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校为什么是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我在晋中信息学院学习与生活的真实感受
(园林2305班 谭少杰)
2023年9月8日,白露。
白露是气候由闷热走向凉爽的转折点,万物随着寒气增长,逐渐成熟,在这个转化的过程的中,人们也迎接着丰收的喜悦。

在这一天,我踏着轻快的步伐,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晋中信息学院(以下简称信院)的门前。
信院坐落在晋商文化名城、孟母故里——山西太谷,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突出,交通网状分布四通八达,到省城太原仅需30分钟车程,到首都北京坐高铁也只需3个多小时,在这里学生既可在安静的环境下读书,又可以尽享繁华大都市的现代生活。
在山西,信院是鼎鼎有名的学府,在还没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前,我就对她有一些了解了,诸如“山西省名列第一的民办本科高校”、“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山西省唯一全生异科导师制大学”等等称号,都是大家对她的美誉。
站在信院的门前,最先看到的就是刻着“晋中信息学院”六个大字的门牌石,以及高大的红色漆面的“六扇门”。
这“六扇门”看上去似乎平平无奇,但其实它可不简单,它代表的是信院开办的六个二级学院,分别是: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形意拳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名师课堂办公室、电影评论中心。这六个学院虽然也是信院正式的二级学院,但却并不像传统的学院那样进行招生录取,而是在已经进入信院学习生活的学生中,通过报名、笔试和面试的形式来选拔学生加入的,属于信院的特色教育部门。
后来随着信院的发展,又成立了太古科幻学院与云端剧本杀学院这两大特色教育部门,所以如果是现在修建大门的话,可能“六扇门”就要变成“八扇门”了吧。
迈入信院的大门,一条赏心悦目的景观大道就映入眼帘,道路两侧各有一排槐树,一共有280棵,这些槐树排列整齐,个个枝繁叶茂,为行走的老师与学生们投下一片片的阴凉,道路的中间排列着几块巨大的草坪,这些草坪都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草坪中间的浇水喷头喷出一股股的水雾,在阳光折射下化为一道道彩虹,同时也为大家带来阵阵凉爽。
走上这条景观大道,左手边的是毣谷书院与远景学院,它们采用了中式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右手边则是上河书院,这里还有一块儿繁华的商业区,所以上河书院又被大家戏称为“信院CBD”。
说到书院与学院,就不得不提到信院最著名的“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模块”的人才培养体系了,四位是指:完满教育+通识教育+商科教育+专业教育;一体是指:信息产业商学院;双院是指:书院+学院;特色模块就是特色教育部门开设的课程了。
“四位一体双院制”的人才培养体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信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八字方针,探索形成的育人模式,目的是帮助学生自发、自然、自觉和自信地成长成才。
“四位一体”概念的提出与实施相对较早,它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路径,四大教育模块各有侧重,其中:
完满教育:以丰富多元的实践引领学生成长。
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文理兼备的知识结构。
商科教育:注重领导力塑造 培养学生企业家思维。
专业教育:注重产教融合 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
“双院”则是近年来信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三全育人”理念,积极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的成果。
信院于2016年底实施了全员书院制改革,建设学习生活“一站式”社区,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混合住宿、集体活动、互相学习,通过青年社群连接课堂与实践、寝室与生活的书院制教育模式,促进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
信院围绕“服务式管理、生活式学习、社区式教育”育人目标,依托传统住宿社区,以推进人才队伍构建、功能区域改造、文化标志设计、内外资源整合等举措,逐步形成了占地近2万平方米、覆盖全校2万余名学生的12个书院。成熟构建起“1+1>2”的“生活在书院,专业在学院”的“双院+”育人模式,引领学生社区教育文化发展。
各书院在原有免费开放的党团活动室、共享会客厅、健身房、咖啡屋、学长导师空间与项目工坊的基础上,新建党员服务驿站、思政研讨室、红色光影厅、小型沙龙区、团队辅导室、心灵驿站、形体训练室、24小时共享自习室、阅读书屋等各类功能房130余个,形成了一个集环境、文化、教育、实践、成长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教育圈层。
顺着景观大道一直向前走,是学生服务中心与两座食堂,学生服务中心前有一块巨大的空地,现在摆放了许多帐篷,这是用来迎接新生的帐篷,在帐篷签了到,就可以前往自己的宿舍了,如果行李比较多的话,还会有热心的学长学姐帮忙提行李。
