这期间,他们观看了其他剧组的精彩剧目,汲取灵感与经验,在火把节广场上与彝族同胞高歌曼舞,共同欢庆,同时对彝族人民那独特的火四格表演赞叹不已。

11月10日,侯宇鑫老师迅速投入到其紧张且繁重的工作任务中。随着他洪亮的口令“集合,集合,所有演职人员准备彩排和灯光调整!”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迅速展开。同时,《猛犸》这部剧目也将迎来它的第四次演出,尽管已接近完美,但侯老师的心中仍不免有些忐忑。回想起日常的排练过程,侯宇鑫老师感叹到:“虽然我的学生们与其他专业的艺术类院校学生相比,可能在基础上稍显薄弱,但他们那种偶尔迸发出的创意和对文本的独到处理,却常常能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新的可能。”为了更贴近观众,更具地域特色,这次演出中,侯宇鑫老师还特意安排了一幕对话采用四川方言进行。尽管学生们学习的四川话并不十分地道,但这种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无疑为整场演出增添了几分别样的色彩。

灯光缓缓黯淡,掌声渐渐平息,《猛犸》剧组的成员们与导演侯宇鑫紧紧相拥,泪水交织着喜悦。尽管这部剧目已在众多舞台上绽放光彩,但大凉山戏剧节的独特氛围却为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触动。回顾此次演出,侯宇鑫导演感慨万千:“尽管我们此次并未全员出动,每位同学都不得不在多重身份间灵活转换,但他们展现出的卓越表现,无疑彰显了高超的专业素养,也赢得了众多观众与老师的赞誉。每一次的展演,都是我们对美育教学成果的最佳诠释。”作为《猛犸》的主演,韩昕彤同学同样心潮澎湃:“从封闭到半封闭的剧场空间,每一次不同的展演经历都如同一次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不断成长。这一周的大凉山戏剧节,更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戏剧的无穷魅力。”

《猛犸》剧目的首演成功,使所有参与者都沉浸在了喜悦之中。然而,对于《风起形意》剧组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就像范志远老师说道:“虽然已经经历了大大小小五次的展演,但紧张还是在所难免。”在他的带领下,剧组成员迅速投入到一整夜的彩排与对光工作中,在第二天经过短暂的休整,《风起形意》剧组也迎来了正式的演出时刻。当舞台上的灯光亮起,音乐响起,演员们迅速进入了角色,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青春与力量的世界。

除了光芒四射的主演陈浩然,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演员,他们虽非聚光灯下的焦点,却在《风起形意》剧组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是形意兴邦社里苦练形意拳的师兄弟,是地下拳馆中隐匿于黑暗的小人物。每一次换装都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或许侧台上的他们略显狼狈,但一旦踏上舞台,他们便以最佳的状态,将最精彩的一面呈现给观众,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色,共同织就了这部音乐剧丰富多彩的织锦。

尽管《风起形意》已在不同规模的舞台上多次绽放光彩,但每一次的呈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主演梁越感慨道:“即便我们已在其他舞台上多次演绎,但站在这样一个备受关注且艺术水准极高的舞台上,内心依然难掩紧张之情。这次演出也再次点燃了我对戏剧艺术的无限热爱。”谈及演出背后的成功王姚楠老师感慨道:“这次参加戏剧节是一次宝贵的体验,我们的学生们也特别棒,从表演到幕后都是由学生全面参加戏剧节的各个环节,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获得了成长。”

与其它剧目不同的是,《生命理论史稿》在听涛谷·山剧场一个封闭的小剧场里进行两次展演,随着灯光的巧妙转换,这个简约至极的舞台瞬间被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两位演员凭借他们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情感积淀,将《生命理论史稿》的深刻内涵与细腻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张力,引领着观众一同走进那段关于生命、爱与自由的探索之旅。演出结束后获得了吴晓江老师、主创团队及现场观众的认可。这令主演李昊文激动不已,他表示“此次戏剧节之旅,不仅让我成长,更让我深刻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渴望在更多舞台上将这部戏剧展现给更多观众。”

在两场演出衔接的短暂间隙,梁栋导演分享了关于《生命理论史稿》的独到见解。他提到,这是《生命理论史稿》首次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公演,对我们团队而言,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成长契机。通过参与此次戏剧节,并与众多优秀剧组进行深度交流,我们收获颇丰,不仅拓宽了艺术视野,更在创作理念与实践经验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演出落幕后,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吴晓江亲临现场,对这部剧目发表了深刻见解。他高度赞扬了两位非专业出身的演员,并指出:“尽管他们并非科班出身,但在舞台上却展现出了非凡的自信与演绎能力。在观众的深切注视下,他们能够精准地传达自己及角色的内心世界,这份能力实属难能可贵。”同时,吴导演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热切地希望学校能够搭建起更多的平台,为更多渴望成长的人提供锻炼的机会。他坚信:“戏剧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助力人成长的媒介。如果这部戏剧能够超越其本身的戏剧意义,成为促进个人成长和教育的有力工具,那么对于学校而言,这无疑是育人工作中的最大成功。”

舞台的聚光灯下,演员们以他们精湛的演技和饱满的情感,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与此同时,后台与幕后的工作人员们也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他们各司其职,共同为这场演出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灯光师们手持控制器,密切关注着舞台上的光影变化,以确保每一幕的场景都能完美呈现出导演所期望的氛围和效果。作为剧组的灯光师杨泽晖感概道:“时间紧,任务重,要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所演的片段精准掌控每一幕的灯光,但演出结束那一刻所有的疲惫紧张都被成就感所替代。”调音师们则坐在调音台前,耳朵紧贴着耳机,仔细捕捉着舞台上的每一个声音细节,他们熟练地调整着音响设备,让演员的台词和音乐旋律在剧场内回荡,直击观众的心灵。调音师王杰同学第一次在不同的后台操控相同的机器,他说道:“这是我见过最大的舞台,对空间声音传播的不熟悉是一大难题,但好在有老师和主办方的帮助,难题迎刃而解,同时我的阅历也得到了提升。”担任幕后大屏操控的魏东东同学,凭借着对视频和剧本的熟悉,游刃有余的进行他的工作。在舞台的一侧,摄影负责人李臻老师正专心致志地记录着演出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他灵活运用手中的相机与无人机,从多元化的视角和高度捕捉演员们的表演以及舞台上的全部细节。整个剧场内,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都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氛围。每一个人都在为这场演出的成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猛犸》的深刻内涵、《风起形意》的青春力量与《生命理论史稿》的细腻情感交织辉映,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三场匠心独运的原创剧目盛宴。尽管这三场剧目已随着戏剧节的结束而暂时谢幕,但它们无疑将在未来的各个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而这段关于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记忆,也将成为同学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永远镌刻在他们的心中。

撰稿:雷长霞

摄影: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路艳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