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

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优秀征文作品集·校友篇(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26 17:14:56 点击:

走过,那片海

(会计1901班郝昊)

“陈枯未入眠,春醒如潮涌”是运动公园的春,“清风拂微波,细雨点涟漪”是右岸湖畔的柔,“欲饮香茗邀月,品读字字真切”是林荫大道的静。阔别信院许久,这丝丝缕缕的想念也如那琴瑟和鸣的弦奏响记忆的歌。

不久前一个新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成为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说实话起初看来多少觉得有点夸张,甚至以为只是一个营销的噱头。

灰蒙蒙的天夹杂着时有时无的点滴声唤醒了昏暗灯光下的沉睡。青春年少的自由又回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转过身望向六扇门不舍得闭上双眼。我竟然也无法辨别这样的画面是那一刻所定格,“成为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这个标题在脑海闪现。回想过去的经历再看此刻的发展,我想谈谈我的感受和思考,而此刻又仿佛置身汪洋,面对信院这方大海,迎来春暖花开。

别慌,烦恼在这方大海滋养。

2019年9月16日,带着懵懂踏入六扇门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大学之旅。而此刻的我没有初次入学的紧张和激动,高考失利的阴霾笼罩在心头久久无法散去。穿过六扇门走在青葱浓郁的林荫大道,那段路感觉很长,长到像无尽的时光隧道。这仿佛像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奔跑的那条路,“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或许正是对未知的期待又让此刻变得惊心动魄。树荫将尽,刺眼的阳光投射到一栋红色的大楼将一行字照的明亮——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和喜乐。这让我想到了《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有一句话“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是能够享受自己创造的人”。信院这方大海在一开始便给予了我无尽的辽阔,让我从心底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别怕,梦想在这方大海滚烫。

提到“首选”会想到什么呢?华北第一所全书院制大学、“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模块”培养模式,但最打动我的还是完满教育的育人理念。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彭说:“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承担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仔细一想这四者与完满教育完美契合。竞技体育培养终身运动,志愿服务强化责任承担,社团风采锻炼问题解决,艺术实践培育优雅生活。梦想的种子在这方土地生长,前行的星光在这方夜空点亮。

“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根本含义在于我们同其他的学校不在一个赛道,我们看不同的风景当然也成就不一样的精彩。这方赛道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过程的体验。当快成为追求的目标那感受就会寡淡,我们恰恰在寻找一种平衡,只是这平衡中多了些滋味。这里不是否定名校,而是帮助更多的学生开启新的可能,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2023年3月2日上午,有幸同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董事长彭鸿斌博士就完满教育艺术实践板块的思考与自身成长的故事进行交流。彭总说:“优秀应该是一种素质与自信”。其实优秀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机会具备优秀这种素质与自信。所以这里也必须谈到的问题是——我们是在为谁而办大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理解为初心或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招收的是一批成绩相对普通的学生,如何让这批普通的学生在四年后同985、211的学生同台竞技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这样的自信与底气,在这场竞技中有敢于胜利的决心。我想这才是成为“双一流之外首选大学”的坚实基础。竞技的背后不是残酷与无趣,而是为青春和梦想奋斗的足迹。学校肩负起为学生的青春和梦想负责的重担,这是一份责任更是无限的爱。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春是一个人多么美好的时光与记忆。在这方校园里没有浑浑噩噩的少年,都是在不同领域敢于追梦的身影。四年的大学生活告诉我,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是——保持热爱,学会坚持。如果热爱,那就努力锻炼。如果擅长,那就乐在其中。《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说:“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刻刻都会被生活的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愿就此沉沦”我想正真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眼含热泪依旧愿意奔跑的人。从误打误撞与音乐剧相识,到不到一分钟无台词的表演,再到敢于争取的“参谋长”和隐于幕后的大学生艺术团团长。台前是聚光灯的闪耀,而幕后是坚守的执着。走向更大的舞台传递来自信院的青春之声,走向希望小学传递独属信院的艺术力量,走向自己去创造熠熠生辉的明天。创造的热情,喜乐的能力是青春梦想炽热的催化剂。