2023年12月22日,冬至。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等,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在山西,冬至的习俗是吃饺子,在冬至的前后几天,信院的共享厨房尤其的忙碌。
早早的,异科导师们就约好了共享厨房的使用时间,到了约定的时间,他们就带着他们的异科学生们买了面粉、蔬菜、生肉等各种食材来到厨房,厨房会提供公共餐具以及一些调味品。
然后,经过和面、拌馅、擀饺子皮、包饺子等等好几道工序,热腾腾的饺子就出锅了。这是很有意义的团建活动,异科导师和学生们在包饺子和吃饺子的过程中互相熟悉,增进师生感情,一起度过美好的一天。
“异科导师”这个名词对大部分其他大学的学生来说或许很陌生,但是对于信院的学生来说,那真是十分的熟悉,异科导师是在辅导员之外与我们最亲密的老师,他们将陪伴我们度过整个大学的时光。
信院为深入推进“以学生充分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实现学生成长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培育,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按1∶35的师生比例为所有新生(含专升本新生)配备全生异科导师,充分运用学院、书院及特色育人空间,于师生互动中实现学科交叉与朋辈互助,于宽领域、多层次的项目活动中拓宽眼界思维,拉近师生距离。
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全员书院制大学和全生异科导师制大学,晋中信息学院自全生异科导师实施以来,共有549名异科导师持续稳步推进异科工作,围绕多元项目体验、主题沙龙互动、专项能力提升等方面为特色抓手开展相关导育实践活动,在寓教于乐中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覆盖学生近29242人次,异科导师团队进入书院累计3583次。异科导师们通过活动实践、职业规划、考研辅导、心理咨询、素质拓展、专业教育、思想引领、人生指导等形式,深入挖掘青年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潜力,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与学生们共享、共情、共成长。
2024年3月20日,春分。
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此后,气候逐渐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早稻开始播种。
毣谷书院二层“故事·时间”开展了一次围炉夜话活动,这是一场关于“词帝”的文学沙龙活动。
活动邀请到了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科幻顾问、作家和策展人张凡老师与通识教学部张晶晶老师作为嘉宾,与同学们一起了解南唐后主李煜的人生起伏,感知诗词的意境,感受一次富有启发和思考的历史文化情感之旅。
对于李煜的词,张凡老师提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句诗。
李煜将这句诗阐释的淋漓尽致,他的词在亡国之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情爱,多轻快、萎靡,但在亡国之后,他的词发生了真正的蜕变,主要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于是,才有了我们人人都有感慨,都有共鸣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样的千古名篇。
这种蜕变除了使李煜自己的词流传千古,更值得一提的是开启了用词来抒发个人情感的一个时代。按王国维的说法就是:“变伶工词为士大夫之词,境界始大,感慨遂深。”
在李煜之外,张凡老师又就“豪放派与婉约派”、“诗词每句话字数为何是单数”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最后,张凡老师和我们说,他自己在接触文学领域的知识时,像是有某种天赋似的,不费力就能领会、记忆,并热爱于此。同学们虽不一定和他一样在文学方面有“天赋”,但要在漫长的人生中找到自己擅长的点,找到自己能力的“窗口”,做起事来就会轻松不少、也愉快的多。
这次活动意义非凡,带我们领略诗词之美,带我们感受古典文化之美,更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我想,这或许就是“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模块”教育的意义所在吧,这次围炉夜话就是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与书院生活互相结合开展的活动。寓教于乐,在娱乐中学习,在娱乐中成长,这正是每个学生追求的学习方式啊,也正是每个优秀的大学都应该追求的教育方式啊。
彭鸿斌董事长在《仗剑走天涯 偏向虎山行》中说:我们不仅仅在办大学,也不是为谁办大学,而是为一代代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它的根本的含义是与研究型大学不同,我们培养的是懂专业的管理人员,我们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中国最前列的大学。我们要办应用型的学思型大学,培养高情商、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管理人员。顶层设计是做成艺术、工科、商科、完满融合的综合性大学,商科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全国许许多多的大学中,信院在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多元化全方位发展和寓教于乐这几点上做的十分出色,我想这足以作为信院成为“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的理由了。
