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艳斌,男,2000年12月生,山西太原人,淬炼商学院营销2101班(三达书院)学生。来信院之前,田艳斌是一个妥妥的网瘾少年,沉湎于游戏而不能自拔。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参加了学校的电竞解说大赛,后来又借助电影预告片仿拍,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价值,实现了人生的破局。

网吧的警醒
2023年的暑假,我在网吧兼职做网管。有一天,凌晨1:30的网吧里烟雾缭绕,只剩下十台机器还亮着光。我趴在吧台上,有些无聊地看着屏幕前那个刚赢了比赛的男生——前一秒他还在拍着桌子大吼“赢了!这波操作绝了!”下一秒就瘫在椅子上,眼神空洞地盯着黑屏,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而当他们早晨浑浑噩噩走出网吧时,肩膀耷拉着,脚步虚浮。
那一刻,我猛地打了个寒战。难道这就是未来的我吗?
我感觉我和他们很像。高中时期,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游戏迷。每天睁眼就打开电脑,王者、LOL……新出的手游轮番上阵,一看比赛就是八九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没离开过椅子。我沉溺在了虚拟世界中的“快意恩仇”,根本顾不上学习。
很正常,这直接导致了我的编导艺考失利。
于是,老师说我不上进,父母觉得我没出息。
经历了一年复读,2021年我勉强进入大学。本以为会是新起点,谁知迷茫更深。大概因为不是心仪的院校、心仪的专业,没有任何目标的我,变得更加懒散。大一和大二的日子在浑浑噩噩中度过,自己都觉得自己没救了。
看到那些在网吧厮混少年的状态,我猛地打了冷颤——混了这几年,难道以后还要混下去?毕业后怎么办?
这个念头像根针,狠狠扎进了我的心。
解说电竞比赛
就在我迫切想做出改变之时,有一天,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刷到“全国高校电子竞技解说主持大赛”的报名信息。“电竞解说?”我眼睛一亮,这不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吗?之前每次看比赛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对着屏幕解说,朋友还笑我“不去当解说可惜了”。

虽然表达我并不专业,但对游戏的热爱和每天10多个小时的游戏积累,再加上看过不下百次的游戏比赛,都让我觉得可以一试!
不打无准备之仗!报名后,我第一次认真准备:每天下课就泡在宿舍,对着镜子练发音,模仿专业解说的语气:“观众朋友们大家好,现在看到的是英雄联盟的半决赛……”直练到舌头“打结”,嗓子冒烟。我还把历年比赛解说视频反复看了十几遍,拿个小本子记笔记——“这里的节奏把握得好”“这个术语用得专业”……此外,我还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游戏资料,以便在解说中能够更加专业地阐述游戏的背景和规则。
比赛虽是线上进行,但自以为做了万全准备的我,在听到喊我名字时,还是紧张得手心冒汗。
“请下一位选手田艳斌开始解说!”我深吸一口气:“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英雄联盟端游赛道的解说……”说到一半,我突然卡壳了。
视频显示有位选手的心跳达到了180,这显然是一条关键信息。但当时双方激战正酣,游戏内容也十分精彩。到底该介绍哪边?纠结中,我开始结结巴巴,只是硬着头皮先做游戏内容介绍。当时心里想着:得,又搞砸了!
没想到,比赛结束后,评委老师却意外给出了好评:“这位同学,你的游戏理解很到位,场外知识也丰富,就是声音有点小,下次放开点就更好了。”

这个评价是真的吗?说的是我吗?我有点不相信,之后便是欣喜——原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我也会发光。
仿拍学了很多技能
这份鼓励,让我找回了一点自信,也重新引燃了高中时尘封的梦想:编导。
说来也巧,大三刚开学,学校新成立的电影商务产业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员。对编导感兴趣的我,火速报名。
在这里,我系统地学习了电影市场分析、影院运营管理、影视项目策划等课程,从不同角度理解了电影产业的运作模式。这些不仅和我现在的专业市场营销相关,如果将来继续深造,也能派上用场,这简直是量身定制的跳板!
但想当编导的我,光啃书本怎么行,一定要动手实践。
很快机会来了。学期小组作业,老师要求我们拍一条视频,仿拍悬疑警匪片《彷徨之刃》的预告片。我立即兴奋了,写脚本、拍摄、剪辑,我都要试一试!

