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钧宇,女,2006年9月生,山西晋城人,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区块链工程2402班(白燕书院)学生。大学里,一次写新闻稿的经历让刘钧宇刻骨铭心。从初稿被批到不知多少遍的修改,从两万字到一千字,在经历了两天两夜的不眠不休后,她终于成功地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稿子,从而真正喜欢上了写作。

2025年3月31日,酒店产业学院陈曦老师带我们10名学生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研学发达城市酒店行业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回来后,陈老师让我写一篇新闻稿。我心里顿时一慌——之前我从未写过宣传稿,脑中空空,不知该怎么写。
AI被批了
我先是到网上搜索类似的宣传稿,心里想着抄一抄就好。然而,看过多篇稿子,我觉得与我们这次研学差距太大,抄都没法抄。后来,又想到AI,省时又省力,于是就打开AI软件,输入关键词:“写一篇宣传稿,3月29日,酒店产业学院老师带我们去上海学习。”
AI果然方便,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一篇稿子就出来了:“在这春意盎然的三月,酒店产业学院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学习之旅。3月29日,我们满怀憧憬,在老师的带领下奔赴上海,踏上探索酒店行业前沿的征程。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汇聚了全球顶尖的酒店品牌与先进的管理理念……”

“哇,写得真好,读起来也流畅,AI真是太方便了!怪不得人们这样推崇!”我内心窃喜,直接发给陈老师。
没一会儿,陈老师的电话就打来了。我没有等到陈老师的夸奖,却听到冷冰冰的一句话:“稿子是AI的吧?!来一下办公室。”
我心中的一团火,一下子被这句像盆冷水的话浇灭了。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办公室,我低下头,听陈老师表情严肃地说:“这个AI稿确实也写得语句通顺,逻辑成立,基本上也说清了一般研学的过程、要求、做法、步骤。但,这个稿子是千篇一律的,是通用式的,而我们这次活动的核心、关键、重心,与别的活动不一样的地方,却没有写出来,这就是AI的通病。”
停了一下,陈老师又对我说:"AI只是个工具,可以参考,但不能依赖。这是对AI的正确定位。如果一味依赖,就不再去人工写作,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写作能力。就好像,计算器自从广泛使用后,人们的计算能力随之减弱一样。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过程。人们一旦养成依赖AI的习惯,写作能力没有了,思维能力也退化了,那么,你认为依赖AI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平时只听到AI多么好用,从未听过这么透彻的分析,心里真如醍醐灌顶一样,觉得陈老师说得太对了。我心悦诚服地对老师解释说:“老师,我不会写,所以才用AI。”
陈老师舒缓了一下语气:“写好写不好是能力问题,但用AI写是态度问题,是在应付。我不怕你写不好,你写不好我不会批评,但你不能应付敷衍。”
看着陈老师失望的样子,我低下头说:“我知道错了,我以后不再投机取巧,我写完后交给您。”
两万字的初稿
回到宿舍,我拿出在上海学习记下的笔记,回忆着研学期间每天的所见所闻——从我们出发前的开会与一系列准备写起,写一路上我们的所见所闻,写在酒店的感受,写研学的所见所闻,写专家学者讲的内容,当时自己怎样理解这些话,然后写怎样返程……一个流水账,洋洋洒洒,长达2万字,足足写了一整夜。
一夜未睡,但我一点也不困,反而很兴奋。我发现,通过写稿,我对这次研学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了——我真正理解了学校开展这种研学的真正目的,尽管出发前老师也说过,但认识并不深刻;真正理解了专家学者还有酒店经理的讲话,我觉得他们说得好有道理、很有见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也让我这个从小生长在晋城、从未去过大城市的人来说,大开眼界;在研学酒店看到的、学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立体的,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真切,比在课本儿上学的要深刻得多。

写完稿子,我一下子醒悟了,如果当初只是通过AI去写,我不可能得到这些认识。看来用AI写作是真的错了,陈老师的批评是对的。
我觉得这次醒悟是我一次内心的革命。
第二天一早,我兴冲冲地把写的稿件用微信发给陈老师。很快,我收到了陈老师的语音回复,第一段语音说:“很好!我很欣慰!既欣慰你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欣慰你这次研学的认真和用心。”第二段说:“只是,文章需要修改。”
我反复地播放着陈老师的首段语音,心里美美的。不过,在兴奋的情绪中,我并没有意识到陈老师的第二段语音到底意味着什么。直到真正修改起来,我才知道“文章需要修改”背后到底有多少困难——这个过程简直让我脱了一层皮。
为你点一百个赞
第一次修改,陈老师说,所有的内容都挺好,可以留着别的文章用。现在要先按新闻报道的要求来。她让我尝试先把新闻六要素一一列举出来,与之有关的就写入,无关的就摒弃。
我梳理了一下,“何时”是3月29日;“何地”是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何人”是陈老师、我、荆李辉等10名学生;“何事”是去学习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为何”是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如何”是通过实地考察、听取讲解和交流讨论来学习……我狠干了一上午,按陈老师的要求,大杀大砍,把2万字的原稿砍成了5000字。

陈老师的微信很快发过来,是个“棒”的表情包,后面跟一段语音:“把碎片化的内容连成一个整体,把段落衔接起来。”
二轮修改我又干了一下午,结果文字反而增加到6000字。
陈老师的微信很快又发过来,仍是个“棒”的表情包和一段语音:“把文字精简,能用一句话说明白的,不用两句话;能用一段话说明白的,不用几段话。”
这时,我已经连干了一整夜和一整天,但我并没有感受到疲惫,反而很兴奋,因为每一次修改,都让我感觉稿子越来越好看,就像柯罗连科的那篇叫《火光》的散文所说,“火光总在前面,我努力向前,越来越接近火光。”我感觉我像打了兴奋剂一样,觉得写作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比玩手机有意思多了——之前我总是刷手机视频,不断地看,一看就是几小时,现在我竟然一天一夜没看一个视频!

伴随着一个“棒”的表情包,陈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不必使用过多的修饰词。新闻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不用展示华丽的辞藻。要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事件,让读者快速而准确地获取信息。”
又是一个整夜过去了,稿件减成了1000字。这次转给陈老师后,没几分钟我就收到连续三个“棒”。陈老师说:“非常棒!尝试用应用语体去改一下这个稿子。应用语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公文用语。因为新闻稿是应用文体一类。”
然后的修改又花了我一整天的时间。这次修改我发现,陈老师说的这种用语就是简洁,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都会用这种语体了——我又获得了一种新认知。

我兴奋地把稿件传给陈老师。这次,我接到的是陈老师的电话:“你太棒了!写得太好了!老师很欣赏你!为你点一百个赞!希望你经常写作!”
两天两夜不眠不休的我,听了这句表扬,本来已经有些发蒙的脑袋,似乎一下子又兴奋起来。
新闻稿很快就发表出来,看到在网上的文字,听着同学们衷心地赞美,我心悄然升起一种成就感。
此后,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写作,有疑问我就请教陈老师。陈老师建议我多读报刊,借鉴好文章里的好写法。现在我发现写作已成为我离不开的陪伴——我不仅写新闻稿,还写散文、小说。我越来越喜欢写作,写作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