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融会贯通的通识教育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13 17:35:31 点击:

编者的话:近年来,“双一流”这个词已经超过“985、211”成为考生及家长高考择校的目标,目前,“双一流”高校数量共计147所,仅占全国高校的4.78%。对于非双一流院校的学生来说,如何提高他们与“双一流”高校学生的竞争力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晋中信息学院创新构建了“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课程”的办学理念,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模式,在不同的赛道上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富有领导力、创造力、想象力、高情商的管理者、经营者,取得很大成功,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成为“双一流之外首选大学”是学校深思熟虑之后确定的发展战略,也是学校未来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为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校友、社会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知,特推出“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系列报道,对学校的品牌价值主张进行核心阐述及高度解读。

梅贻琦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期发表的《大学一解》一文中论述通识教育时指出,“通和专要精通,但重心在通而不在专”;1944年,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做了名为“半个人时代”的演讲,指出有人文没有技术的“边缘人”或有技术没有人文的“空心人”都是残缺的人。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培养应用型精英人才为目标,学校创造性地结合了国际博雅教育的成功经验,于2012年5月起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率先集聚优质教学资源,在学校远景学院试点推行通识教育;并于2014年成立通识教学部,面向全院学生开展通识教育。目前学校已形成由六大模块、30余门课程组成的相对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

2023年学校通识教育坚持“专题式+项目式”的教学设计、双师同堂+任务导向的通识课堂、校外研学+校内沙龙的课外空间、立足山西+辐射全国的通识赛事,丰富通识教育的内涵与边界,取得了多项突破。

2023年度,学校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2023年度学校通识教育板块新增7门课程加入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联盟;2023年度学校作为唯一一家单位入选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国际联盟,成为联盟的第十个成员单位。

2023年度学校通识板块8门课程被立项为校级一流课程、20门课程确定为校级课堂教学改革试点、3门课程教学大纲被评为优秀大纲。

2023年度学校通识教育板块立项省级课题16项。其中包括山西省指令性课题1项“山西高校(新文科)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索与实践”、山西省教学成果奖1项“七化三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博雅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山西省教学改革创新项目8项、山西省“十四五”规划课题2项、山西省社科联项目2项、山西省思想政治工作1项、山西省哲学社会规划课题1项。

2018年以来学校以通识课程为试验田,结合通识教师的多学科专业背景,进行“双师、多师同堂协同授课”课堂改革。2023年度共邀请专家指导双师授课13次,开展双师、多师示范课7次,进行双师授课教研26次,组织双师课堂33次,受众学生多达2000余人次,包含课堂授课、课后活动、社会游学、课后比赛等内容,形成集讲评、论辩、讨论于一体的跨学科教学模式。

学校聘请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课程团队首席专家潘迎春教授,四川省哲学学会秘书长、四川大学通识教育专家组成员梁中和教授,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河南省教学名师、郑州大学曾利娟教授,担任通识教育顾问或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多角度、多层次指导“双师、多师同堂协同授课”总体设计。指导的关键点集中在课程设计中如何体现多师间的“博弈互补”,以及师生间的交流碰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以问题为导向,融会讲评、论辩、讨论等环节实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学校要求在每节双师、多师同堂教学实施前组织不少于3次的跨部门联合教研,从内容总体设计、跨学科元素挖掘、课堂组织形式、多师角色分工、课后活动延伸等多方面开展教研,形成共同计划、团队执行、实时沟通、协同反思、分享回馈与评价的“双师同堂授课”的教研模式。

学校“双师、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实现了多学科互补、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互动,实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在学生受益的同时让教师受益,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新能力,拓宽了教师的跨学科视野。

2023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08版以《晋中信息学院:巧用双师课堂,“博弈互补”盘活一堂课》为题集中报道学校通识教育的创新模式。

学校通识教育秉持“融会贯通”的理念,引导学生追问世界根底的本原和终极,反省历久弥新的伦理和人生,面向未来培养学生与时俱进、与时俱迁的能力。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