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上,第七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在观众久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晋中信息学院《面向自我的陈述》、《囚禁》、《历史中的轶事一则》、《咸涩的星群》四部原创剧目带来的心灵震撼尚未消散。此刻,让我们循着时光轨迹,回溯这场与凉山的戏剧之约。
启程:奔赴一场戏剧之约
旅程的起点在驶向大凉山的动车之上,满箱道具承载着创作期待,学校师生团队怀着满腔热忱,开启了这场与戏剧的奔赴之旅。车厢里,大家或围坐讨论剧目细节、逐字打磨表演台词,或轻声分享对大凉山风土人情的向往,空气中满是对即将到来的戏剧之约的憧憬。团队抵达酒店休整后,师生们迅速集结,满怀憧憬地启程前往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核心举办地—火把广场。抵达后,团队师生即刻投入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搭建舞台道具、核对灯光音效、进行最后一轮彩排,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间隙之余,师生们走进广场,沉浸式感受彝族年的节日氛围:与身着民族服饰的彝族同胞热情互动,跟着欢快的旋律载歌载舞,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绽放:四部好戏,诠释热爱与成长
11月14日,西昌火把广场·星美影城夏厅的舞台上,“来来来,所有演职人员进行彩排和灯光调整!”侯宇鑫老师带领着团队迅速地投入到了繁重的准备工作中去。原创独幕话剧《面向自我的陈述》即将迎来它的第六次演出,尽管已经接近完美,但他们的心中仍有些紧张。侯宇鑫老师感叹道:“作为创作者,我去年在火把广场成功呈现了话剧《猛犸》,今年再次带着新作品入围展演,实现连续两年入围。这离不开学校的鼎力支持与独特的美育氛围,为学生创作提供了坚实土壤,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学生人格成长。”






随着最后一句独白落下,舞台灯光渐暗,《面向自我的陈述》中那些关于“自我”的细腻表达,背后是主创团队无数个日夜的打磨,侯宇鑫老师分享道:“团队核心创作理念与大凉山戏剧节的活动精神高度契合,戏剧从来不止于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更在于搭建起‘局外人’与‘剧中人’的情感共鸣与抉择联结:让创作者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坚定人生关键选择里的本心,在艺术表达中收获治愈与成长的温暖力量,这正是作品能够持续打动人心的核心密码。每一场演出的圆满呈现、每一次创作的深度突破,都离不开学校美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作为《面向自我的陈述》的主演郑仪凯同学感慨万千:“真心感谢学校为热爱戏剧、却不是专业学生的我提供了展现平台,让这份爱好得以落地,实现了以演员身份站上舞台的突破,在演绎中体验了不同人生。”





我们刚刚读懂了内心的迷茫与坚守,却不得不承认:真实的人生总有难以挣脱的桎梏。当观众的目光投向西昌火把广场·火舞台,那群在“枷锁”中挣扎的身影——《囚禁》。这是一部聚焦“现实枷锁、精神桎梏、反抗与救赎”的现实向原创话剧,它没有华丽的布景,却用密集爆发的矛盾冲突、立体多面的人性刻画,将生活中的“囚禁”具象化:可能是一份无法挣脱的责任,一段进退两难的关系,或是一个被现实磨平棱角的梦想。






剧中演员们用极具张力的表演,将角色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与不甘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眼神都饱含情绪,每一场对手戏都扣人心弦。谈及此次登上大凉山戏剧节的感受,张子一老师难掩激动:“能把自己的原创作品搬上这个舞台,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步。特别感谢主办方的认可,也由衷感谢学校的支持!这次经历更让我坚信,学校‘四位一体双院制’的育人模式是正确的,我们和学生们在创作中共同成长,相信这些孩子未来不仅能再登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舞台,更能走上更远更大的舞台!”主演吴昀蔓说道:“大凉山自然与戏剧交融共生、无界共鸣的独特氛围,让我深切体会到戏剧‘照亮真实’的深层交流力量。”





“挣脱与坚守”始终是人类绕不开的命题。舞台灯光暂暗,当观众沉浸在,个体如何在更厚重的“桎梏”中寻找微光的疑惑时。11月15日晚,西昌火把广场・火舞台的灯光再次亮起,原创话剧《历史中的轶事一则》如期登场,带现场观众共同打捞一段沉潜于时光深处的人性博弈与初心坚守。








