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翀,男,2003年12月生,山西运城人,智能工程学院通信工程2102班(青藤书院)学生。在学校,谢翀经历了两次落水事故,而这两次事故都给他带来巨大的收获。

马上要毕业了,回顾在信院的四年大学生活,我觉得值得说一下的,是桨板运动。这倒不是说信院有独特的桨板项目,也不是像别人那样提升了我的运动水平,我觉得,这个项目让我的管理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子。
事教人一次就够
报名参加水上运动协会后,第一次活动在右岸湖举行。看到有些同学太过紧张不肯下水,李俊博老师鼓励大家:“别怕,这湖才1米多深,比你们身高矮多了,水淹不到。”听到老师这么说,我便没了顾虑,迫不及待就准备上船。一旁的学长一把拉住我,让我穿救生衣,并仔细地检查。我体重200斤,穿着救生衣,像绑在身上一样,感觉脖子都被勒得喘不上气来了,心里嘀咕:“至于吗?就这么浅的水,还能出什么事?”

趁学长不注意,我悄悄把最上面一个扣子解开了,瞬间,感觉呼吸顺畅了不少。
没想到,我的动作被老师看到了,他大声叫住我:“为什么不把救生衣穿好?”我支支吾吾地回答:“穿着太憋屈了,我觉得这池子不深,没事儿。”
老师皱着眉说:“安全最重要,哪怕1米深的水,也不能掉以轻心。救生衣是为了在意外发生时保护你的。等出了事,后悔就晚了。”我不以为然地想:“能有什么不可预知的?这池子我站直了都能露出头呢。”
在老师的督促下,我不情愿地穿好救生衣,才上了桨板。
刚坐好,学长就推着桨板离开岸。我正得意水上的感觉,突然,桨板却不知什么原因翻了。我完全没有反应过来,扑通一声就落了水。刹那间,水顺着鼻子、嘴巴灌了进来,呛得我眼睛都睁不开。我本能地开始乱扑腾,想要抓住点什么,可却根本使不上劲。我拼命往上挣扎,可越想往上,感觉身子却越往下沉,一个念头涌上心头:“完了,要死了。”
就在我绝望之际,我感觉旁边有手拉了我一把,这时救生衣也发挥了作用,让我整个人浮在了水面上。我大口大口地吐着水,喘着粗气,拼命地咳嗽,想把灌进去的水都咳出来。其他同学七手八脚地把我拉到岸边。我瘫坐在地上,耳朵里还嗡嗡直响,感觉浑身无力,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老师走过来问:“感觉好些了吗?”我缓了好一会儿,才声音嘶哑地说:“老师,我错了。我太自以为是了,以为这水浅就没事,没想到遇到意外这么可怕。我知道救生衣重要了。”
老师看着我,点了点头说:“要牢记这次教训。救生衣是生命保障,不能马虎。每一次下水都要认真对待,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我真诚地点了点头。原来,“人教人百言无用,事教人一次入心”这句话是真的啊。
以我之道还施彼身
认可了老师的教导,在以后的训练中,我心悦诚服地按老师的要求来做训练。一个月后,李俊博老师找到我说:“你现在的桨板技术已经相当不错了,协会准备让你带大三的学生开展一场水上桨板活动。”
大三的学长在我眼里,都是校园里的“老江湖”,我感觉这个大一的新生管不住这些“老前辈”,就连连拒绝:“老师,我不行,怕把活动给搞砸了。”
李老师鼓励我:“你已经掌握了桨板的基础操作,而且划得很专业,这些大三学生都是新报名参加协会的,好好教会他们。”