2023年4月,带着无限的希望和期待走进了2023年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考试的面试现场。流畅的谈吐,合宜的举止,独到的见解让我在高手如云的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在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感谢,感谢信院的培养让我在有限的空间内找寻到无限的可能。更让我明白批评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勇气的来之不易。信院这方大海总会给我蓬勃的生命力。

别离,青春在这方大海典藏。

2023年6月,我离开了信院,带着万般的不舍和过去的大学时光挥手告别。迎面而来的是未知的挑战,但我享受这方大海曾经的波涛汹涌,曾经的风平浪静,曾经的海风呼啸。因为那就是篆刻在青春里最真实的记忆,当我走上工作岗位依然可以保持那份真、善、美,我想这就是信院的馈赠吧。如果问四年的大学生活教会我什么?我一定会坚定且从容的回答——与世界共情的能力,有感知、懂审美、会鉴赏。我把这种力量投放到音乐剧创作中,写了一部音乐剧片段《一个少年的独白》作为毕业礼物送给母校,但由于时间紧张在毕业之际未能演出。幸运的是在2023年9月我再次受到母校邀请参加2023年迎新晚会出演这部音乐剧片段《一个少年独白》,这次和我同台演出的是一批大一新生。那种感觉很奇妙,四年前我作为大一新生站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完成了我的第一部音乐剧《超级大学》。那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可以成为男一号,四年后的今天我做到了。我想这或许就是一种薪火相传和梦想接力的故事。在这方舞台和校园正在迸发出无数希望的种子。

这次回到学校感觉很陌生,我好像成为一名新生完成这四年的轮回。又是那段林荫大道,又是那句“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和喜乐”,但此刻的感受却截然不同。我刻意多停留了一会,想再当一把青春剧的男主,可总有一个声音在远远召唤,该走了……

毕业后我时刻关心学校的发展,从校园的焕然一新到管理机制的优化,从课程的改革到提供更多走出去看世界的机会。这些变化让我更加有底气去和他人谈我的大学。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什么的大学生?怎样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学生?成为新时代迫切求解的难题。信院走在素质教育的中国最前列的大学也在用自己的力量扣响时代之问,满足时代之需。此刻,我更加明白“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的深刻意义,不是营销与噱头。因为每一个走出信院的学子都在用他们青春故事讲述着可能与创造的力量。每一个鲜活的人背后都凝聚脱卸负担、自由生长的铿锵。这份爱与责任,这份为学生青春梦想负责的态度就是走向未来最好的营销。

彭总在《仗剑走天涯,偏向虎山行》这篇讲话中提到“这是一个莫大的挑战,make a difference(有所作为或改变世界)”有所作为是一个的改变,是一群人的努力,更是一所学校的坚守。改变、努力、坚守的背后都在向世界传递信院力量,改变世界不是遥不可及而是一个宏大的愿景。薪火相传的信院人在不同领域点燃这团走向世界的熊熊火焰。

夜深了,风静了,远处皎洁的月光倒映在海面久久无法消散。一艘艘破浪的小舟乘着余光驶向远方……

别样逢生:我在信院读大学

(营销112班马继鹏)

2011年的6月,我结束了那个燥热的夏天,好似十年寒窗所积聚起来的孤独、无助、冰冷、压抑等种种情绪全部都汇聚成一个巨大的火球,喷涌而出。三个月后的金秋,带着那小小的一纸文书踏入了我所期待的象牙塔。那时还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充满了担忧,但更充满了向往,我不禁想问,何为大学?大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读大学的那一年,还没有“双一流”这一概念,但许多家长在孩子选择报考时非常坚定的要选择“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身边的很多同学在第一次高考失利以后选择复读,更有甚者选择重新读一遍高中,而目的就在于能够上一所他们心中的名校,这两个数字便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或许是高中三年让我压抑的难以喘息,所经历的诸多事情也让我想尽快逃离,表面上我说着一定要考一所有名气的大学,而内心却早已疲惫不堪,那时候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能有一所大学可读便是,无所谓其他了……

后来成绩公布以后,在报考的过程中,真的手足无措,当时对于名校的概念便是分数很高,而这与我属实是不沾边。可我总觉得,一个人的人生不应该用学习成绩来定义,人生不应该是一个多边木桶,一块短板虽然决定了水的容量,但不能否认其他板面的高度,更不能决定人生的宽度。