演出落幕后,梁栋老师感叹道:“连续两年携作品登上大凉山戏剧节的舞台,作为非艺术类的学校,今年更以六部剧目入围的成绩斩获认可,这不仅是对学校美育的莫大肯定,更让我深切感受到‘最艺术的非艺术大学’办学特色的鲜活力量。能作为代表剧目参与展演,深感荣幸,此次户外演出亮眼表现让我既欣慰又备受鼓舞,更坚定了未来深耕地域文化、打造兼具山西特色与信院风格作品的决心,推动我们的戏剧走出剧院、走出山西,迈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当历史的梆子声渐渐远去,那些时光深处的人性博弈与初心坚守,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理解”与“和解”始终是人类共通的精神渴求。从封建官场的权力博弈到普通人的情感羁绊,戏剧的魅力正在于让我们在不同的故事里,看见相通的心灵困境与精神向往。火把广场・黑匣子2的光晕缓缓笼罩舞台,原创音乐剧《咸涩的星群》以一场跨越时空的亲情对话,为这场戏剧之旅画上温暖句点。舞台之上,一边是被现实磨平棱角、执着于“求稳”的当代青年,一边是怀揣闯荡梦想、却不善言辞的年轻父亲,两人在隔空呼应中,将“求稳”与“追梦”的代际矛盾层层剖开,也慢慢读懂了彼此沉默背后未曾言说的深情。






一位来自西昌学院的老师看了同学们的演出感慨万千:“得知台上的学生都是非专业院校的学生。我深切感受到,晋中信息学院音乐剧产业学院的培养机制,正是教育部大力推进的跨学科教育的生动实践,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将知识与文化、实践等深度结合,让同学们在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切实提升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这种培养模式极具意义。”

演员们用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将角色的迷茫、执拗与释然演绎得入木三分,每一句隔空对话都戳中人心,每一段舞蹈都承载着未说出口的牵挂。演出落幕,掌声经久不息,剧组主演白宇杰、曹逸乐走上台前进行分享:“追随热爱并在有限时光里力求尽善尽美,是我们此行最宝贵的收获,而这正印证了那句话,‘友好的为所欲为,放肆的野蛮生长’。”谈及这次演出的成功,范志远老师感慨道:“第二次来到大凉山戏剧节,能给新一批同学提供这样的展示机会,是最珍贵的收获,期盼未来还能带着更多作品重返这个充满热爱的舞台。”






幕后:每一束光,都为热爱而亮
台前的精彩,离不开幕后的默默付出。灯光师鹿馨月同学说:“灯光不只是照亮舞台,它是情绪的语言,是故事的延伸。”调音台前,调音师卫梦飞同学正全神贯注应对着陌生场地带来的多重挑战。“初到大凉山的陌生场地,接耳麦、对频、调参数都比校园活动更有挑战,但当演员台词清晰传递、音乐与剧情完美融合,我才懂调音不只是技术操作,更是用声音为戏剧‘搭台’,也对‘声音服务于艺术’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后台化妆间里,化妆师吴颖娴同学,怀着忐忑又热忱的心情投入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如此盛大的戏剧节,握着化妆刷为演员勾勒贴合角色的眉眼,看着他们从青涩的样子变为剧中人在舞台发光,成就感满满。”而服装师杨淇同学正细心熨烫着演员们的服装:“特别感谢学校给的机会!作为非服装专业的爱好者,我在大凉山学到了很多彝族服饰的非遗特色,回去后想跟着老师深耕这一领域,让传统之美融入创作。”舞台一侧,宣传团队的摄影摄像记者、文字记者,正以专业视角捕捉着每一个值得定格的瞬间,相机与无人机的灵活切换,既定格了演员演绎的细腻质感,也记录了舞台呈现的细节亮点,全方位留存下演出的精彩全貌。整个剧场内,台前幕后,每一个人都在用专业与热爱,共同书写这场戏剧之旅的精彩篇章。







闭幕式上,《囚禁》《面向自我的陈述》《历史中的轶事一则》《咸涩的星群》四部作品分别获得表彰。这份荣誉,是对创作水准的认可,更是对每一位师生热爱与付出的最好回馈。









四部原创剧目,四种情感表达,它们以戏剧之名,叩问本心、解构现实、回溯历史、温暖亲情,共同构筑了一场直击心灵的艺术盛宴。第七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虽已落幕,但戏剧带来的感动与思考仍在延续。这场跨越山海的奔赴,不仅是晋中信息学院“最艺术的非艺术大学”理念的生动实践与美育成果的鲜活展现,更成为每一位参与者心中珍贵的记忆,激励他们在热爱的道路上,“友好地为所欲为,放肆地野蛮生长”。
撰稿:牛庆玲 路艳珠
摄影:李臻 王逸兴
供稿:品牌营销与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