阿信带给我改变世界的能力
(远景2202班 徐佳敏)
我们深知,荣誉不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校园身兼此任,将无数学子推向高台,面向绚烂的世界,我们终将选择挑战不回避,面对空白和无垠,我们终将选择不留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增长才干,需要大学生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不断累积经验,丰盈自我。
从迈进信院的那一刻,我的青春似乎被漆上了更加绚烂的颜色。好的教育环境在不断改变我的唯唯诺诺,我开始尽情的徜徉在每一个完满瞬间,即使肢体不协调也可以尝试妙曼的舞蹈,即使普通话不标准也可以站在观众面前分享。重要的不是样样出色,是一遍遍试错后凝炼出新的自我。
还记得高中时,很多次在课堂上被提问,我都会因为声音小而被斥责,长久以往,我的自卑压低了我的脖颈,于是我更加厌烦谈吐,始终排斥公众演讲。来到信院后,我为自己立下flag,新的环境一定要塑造新的自我。于是,担任班级团支书,参与学生会组织工作,参加“信院杯”辩论赛,积极报名校外交流活动,我一点一点将自己放在聚光灯之下,一遍遍的磕绊让我逐渐拾起自信的筹码。23年年末,我在朋友圈复盘一年的收获,高中班主任立马进行转发,她说:“做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一点进步。”至今,也许上台时我依旧会不大胆,但敢于表达的底气足够让我内心坦然。
在体育上,我似乎从来都不是个很热络的人。因为身体原因,中考体考、中学军训我都完美错过。每当体育课看到其他同学在球场上挥汗如雨,我的心上就附上一层阴霾。高考过后我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所以为了弥补自己缺失的角落,毅然决然选择了篮球课。一遍一遍的投篮,一次一次的跳跃,刷新的不仅是我的成绩高度,更是我已翻页的那一篇。后来接触到游泳后,我带着恐惧和嫌弃,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反复练习。在尝试了数百次“蹬翻收夹”后,依旧不敢离开岸边,一次偶然中,校铁三速滑社的学姐这样对我说:“别怕,呛着呛着就学会了,你试一试,我在这里随时救你。”素昧平生的安抚赋予了我极大的勇气,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或许是真的有被安慰,我深吸一口气,猛然扎进水里,在忐忑中起身,直至摸到对岸的墙壁,我哑然失声,激动到不知言语。之后我克服了池水压紧心脏的恐惧,一点点的摸索中让我重新认识了竞技体育。在“最体育的非体育大学”,我找到了热爱运动的自己。
好的学校不仅需要过硬的的教师团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真切切有所收获。所以我钟爱我的学校,他配得上所有华丽的头衔。因为这片土地,为我提供了无数个舞台让我肆意展现自己拙劣的能力。没有人可以尽善尽美,但当我开始拼尽全力适配学校所提供给我的机会时,曾经那些无谓的质疑声戛然而止。
从磕磕绊绊到畅所自然,我不断在别人的演讲中,温习自己的措辞。从内向含蓄到大方热情,我反复琢磨着对话技巧,淬炼出新的自我。
除了教育资源,我更爱学校对我这样的“差等生”全然投资不计成本的付出。小时候总以为赚钱了才有环游世界的资本,但学校告诉我,努力的人随时可以启程。重庆、山东、江苏、三亚,曾经以为很遥远的山南水北,在我的学校只需要一封邮件,一纸报名。曾经以为殷实的家庭背景,才能托起我看世界的梦,但学校告诉我,留学是我的选择,其他的学校会做。于是世界地图上的国家与我的距离逐渐缩减,俯视马利布太平洋的佩珀代因大学不再是照片上的静态模型,那个遥远的新加坡国度也华然映入眼眶。之前总觉得追星只是一方屏幕才能做得到的事情,直至我坐在嘉宾席,挥舞着荧光棒,冲着台上鲜活的偶像附声歌唱,才发觉悉数小时候的梦想,早已在我的大学生生活里逐个登场。
从质疑到袒护,于是我嫌弃的,吐槽的大学,成为默默支撑着我的最有力的存在。正是这份支持,让我走向了更远的地方。大一时我带着在学校积累的媒体工作经验,向北辰青年发出面试申请。畅然的加入并非因为我有过硬的工作能力,HR告诉我:“很少见到对活动有这么多想法的人,也很少见过官方能这么迅速对共创达成共识的学校。”于是面对名校运营官,我为我是信院人而骄傲。后来我的新闻外宣阅读量逐渐递增,面向学校,面向社会。到今天从面试者到面试官,是学校教授给我的经验让我能够被一个陌生组织认可。
总有人质疑,学校要有特色才行,一个普通本科能带给我们什么?可是办学有特色,这种特色不是注重形式,更重要的是内涵丰富,真正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将学生思想汇入课堂,才能够推动教育的翻转。此外,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学习是我们的短板。我校设有名师大课堂、通识教育、剧本杀学院等多种课程,学习资源多如牛毛,名师大家近在咫尺。
我校创新构建了“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模块”的办学理念,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模式,在不同的赛道上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富有领导力、创造力、想象力、高情商的管理者、经营者。成为“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是学校深思熟虑之后确定的发展战略,也是学校未来坚定不移地办学目标。
这些足以称得上是“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
(品牌营销与新闻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