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作家魏思孝跨越300余公里,带着他对文学的赤忱与对教育的热忱再度走进信院,以毣谷书院名誉院长身份与师生展开5场深度交互。从聘任仪式上的理念共鸣,到文学沙龙里的灵感碰撞;从跨越时空的文学讲座,到烟火升腾的烹饪体验,再到思维激荡的主题共读,这场持续迸发的人文共振,将书院化作流动的生命体验场。当独立作家的观察锐度碰撞200余名青年学子的思维锋芒,当文学创作论融入书院独特育人体系,迸发的不仅是知识的火花,更构建起一个让故事力生长、让思想绵延的育人新生态。




理念共鸣:魏思孝受聘毣谷书院名誉院长
一所高校的进步,离不开理念的革新和资源的汇聚。在书院宣传片《逐光》的温暖呈现下,毣谷书院名誉院长聘任仪式正式拉开帷幕,学校副校长傅永林为魏思孝颁发聘书。魏思孝院长感慨道:“第一次走进书院就被这里蓬勃的生命力打动了,在和学生们的互动中真切的感受到了他们的无限可能”,回顾过去近二十年的文学创作和阅读,让他更加坚定了用文字记录生活、传递情感的责任与使命。他期望与信院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充满文学氛围的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在故事的滋养下成长,让思想在交流中得以升华。
傅校长从魏思孝坚持十余年的独立写作历程中,看到了对文学纯粹的热爱与坚守,这份共鸣让他鼓励学生珍惜与作家、名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他们的故事“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超越自己”。“作家认识世界的视角与人生感悟,是青年成长的重要养分”,这份期许与魏思孝院长的初心不谋而合,仿佛遇见知音,共同许下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的承诺,共赴书院育人的星辰大海。



乡村共鸣:在泥土中打捞时代回响
在文学的世界里,村庄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乡愁,随后的“书页间的村庄故事”主题沙龙中,魏思孝介绍了村庄生活中以及自己笔下故事人物的原型,那些平凡而又坚韧的人物,如同泥土中顽强生长的野草,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他们经历着生活的酸甜苦辣,面对着时代的变迁与挑战,却始终有着自己的坚守与执着。魏思孝院长将这些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在场的师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乡土气息与人文关怀的村庄。在沙龙中,魏思孝还分享了自己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心路历程。他表示,村庄不仅是自己成长的摇篮,更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与家人、与村民的每一次对话总能让他汲取到新的灵感与力量。面对学生关于“严肃文学如何平衡真实与虚构”的提问,他以自身经历为引,提出“多读多写是唯一路径”,才能在键盘上开垦出比现实更真实的土壤。



文学共鸣:跨越时空的人物塑造课堂
当景阳冈的烈酒遇上卡佛笔下的冷咖啡,会迸发出怎样的文学奇光?在“武松与卡佛”主题讲座中,魏思孝院长与创意写作学院张东旭院长化身东西方文学摆渡人。魏思孝院长深度解构《水浒传》,用现代视角解读武松的命运转折与人物复杂性;张东旭则以卡佛纪录片为引,分享与这位“蓝领作家”作品中的诗意。两人将武松的“快意恩仇”与卡佛的“静默创伤”对比,“所有伟大的叙事都在回答:当生活撕开裂隙,人性将绽放何种光芒”,引发同学们对叙事艺术的深入思考。面对学生关于日常叙事的困惑,两位导师以独特视角带我们看见,无论是书写英雄传奇,还是描摹平凡人生,文学的真谛始终藏在对人性的洞察与对生活肌理的细腻捕捉之中。



灶台共鸣:厨房里文学与美食的灵感碰撞
蒸腾的热气模糊了镜片,厨房里满是热闹的烟火气!平日里妙笔生花的魏思孝院长系上围裙,化身“厨房萌新”,与同学们一同围在“鲜厨训练营”东北营主厨身旁取经。刘进师傅手持长勺翻炒鸡块、撒入榛蘑,示范着小鸡炖蘑菇的地道做法。魏思孝院长像个认真记笔记的“文学系转烹饪专业”新生,烹饪的间隙,他与同学们分享童年灶台边的故事,从母亲炖菜时飘出的香气,到街边小吃摊的烟火记忆。学员董雨悦在与魏院长的交谈中提到自己平时虽也热爱烹饪,却未曾像今日这般,感受到食物背后隐藏的故事。魏思孝院长说:“每一道菜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次翻炒都是对过往的回忆。文学与美食都能唤醒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这一刻,文学与美食的灵感在对话中悄然生长。



读书共鸣:多元视角重构阅读价值
在“读书的N种方式”主题活动中,魏思孝院长与通识教学部赵云老师、书院全生异科导师韩雅琳老师展开跨学科联动。魏思孝院长从历史文本中挖掘小人物的文学性,以时代带来的需求视角挖掘被宏大历史遮蔽的文学性;赵云老师借Airbnb创业故事与自身实践,从生活中的细节注入经典解读,提出“阅读即预演”;韩雅琳老师则以与日常师生相处手记为引,打破文学与生活的边界。在互动环节关于“历史与故事”的探讨中,三位老师展开了对话,他们指出,故事本质上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历史则是无数故事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选择性呈现,而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叙事者。老师们特别鼓励在场同学,要立足当下,用笔触记录这个时代独有的故事,因为今天的书写的故事终将成为明天的历史。
在扎扎实实的五场活动中,作家魏思孝与我校师生的深度对话,为书院育人注入了鲜活的故事基因。未来,毣谷书院名誉院长魏思孝将以其独特的叙事智慧,持续深耕书院育人土壤,架设故事创作与青年成长的桥梁,让文字的力量真正转化为生命的养分。相信在毣谷书院“故事思维”浸润下,学生们将学会以更敏锐的视角捕捉生活褶皱,用更丰沛的共情解码时代命题,让个体叙事与集体记忆在笔尖共振。
供稿:毣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