追寻自己:在大学中找到自身乐趣

2011年9月,刚刚步入信院的我一直在内心告诉自己,大学是全新生活的开始,在这里一定要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记得在报考成功以后,我点进官网了解学校的相关信息,首页上赫然展示着迎新晚会的海报,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是,迎新晚会竟然会邀请明星助阵,这在全国高校中都是首创,当时的我便也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学后一定要去参与一下这场晚会,争取能够成为这场晚会的主持人。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胆的想法,播音主持一直是我的爱好,总想着到了大学以后可以有机会发展一下,能够在大学这个过程中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幸运的是,经过了数轮面试和选拔,我成功的成为了2011年迎新晚会的主持人之一,也正是那次主持经历,仿佛是我的出道首秀,从此以后在学校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开始不断展现自己。不管是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等各类晚会,还是歌手大赛、舞蹈大赛、演讲比赛等各类比赛,以及名人大讲堂等,都会出现我的身影。说实话,我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甚至有些社恐,但经历过各种大大小小的场合后,却练就出在舞台上可以大胆自信,从而越发勇敢、越发阳光。而我带着这样的收获,在今后读研读博的过程中,都仍然不断发光,面对复试完全不会怯懦,也站在了讲台上给本科生们带来了精彩的课程,这一切都得易于我在信息学院的四年打磨。

探索前行:在大学中发现与众不同

现在回头想想,这个过程是如此之宝贵。读大学时,每年假期我都会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我有一位发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考进了一所知名的985大学,但从我内心的真实感受来看,进入大学以后,我并没有看到他身上所发生的改变和进步,反而看到了一些退步,他和我说,自从上了大学以后,每天都沉迷于游戏之中,学校的课程并没有高中那样紧张,老师们讲课也是马马虎虎,学生考试只要考过及格线就行,这也让他失去了高中时那种紧张的状态,关键是校园活动也少得可怜,想要培养或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变成了难以触及的奢侈品。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在我以往的概念里,我认为名校不仅会给予学生们优质的教学课程、完善的硬件设施,以及多样的校园生活,而事实上似乎并非如此。

先从学校的课程说起,如果时间能够倒回到几十年前,这些双一流高校中无论是师资力量、思维导向还是既有目标,都是极为令人赞赏和向往的,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管是我发小的经历也好,还是我自身的经历,都让我切身的有所体会。我们回到课程这一主题上,“双一流”大学的师资必然要好于其他普通高校,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未必会带给学生一个差异化的体验。过去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被誉为老师的天职,在那个时代老师们也都会毫不吝啬的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而在当今社会,在以“卷”而著称的洪流中,众多“双一流”高校为了争得在排名上的优势,将论文成果作为衡量的关键标准,这就要求各位在校老师要有所产出,对于教师的考核上,论文成果也成为了考核的重中之重,而上课却逐步沦为考核体系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由此而引发的结果便是,众多优秀的老师对待上课这件事开始减少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自己的论文写作中,而学生却得不到更为充实的知识汲取,明明是“双一流”高校的优势所在,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之后,优势便开始淡化。

再谈硬件设施,在信院生活的四年中,我见证了校园里图书馆、艺术楼、乌马河剧院等诸多建筑拔地而起的过程,这些设施都给学生们提供了众多便利,记得大一下半年,图书馆的小礼堂建好了,随后又见好了乌马河剧院,礼堂修建的更大了,同时还拥有了室外舞台,而这些在其他高校中真的很难见到。我也问过一些就读于“双一流”高校的同学,在他们的学校中,不可能出现如此之多的完善的配套设施。我在读研和读博的过程中,宿舍一直以来都是心中的痛,再也没有在本科在信院时上床下桌、独立卫浴、宽阔阳台的美好生活了,而住宿我认为是基础,只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得以满足,才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快乐。而即便是一些“双一流”高校,宿舍条件仍然不堪入目,他们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表面可以看得到的成效当中,受苦的自然是学生。