但,看了原片,我才发现,要仿拍这种大制作电影,并不容易。第一难,从没拍过正规视频的我,连手机云台都不会用——不用云台,纯手动移动,画面质感就会大打折扣。没办法,我只能现学现卖,看说明书,搜教程,摆弄几次,也就找到了其中的关窍。

第二难是原片画面整体色调偏暗,充满压迫感。但,当时的天气预报就跟和我作对一样,每天看都是大晴天。为了不耽误进度,我们选择早晨和傍晚进行拍摄,其他时间,跑遍校园寻找符合阴郁氛围的小角落,实在没有合适的场景,只能寄希望于后期调色。
第三难是一群毫无武打经验的学生拍打戏,万一摔坏了怎么办。有一场关键打戏,需要演员随着被推倒的柜子摔下来,营造一种砸向镜头的视觉冲击感。为了确保安全,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镜头之下用厚厚的垫子做缓冲。同时,一次次调整机位角度,指导演员落点姿势,最后通过借位和光影的明暗差,才完成了那个定格画面。

最后一难,剪辑之难。因为最开始我们都不会剪辑软件,我只好踏上了无尽的自学之路。小红书、B站、抖音,哪儿的教程简单直接,我就学哪个。从最简单的视频导入导出,到剪辑叠化,再到调色调速,可以说,这条只有1分13秒的视频,每一帧我都倾尽了心力。
当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成果出炉,指导老师对我们竖起大拇指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关键是,我还学会了很多技能,赚了!
被“导演”夸的导演
这次作业的效果,还有我认真的态度,给老师带来了很深的印象。到大四时,尽管我已经离开产业学院,老师还是邀请我参与《好东西》预告片的仿拍。这次,我的角色是导演。
尽管拍摄、剪辑、现场调度指挥、道具制作……什么都得管,难度直线上升,但这一次我却甘之如饴。因为每攻克一项难关的快乐,没有体会过的人,真的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筹备阶段,我和我的搭档曹译夫带着团队深挖剧本,剖析每个角色。我们围读、讨论、排练,直到演员的眼神、语气、微小的肢体动作都能准确传达角色的内核。拍摄现场,每一件道具的位置、演员的走位、光线的角度,都经过反复推敲。
印象最深的是那场开啤酒的戏。我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打开,而是“砰”的一声,带着泡沫喷涌而出的瞬间爆发感。第一次拍,用力过猛,啤酒沫喷了演员一脸;第二次,演员下意识后仰,镜头没跟上那飞溅的轨迹;直到第三次,才听到完美的开瓶声响起。看到啤酒花飞溅,我和译夫激动地跳起来:“这镜头的感觉对了!”


剪辑时,几个通宵,我们都在对比原片,一帧一帧地打磨。为了让预告片更紧凑,我们大胆取舍,剪掉了一些构图精美但节奏拖沓的镜头。音效和背景音乐的挑选与铺设更是关键,我们用环境音、特殊音效和精心挑选的配乐片段,层层叠加,努力让画面传递的情绪翻倍。
2024年11月21日,这个日子我终生难忘。我们仿拍的预告片,被选中搬上了《好东西》主创的路演现场。
我永远都忘不了,自己的作品在大屏幕上播放结束,现场爆发出的雷鸣般掌声。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自豪。
更让我自豪的是,《好东西》的原片导演邵艺辉老师评价说:“这个仿拍完成度很高啊,一些细节,还有整体节奏的把握,都处理得不错……”主演钟楚曦也给出了好评:“很有味道,抓住了原作那种荒诞又带点温情的调调。”那一刻,巨大的喜悦和释然让我眼眶瞬间发热。这些可都是专业大咖,能给我这么高的评价,说明我真的做得很好!
视频上传微博后,我看到了很多网友得好评,最意外的是,很多专业传媒类院校的同学都羡慕地说:“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机会参与路演啊!真羡慕他们有这样的机会!拍的真不错,比我们专业的都强……”

而今,即将毕业的我,已经规划好了未来的路。一是之前凭借娴熟的拍剪技能,我已经收到了一些公司主动抛来的橄榄枝,可以直接就业;二是坚持心中所爱,尝试向电影制片方向考研发起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