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2023年国际周浓郁的国际学术氛围中,为进一步扩宽我校通识团队的国际视野,我校通识序列于9月20下午2:30分召开了主题为“国际视域下的当代通识教育”研讨交流会,邀请来自北爱尔兰女王大学圣玛丽学院的Martin博士与我校通识教师畅谈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挑战与可能性。通识板块主管皮若兰、我校副校长陈春苗一同出席。研讨交流会由通识教学部副主任张晶晶老师主持,我校通识序列各部门教师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


交流会上,来自北爱尔兰女王大学圣玛丽学院的Martin博士与通识教师们共同探讨了通识教育的诸多方面。包括课堂环境、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及手段等。在讨论中,Martin博士认为,通识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个体的综合素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跨学科视野,而不是我们给予学生多少知识,我们要与学生共同“创造知识”,其目的则在于培养能够适应全球化社会、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针对如何打造理想的通识课堂的问题,Martin 博士与老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他们认为,理想的通识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学习场所,学生和教师之间应该保持平等、尊重的互动关系。同时,通识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在教学场域的设计及使用上,专家与教师们一致认为教室并不是开展教学,尤其是通识教学的唯一场所,在古代西方有苏格拉底式的的行走课堂,在古代中国则有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所以草地、音乐厅、博物馆等都是开展通识教育非常理想的场所,甚至还可以在这些场域中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双师授课”。在教学方式上,专家们提倡多元化,包括讲座、研讨、项目合作等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他们还提倡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代表也积极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仲晨维同学在交流中说道,通过《中国哲学智慧》课程的学习,让她获得了爱的能力,知道如何去爱人;同时,她也很感谢通识教育给她打开了一扇窗户,丰富的课程内容、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她能够主动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在未来求学、工作的道路上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


随后,Martin博士面向在座的通识教师们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你自己的课堂上,你自己认为最困难的,想用魔法棒一次搞定的问题是什么?老师们回望自己的通识课堂,想到了不同的课堂困境。Martin博士说,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一定会有一个“problem list”,当我们手拿魔法棒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时,我们自身也在教学中有所成长。大学是一个充满开放性、包容性与可能性的课堂,有的问题我们可能自己还不清楚,没有关系,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利用超乎想象的想象力,创造属于我们与学生之间独一无二的课堂。

在交流会的最后,皮主管和陈校长归纳讨论会的核心词云。 因为“教无定法”,老师们只有在实践中秉持热忱不断研磨,才能够持续精进自己的教学本领,打造高质量的通识课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所有问题都不是个别的,我们与Martin博士以及全世界所有的教师面对的问题是相同的,应对这些问题,做好的办法就是一边努力实践,一边加强交流,加强同事间的交流,三校同仁间的交流以及与国际同行专家的交流,不断寻找新的魔法棒去应对教学过程中需要应对的种种挑战。
本次交流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世界视窗,让我们可以从比较教育的视角审视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这不仅是一次对话交流的盛会,也是一场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我们期待着这样一场思想碰撞的火花能够继续燃烧,照亮我们探索教育的未来之路。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