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15时,万画影城巨幕厅化作浩瀚星海,一场以“星光璀璨”为名的青春加冕盛典正式启幕。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学工副院长、全体辅导员及400名学生代表共同见证星光者荣耀与梦想交织的星河闪耀时刻。
星启序章:穹顶之下,光是青春的勋章
盛典构建以“见证者—守护者—星光者—追光者”的立体化叙事空间,解锁信院er的“星光生成密码”,共绘青春“追光图鉴”。通过颁奖仪式、榜样对话、青春宣言为轴,全景式展现学校“四位一体双院制”育人模式的立体呈现,让“星光”成为新时代青年逐梦的坐标点。


多维见证:从“孤星闪耀”到“星河交响”的育人革命
六大类奖项、715万巨额奖学金,2458人次荣膺“星光者”称号。屏幕中,乡村课堂,他们用粉笔灰勾勒服务社会的初心的谆谆教诲,彰显“完满教育”的人文温度;社团舞台的多元体验,浸润“通识教育”的博雅气质;竞赛场上的思维交锋,迸发“商科教育”的创新活力;学生在彻夜不熄的实验室里,他们以精密仪器为笔,见证“专业教育”的匠心沉淀。无数奋斗身影交织成绚丽的青春图谱,生动诠释着学生在多元培养模式下的成长蜕变。

守护启航:以星辉为桨,共赴青春远航
当星光名单璀璨揭晓,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工副院长分别以“星际使者”和“星光守护者”身份为星光者送上真挚祝福。他们回顾学生在拼搏道路上的点滴故事,星际使者张明宇处长讲到“每一束星光的闪耀,都凝聚着学校的用情培育与全力托举。”学校将持续为追光者成长护航,激励学生以荣誉为帆、以理想为舵,向更辽阔的青春海洋奋勇远航。






仪式赋能:让荣誉成为“星辰燃料”与“时代火种”
颁奖仪式不仅让每一份荣耀化作学子成长的 “能量块”,更让每一份荣誉成为点亮时代的“火种”。学校党委书记张存伟为荣获国家奖学金的学生颁奖,副校长傅永林为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信院励志奖学金的学生代表颁奖,副校长常彦阁为荣获“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学生干部”代表颁奖,财务处处长郝媚云和通识教学部主任、远景学院院长张晶晶共同为荣获学校奖学金的学生代表颁奖,以表彰他们在学业成绩、实践应用、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星群解码:奋斗者的“暴走”方程式与破界者图谱
“信院星光” 以 “个体星芒” 折射 “群体星河”,让奋斗故事成为青春最好的注脚。 三位星光者代表用生动的成长故事,解码青春奋斗的独特方程式。智能工程学院薛全婷讲述她从初入校园的青涩学子,到斩获国家奖学金的跋涉之路,青春梦想在多元的土壤中绽放;淬炼商学院优秀学生干部张景辉讲到,“我将班级管理比作并肩打怪,用责任与智慧将集体凝聚成青春战队,让琐碎的付出化作温暖勋章”。商务英语学院信院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刘凤荣更以直面失败的勇气,重构成长坐标系。她将答辩忘词、比赛失利等挫折,转化为扎根反思、向阳生长的能量。这些星光者的故事交织成破界者图谱,用坚守与协作将个体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



薪火永续:以“星光”之名,赴时代之约
颁奖盛典尾声,各学院星光领航者依次宣言。此刻以“信院星光”为火种,以“完满教育”为熔炉,学院的星轨交织成属于青年学生的时代星图——这不仅是信院的星光,更是与时代的永恒契约!

揽起清风明月,聚焦星光点点。愿每一位追光者,都能在这场永不停歇的征程中,成为照亮未来的耀眼星辰!





追光者征程:
作为大一新生,在颁奖盛典的星海里,我触摸到了“星光”的温度。获奖学长学姐们用实验室的执着、志愿服务的热忱、跨界的勇气,将“专业”与“热爱”锻造成照亮他人的火炬。他们的故事让我懂得:青春的星光从不是孤岛,而是与时代共振的星河。未来,我愿以他们为坐标,在“四位一体”的熔炉中锤炼专业、扎根实践,让每一份热爱都成为燎原的星火。
——智能工程学院 机电2402班 郭博雅
星光者感悟:
我知道每一次发光都能点亮新的成长之路。那些在课堂上专注听讲的时光、在实践中反复摸索的瞬间,都成了我成长路上的基石。我慢慢学会用专业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让我对未来多了一份笃定。我知道,成长没有捷径,唯有保持热爱、踏实前行,才能让属于自己的那束星光越来越亮,照亮更远的路。
——淬炼商学院 市场营销2301班 唐明珠
守护者寄语——致每一位勇敢的追光人: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深知,真正的光芒,始于直面未知的勇气,成于脚踏实地的耕耘,在人文艺术的灵感碰撞中捕捉星光,在跨学科的星云中携手并进,在团队协作的引力场中凝聚力量。今夜闪耀的“榜样之星”,既是里程碑,更是导航仪,愿你们永葆探索者的谦卑,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校准方向,在自由与规则的辩证中守护边界。当然,更期待你们成为传光者,因为最闪亮的星,不仅仅是因为它光芒夺目,更因它能够照亮更多人的航程。学院将永远为你们护航,师友是永不降频的导航仪,请记住,最璀璨的星群,从不是孤立的闪耀,而是彼此映照的辉光。
——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工副院长 武海鹏
撰稿:学生处
摄影:牛菁诚 孙笠坤 高义
供稿: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