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午,晋中信息学院、山西省社科联、山西省生态环境厅以“廉风润初心・非遗传使命”为主题,联合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主题党日活动。三单位50余名党员代表走进晋中信息学院乌马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传统剪纸技艺为载体,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实地践学,让廉洁教育在指尖传承、在心中扎根,为深化作风建设注入文化新动能。
非遗博物馆里的“廉韵课堂”



乌马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剪纸、砖雕、石雕、木雕、麦秆画等非遗展品串联起一条“廉脉”……党员们沿着展线驻足凝视,聆听讲解员解读“以莲喻廉”“以竹明志”等传统意象背后的廉洁文化内涵。“这不仅是艺术展示,更是一堂穿越时空的廉政课。”一位党员感慨道。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通过文物实证与场景还原,让抽象的纪律要求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体验,既增强了廉洁教育的趣味性,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剪纸方寸间的“纪律塑形”

清廉剪纸体验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高级剪纸指导师、太谷区非遗剪纸文化传承人、晋中信息学院资产管理处教师张俊红以“清廉”为主题,现场教授剪纸技艺。党员们围坐一堂,手持红宣纸与剪刀,将“莲”“竹”“廉”等元素融入创作,用镂空艺术刻画廉洁底色。她走进党员中间,手中一张红纸翻转折叠,须臾间“五角星”图样便跃然眼前。“剪纸讲究‘心正、手稳、线直’,正如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容不得半点偏差。”她边示范边讲解,从起稿时的构图,到用剪时的技艺把控,每一个步骤和元素都暗合廉洁修身的哲理。






随后,大家亲手体验剪纸创作,在一剪一划间感受非遗文化的精细与严谨,深刻领悟“廉者,政之本也”的古训内涵。“非遗剪纸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廉洁文化的生动载体。”山西省社科联科研部杨春艳部长表示,通过非遗项目与廉政教育的创新性结合,让抽象的纪律要求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体验,既增强了廉洁教育的趣味性,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晋中信息学院向山西省社科联、山西省生态环境厅赠送了《躬耕廉韵》主题剪纸作品,以非遗工艺传递“廉意”。作品以雄健俯首的孺子牛为主体造型,牛身肌理采用锯齿纹与月牙纹交错,象征勤勉耕耘的坚韧品格;牛角呈螺旋上升态势,喻义“为民服务无止境”的进取精神;牛头上的“莲花”,展现“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洁意象,又以“牡丹花开富贵”寓意风清气正带来的长治久安;牛口衔石榴图案,将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团结理念熔铸于廉政语境;牛腹处穿插外圆内方古钱纹,通过钱孔透光设计警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最后,党员们手持作品合影,鲜红的剪纸与胸前党徽相互映衬,定格下“廉风入怀”的生动画面。
联学共建中的“作风共鸣”
“非遗文化的‘廉’元素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高度契合,这种‘沉浸式’教育让纪律要求从文件走向生活。”省生态环境厅人事处杨海良表示,此次活动打破传统说教模式,通过“看非遗、学非遗、做非遗”的立体体验,让廉洁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晋中信息学院党委宣传部陈卓伟介绍,学校近年来持续打造“非遗+思政”育人品牌,此次联学活动是推动廉洁文化进校园、进机关的创新实践,未来将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让“廉脉”与“文脉”同频共振。

以刀为笔,裁出清风正气;以纸为媒,传递纪律之音。这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党日活动,既是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弘扬,更是对党员干部的作风锤炼。三家联学单位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联学为起点,深化“文化+廉政”教育模式,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传统文化浸润中落地生根,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撰稿:陈卓伟
摄影:李臻
供稿: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