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来到晋中信息学院,就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产教融合发展、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进行调研。市委、市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晋中信息学院相关校领导参加。



调研首站,常书铭来到晋中信息学院上河书院学生社区。学校副校长苏琳简要介绍了学校成立、建设、发展情况及学校“学习在学院,生活在书院”的特色育人模式。书院教师介绍道,学校是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构建起了“家文化+领导力+连接点”的书院三核育人路径,将“三全育人”工作具象到每一位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着力打通党建最后一公里、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学生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党建引领更有力、思政教育更入心、学生服务更贴心。


常书铭对“双院制”模式下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表示高度认可。他指出,高校育人的核心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晋中信息学院通过书院搭建实践桥梁,既解决了“学用脱节”问题,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这一模式值得继续深入探索与完善。他希望学校继续秉持“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理念,实现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咬合,切实破解部分高校“读死书、死读书”的困境。他谈到,当前社会需求多变且多样,学校能够敏锐捕捉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育人方向,为社会输送大批实用型人才,这充分展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衔接中的重要价值,也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书铭一行观看了学校相关二级学院制作的枣园文化微视频及3D光影动效“枣皇之舞”,生动呈现了“枣皇”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学校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龙介绍道,学校通过数字引擎和产教融合,赋能太谷“特色项目(红枣、番茄、葡萄、晋汾白猪、太谷饼、红薯)”全域文旅的情况。学校信息工程学院、淬炼商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跨学科专业联动,发挥信息科技、文化艺术、数字营销的专业优势,以番茄、葡萄、红枣等特色项目为核心,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太谷区以盛产优质壶瓶枣而闻名,是“中国枣乡”,学校依托大数据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以千年枣树为抓手,搭建有机红枣溯源系统,全流程跟踪识别,讲好千年枣园藏瑰宝——“枣皇”“枣后”“枣妃”“枣生黄子”的生态故事,深挖红枣的商业与文化价值,联动非遗开发特色文创,激活大众消费潜力,促进居民创收增收,开启校地合作赋能智慧农业新征程。


常书铭对学校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担当作为给予高度评价。他强调,双方要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优化联动机制,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发扬晋商诚信精神,重点在红枣等农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文旅融合发展、直播营销培训、线上平台搭建、IP形象设计等方面的展开深度的尝试探索与实践创新,形成可持续的校地协同发展模式,进一步将合作领域从红枣产业延伸至全域六大特色农业,构建全方位的文化、数字、营销赋能体系,为太谷特色农业转型升级、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高校力量。


常书铭一行走访了乌马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各具特色的6个展厅,现场观看了学生练习国家级非遗项目形意拳,对学校将发源于太谷的形意拳引进校园并作为全校学生必修课、传承非遗文化的做法表示赞许。他强调,非遗文化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激活地方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要持续深挖非遗文化蕴含的双重价值,既要充分释放非遗文化的育人潜力,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文化浸润提升人才综合素养,也要强化其产业赋能作用,让非遗中的创意理念、技艺精髓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化在校园育人与地方振兴的双向互动中焕发新活力。

此次调研为晋中信息学院与地方发展的深度融合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学校将持续校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创新、乡村振兴赋能,让教育资源与区域需求精准对接,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同频共振,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书写校地同心、协同共进的崭新答卷。
撰稿:牛庆玲
摄影:李臻
供稿:品牌营销与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