我只好无奈地点下头。
活动那天,我站在船头,反复向大家讲规则,一遍遍地念叨“重心要压低”“桨板角度控制在30度”,却发现他们没有一个人在意我的话——有的在不耐烦地摆弄手机,有的在相互闲谈私语,有的在看周围的风景……我吃过亏,知道他们这个态度肯定会出事,但不管我声音再大,他们都不听,该怎么办?
我想到自己接受教训的过程,情急之下,灵光一闪,就打电话叫协会的一个好友任泓铮火速过来救场。我的想法是,借鉴《天龙八部》里一个叫慕容复的人的特有武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做法,“以我之道”“还施彼身”——通过实践,让他们真正看到危险,才会真正重视起来。
任泓铮很快跑来。一听我想让他当实验的“小白鼠”,做一次落水的“炮灰”,本能地拒绝,后来看我反复央求,磨不开朋友颜面,才无奈地答应下来。
看到大家已经等得不耐烦,我让任泓铮先下水,大家跟在他后面。谁也没有注意到,任泓铮悄悄踩偏桨板,重心偏移,结果板身猛地倾斜,差点撞上浮标,任泓铮重重地栽进水里。他假装着不停地扑腾,活像要溺死的一只旱鸭子,我也假意匆匆忙忙跳下水,把他打捞上来。上来前他还故意吸了一大口水,然后躺在地上,一股一股地从口中向外吐水。等终于被“救”下来,他还扬言,这运动太危险,不想再参加了。看他演得如此逼真,我向他暗暗摆了个手势,准备晚上给他加个鸡腿犒劳。

果然,这一幕把在场的大三学生震住了。等我再讲要求时,他们都眼睛也不眨地听我说,不时还向我发问,生怕做得不到位被水淹着。下水后,他们也都变得十分谨慎,不敢有丝毫大意。
活动圆满结束,知道内情的李老师递给我一瓶矿泉水:“今天的表现,比我预想得好,很有想法,像狐狸。”听李老师开玩笑,我不觉想笑,却没想到呛了一口水,不停地咳嗽。
“三检”流程
一周后,李老师再次通知我,让我带队开展水上活动。
活动开始前,我正准备给二十个大一新生讲解运动技巧,肚子突然一阵绞痛——开始闹肚子了。我强忍着不适,把教学流程讲述完,急匆匆冲向洗手间。
几分钟后,等我刚从卫生间走出来,就听到电话里传来急促的叫喊声:“出事了!出事了!快过来!快过来!”我冲向湖边,正看见两艘桨板在深水区相撞,一名男生正抱着救生圈在水里扑腾,另一名同学拽着他手臂往岸边拖。
等我冲过去,他已经上岸,嘴唇发紫不停咳嗽。
我一问才知道,我去卫生间时,这两个玩闹的男生划到了深水区——那个没落水的男生说:“我们比谁划得快,谁知道他突然掉水里了。”

事后,李老师把我单独叫到办公室,严肃地批评我:“你作为负责人,为什么在关键的时候离开岗位?”我没好意思说自己拉肚子,只是说自己不舒服:“我以为他们都在安全区域,而且我想着很快就回来了。”老师打断我说:“带队不是让你站在岸上‘表演’,而是时刻盯着人。就算你自己不舒服,也应该让其他助教轮流替岗。”他顿了顿,又补充说:“你看看落水那个学生,救生衣松松垮垮,明显没管理好。”
我诚恳地认错。
李老师叹了口气:“这次好在没出大事,但下次呢?你觉得学生会因为一次警告就听话?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不是事故本身,而是你这种‘侥幸心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你必须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掌控之中。”
我攥着拳头,感觉指甲都掐进了掌心。那天晚上,我坐在宿舍床上,反复回放整个过程:如果我没去上厕所,如果我提前检查过救生衣,如果我在讲解时多强调纪律,情况可能就不会发生——可,现实没有“如果”。
甚至,我还想到了之前自己靠小聪明组织的“案例教学”,它也只能偶尔用一次,不能作为常规的方法来使用。
我一夜没睡,反复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后来,我终于想出了一个方案:建立禁止追逐竞速新规定、助教轮岗制和救生衣三检流程。

第二天,我在深刻地检讨后,对大家说了我的想法。“助教轮岗制”现场选出了助教,必要时实行AB岗,教练不在时,由助教承担管理职责;“救生衣三检流程”分队员间互相检查、助教检查和教练检查三个环节,也分出发前、过程中、回来时三次检查。
李老师对我的这一做法给予很高评价。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极为有效。此后,我独当一面地组织过百余场水上活动,再也没有出过任何事故。原来,人管人是不行的,一定要制度管人才有效。要做好管理,一定要先完善制度。我觉得,这种认识和理解,一定会对我以后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