我们再来看一看校园生活方面,在信院的四年,是我无比快乐的四年,这四年中让我感受到大学丰富的校园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眼界的开阔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在参与校园主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别人家的大学”,我的母校可以让我们实现足不出户便可见到明星,虽然是非“双一流”院校,但却能够听到许多名家教授的讲座。诸多机会都让我们的眼界不断开阔。在主持的校园活动的过程中,也让我练就出站在万人面前仍不怯懦的心理素质,同时在不同场合,也让我可以迅速适应环境,自信表达。不难看出,信院所给予给我们的机会和资源是众多高校都无法比拟的,而恰恰是这些机会和资源,让我们有了更为宽阔的视野。记得之前曾到一所很著名的“双一流”高校参会,校园中看到有同学在唱歌,便驻足聆听了片刻,期间他曾说,为了这一次演唱,他们团队争取了近两个月,因为学校只有一个舞台可供使用,而这个舞台也只能在元旦晚会等大型活动中才能使用,那一刻我深深的为他们感到惋惜,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可是被埋没在沙漠中的金子可能永远不会被发现,没有平台作为依托,真的很难展示出自己的闪光之处,如果在信院,或许他们会大放异彩,也会有更为丰富的大学生活。

求知向上:带着收获努力向阳而生

记得在大三下学期时,我对未来开始感到迷茫,不知道面对即将来临的毕业该何去何从,经过冷静后思考,我决定备战考研,有些事情可能当你深处在其中时不会感到有多么幸运,就拿图书馆来说,学校当时修建起来的图书馆真的很不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随时想要学习的良好环境,而当我后面读研读博时都没有再拥有这样良好且方便的环境。刚刚提到对未来的迷茫,其实想想,我们为什么读大学,而不是直接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工作场域,如果是这样,每个人仿佛都成为了流水线上的工人,区别并不大,只有我们经过了大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发现自己,最终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在信息学院的四年,我体会到了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站在舞台上的种种瞬间我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让我练就出面对任何场合都可以侃侃而谈的自信和能力。在经历过这样美好的大学生活以后,我想要继续向上求知,带着信院带给我的自信和能力,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有人可能觉得大学所经历的很多事情对于未来没有什么帮助,但其实很多时候,质变的发生会在你认为的不经意的一个瞬间,那一刻你会得到真正的发现与收获。在读博的过程中,我也与导师们有过交流,对于博士生的选拔,老师们十分看重以往学校的出身,但不是唯一标准。说实话,信院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方面没办法与一众“双一流”高校相竞争,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以我自身为例,我能够从信息学院一跃飞升至全国前列的“双一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这其中也是有着诸多其他方面的优势在发挥作用,有一位老师和我说,“记得你当时面试时声音洪亮、自信坦然,瞬间让会场中沉闷的氛围变得欢快起来,你也是我面试这么多学生中唯一让我记忆犹新的!”很开心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而这恰恰是我在信院所收获的最为宝贵的。

走向未来:多重路径构建心灵生态

“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像是开篇我所提到的木桶,木桶有很多块板面组成,而这些板面代表着社团活动、志愿服务、艺术实践、竞技体育,以及通识教育、商科教育等多个板块,我们在此任何一个板块都可以大放异彩!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我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变化和发展,听说现在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这放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特色和亮点,读博期间我走遍了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确实十分担忧,母校起到了榜样作用,同时也在消解我的担忧,这就是我们的特色!而恰好母校的特色不仅限于此,双院制的教育体系让学生更能够打开所受教育的视野,太古科幻学院、创意写作学院、云端剧本杀学院等各类特色学院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大放异彩。在当今社会下,教育的出路不应是单行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大学走向社会这条道路上,更应该形式多样,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舞台,提供更为多样的方式,让百花得以绽放!

不同的大学有着不同的基因,信息学院作为我的母校,之所以是“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因为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托起追求自己梦想的孵化环境,同时能够给予学生更多展现自己的平台和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之下让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对不同事情的思辨能力。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从未来走向社会的多维层面来看,不应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在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更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思维的创造力、团队的协作力和对处理问题的掌控力等多种能力,进而实现对于人格上的养育、格局上的开阔与性情上的涵养,从多重能力中不断塑造自身,兼修内与外的同时,构筑属于自己的心灵生态。感谢我的母校信息学院,因为在此我得以塑造和培养,也让我更有勇气站在更为宽阔的舞台上寻找想要的人生。

(品牌营销与新闻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