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男,2002年10月生,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晋中信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管2101班无边书院学生。中学时的陈涛是一个“三无学生”和边缘人物。进入大学后,他想要改变,于是抓住一切机会,最终走到了舞台中央。

在高中,我是典型的“三无学生”——无荣誉、无能力、无特长。虽然我也想积极展示自己,但由于不善言辞,在班级中往往扮演的是一个“路人甲”的角色。
我记得有一次,学校举办艺术节,我准备了一个小品参赛。但由于表达不自然,被评委说是在背台词,毫无笑点,节目被刷了。表演当天,我坐在观众席望着聚光灯下闪闪发光的演员们,心里是一种形容不出的滋味,羡慕夹杂着苦涩。
这样的场景多了,让我对集体活动形成了一种本能的逆反,甚至特别讨厌去参与,总觉得我是一个舞台的边缘人物。
失败的填表
带着高中的遗憾,我步入了大学。我觉得这是一个摆脱过去的机会,这里没有人认识我,再加上学校拥有丰富多彩的社团和学生组织,我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重新开始。
于是我决定尝试加入系学习部和招生就业协会的技术设计部,寻找机会锻炼自己。
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在一次次的上传下达中,我的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与中学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等到了大一下学期时,看到学校组织“超级学长”,也就是新生“代理班主任”的选拔,我觉得这又是一个可以锻炼的机会,就报了名。
然而,等到通过筛选,拿到专升本的代班名册时,我之前的信心完全变成了一种忐忑和后悔——学生年龄都比我大,会听我的话吗?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总不能刚任职就退出,只好硬着头皮上岗。
我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要跟搭档一起组织学生填写信息。没想到,这么一个简单的任务却让我应接不暇——“家庭所在地具体填到哪级?”我愣住了,赶紧打电话去问老师。刚给大家宣布了答案,又有同学站起来问:“有效期要填到多会?”“发证时间是多会?”
……
我根本就没想到过有人会提问,啥也没准备,只好让大家集中问,我记录下来,然后再去问老师。当我再次问完回到教室里时,一名同学站起来质疑:“你为什么不提前安排好?你为什么不一次性说清楚?浪费我们这么长时间。”

听到这些质问,我哑口无言。
回到宿舍,我仔细进行了复盘。毫无疑问,我没表现好。但这次的问题并不只在于“表达”,而是我没有提前准备,没有认真去研究那个表格。
而之后的一场辩论赛,更是让我明白了这一点。
获得优秀辩手
信院每年都会举办一场校级辩论比赛,按照惯例,各个二级学院要从各班中选出几名同学参赛,而我们班级是通过轮学号的方式决定人选。本来,由于学号太靠后,我没有机会参赛,但后来由于半决赛时,需要临时组成一支队伍凑成双数,我立马报了名。
虽然是临时凑数的队伍,但我却非常认真,暗自发誓,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好好准备!
于是,我决定先从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开始——收集资料。
每天晚上,当室友们在聊天、看剧或者打游戏时,我便独自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围绕我的论点,在小红书、抖音、知乎上查阅资料,尽可能地搜集一切可能用得上的信息。

准备中,我做了详细的笔记,把基本观点写在开头,将其中的名词查阅出来,再在下面空三到四行,写对论点的分析和理解,然后再将网上搜索到的资料与自己日常经历相结合,力求表达得真实自然。
我还在纸上画一个空白框,把我方观点中不连贯以及预想中对方反驳的观点写在里面,再写出对应的预案。
我深知表达并不是我的强项,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练习。比赛前一个星期的下课时间、吃饭时间、睡觉前30分钟,我都会拿来练习,反复组织话术,尝试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阐述同一个观点。我在无边书院找了一个房间模拟比赛场景,假设对手的各种反驳。我还邀请同学充当我的“陪练”,在教室里进行模拟辩论,他们扮演我的对手,向我提出各种问题——
“如果一个人总是感到知足,那么他如何不断学习新技能,取得进步?”
“知足常乐是否能成为一种逃避现实问题的心理防御机制?”
“人长期以来是否能够真正通过知足来保持快乐,还是这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的错觉?”
……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调整表达方式,尝试用更清晰、更具说服力的语言来阐述我的观点。
尽管做足了准备,但站在赛场上,我还是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幸而,对方辩友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总是知足常乐,如何确保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义务得到履行?”我低头一看,提前准备好的纸上就有这个问题的答案,心中立即放松了不少,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我稍作停顿,迅速组织好语言,1、2、3、4地回击对方。
经过数轮激烈的角逐,我获得了优秀辩手的称号!

这次辩论比赛让我明白,表达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厚积薄发的体现。积累得足够多,那么人在表达时自然就显得气定神闲,让观众们为之倾倒看似是“口才”,实际则是经过逻辑梳理后的丰富学识。
单口相声
弄明白了这些道理和表达的逻辑,我像开了挂一样,各项荣誉也纷至沓来:2022-2023年度晋中信息学院“社团之星”、2022-2023年度“优秀社长”、“优秀招生学生干部”、第二届经济与管理学院&杏花书院“超级演说家”一等奖……

而真正让我走到舞台中央的是“我是名师”学生系列讲座,在那次活动中,我成功弥补了高中时候的遗憾——在舞台上表演一场精彩的小品,还是即兴的!
那是大三的一天下午,我路过图书馆时,一个巨大的桁架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我是名师。桁架上贴着主讲人的照片,正是我身边的同学。那一刻,我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我也想站上这个讲台,分享我的故事。
不承想,很快,我就收到“名师”主讲人的邀请。这令我很兴奋。在选择演讲题目时,我想起了高中登台讲小品那次刻骨铭心的失败,于是选择了“曲艺”这个主题,心中暗暗发狠:这次,我一定要闪耀舞台!

根据经验,我做了充分的、精心的准备,将知识和经历融入到了演讲稿中。充分的准备让我的讲座有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讲座开始后,面对写好的稿件,我却越讲越觉得不够,开始不断地插入新的内容。当我讲到曲艺表演届的师徒传承时,看到台下的观众反应积极热烈,我决定临时增加一段自编的单口相声《长寿秘诀》,从宿舍的夜谈会到课堂上的小插曲,我将自己在晋中信息学院的生活点滴幽默地呈现出来,笑料十足。台下30名同学们被我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更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同学在结束后走到我面前,真诚地问我:“现在可以加入曲艺社吗?我也想学。”这简简单单一句话,让我感觉我的演讲是成功的,我不仅成功从舞台的边缘走向了中央,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影响了周围的人。回忆起当初那个坐在舞台下看别人的我,想都不敢想有一天,我也会成为舞台上闪闪发光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