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信院的故事】王慧敏:做有用的和有趣味的人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10 10:42:08 点击:

编者按:王慧敏,辽宁师范大学文学硕士。2012年入职我校,现为远景学院教师,主要讲授《中国文化》《文学经典》《创意写作》《实用文体写作》等通识课程。入职以来,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建设一流课程1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编出版文学作品1部。曾获“智慧树杯·全国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二等奖”,我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课程思政设计大赛三等奖”“远景博雅教师银桂奖”“教学优秀奖”等奖项,及“光影杯·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博雅杯·通识素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

百无一用是中文?

校门外尘土飞扬的小道,孤标傲世的5号教学楼,景观大道难庇骄阳的纤细树冠,摇摇晃晃的5路汽车……这是2012年的信院。那一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无缝衔接入职。老实说,我并不知道我接下来的工作会是怎样的,因为面试的时候被告知,作为一所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与中文专业相关的课程。接受了7年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我以为我会像我90%的大学同学一样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除此之外我很难看到所谓的中文专业有何用武之地。然而接下来的经历,让我一改初衷。入职第一天校长通知我订机票去北京学习迎新晚会的策划。从人文系,到经济与管理学院,《普通逻辑学》《公文写作》《经济写作》《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管理》《大学语文》……两年的时间我上过七八门课。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地方。

2014年,学校开始大规模开设通识课程,《300年来的世界文学》成为全校学生必修的通识课,我仿佛终于回到了“正途”。那些年,学生们习惯性称我为“300年”老师,我也终于可以在我热爱且擅长的领域驰骋跋涉。课堂上,学生们听的入迷,课堂外,热爱文学与写作的同学们仍喜欢汇聚在我身边,“墨竹文学社”的很多小伙伴与我成了好朋友,他们中有的后来成了诗人、作家,有的成了自媒体写作者,有的做了老师。承蒙中文系的馈赠,让我看到缤纷的落英在风与时间的缝隙里飘扬,我看到至纯的真情在诗和文章的扉页里盛放。那是爱,那是暖,那是超越生活的境界的彼方,那是沉淀在我们生命里永恒的信仰。

后来回想起最初的那几年,也许彼时,跨学科、通识、异科导师已经萌芽,那是梦想的种子,只是还未曾破土。我突然意识到,中文系有大用。我想起在毕业回家的火车上,一位素不相识的大叔和我聊天,我说:“中文系大概等于没专业,没什么用。”他说:“错了,这是最有用的专业,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此后我一直被鼓舞着。

创意写作:与世界真诚交流

2015年,创意写作学院开始建实验班,我成为其中的一员。在作家老师们的鼓舞下,我开始重新写作。日常除了教授《300年来的世界文学》《修辞与论理》《创意写作》等通识课程外,我开始承担写作项目,指导学生学习文体写作,带学生外出采风,在实践写作中认识真正的自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热爱与情感。2019年,项目组散文集《面乡食刻》正式出版。

时过境迁,当年的实验班早在两年后升级成为作家班,如今已经培养出为数不少的学生作家,他们已经远远超出最初“创意写作是教会学生表达”的简单诉求,他们有的大一就在知名期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有的毕业后成了职业作家。感谢写作,让我们看到文字的乐趣,让我们和这个世界可以真诚交流。

博雅教育:世间美好环环相扣

2020年秋天,因为课程调整,我来到远景学院。与此前的大班授课相比,远景的小型学术共同体更像是亦师亦友的交流,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有着多元化的视角,学生在课堂上有着更强烈的表达欲望和交流对话的需求。我的课程也根据学情变化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在远景,《创意写作》课堂上,同学们以音乐鉴赏、美食品鉴、互动游戏等方式打开全新的感官体验,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分享童年趣事,与过去和未来的自己对话,自己动手创作诗集。《文学经典》的课堂上,同学们一起重读古典诗词小说,以双语的方式讲述东方浪漫。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上,同学们或作诗、或画画、或演唱、或以泥塑、剪纸等不同的形式为现代文学的导师鲁迅先生庆生,一起诵读海子的经典诗作,一起以落叶为纸,书写秋天的诗意,创作创意书签。为记录同学们的优秀创意作品,我开设了课程公众号及视频号,目前已发表学生作品50余条,优秀视频创作10余条。

在远景学院的特色通识课程影响下,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不少学生表示,文学类通识课不仅让大家在枯燥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之余有了放松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开始学会欣赏美,理解人文的价值意义。在课程影响之下,同学们开始尝试书评、影评的写作,参加各种写作类比赛,不少学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作为全国民办院校中最早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学院,远景学院要求导师在治学执教能力优秀的同时拥有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或职场经验,能提供给学生全过程精细化的培养,使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清晰认识到如何整体规划自己四年的学业、并将整体目标化整为零。我来到远景接手的第一批学生是2020级,从大一入学开始,我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力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提升路径,从学业规划、考研辅导、心理咨询、通识素养、人生指导等方面,深入挖掘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潜力,全程全面为学生的成长护航。

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导师团队以经典阅读为标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多年的导师活动中形成了“经典阅读系列”、“影视沙龙系列”、“博雅传统文化系列”的品牌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导师团队成员的课余生活,也让大家在远景学院博雅传统的背景下成长为有文化、有审美、有思想、有格局的“四有”新人。

过去的四年里,导师团队的成员们活跃在学院和书院的各大舞台上,绽放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与风采。在“博雅杯通识素养大赛”、“信息产业大咖阅读计划”、“英语演讲比赛”、“公益传播官大赛”等各大赛事中展露头角。多名同学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一半同学通过了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英语四级考试、普通话考试。这个夏天,这批学生毕业了,但导师团队的陪伴永远是值得珍视的幸福感。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谓教学相长,就是你总能够从学生身上看到令人惊喜的回馈,推动你不断思索,不断进步。在远景的四年,是我收获最多,提升最快的四年。从教改项目立项、到一流课程建设、到各种教学竞赛的获奖,我想,这绝不是传统的教学规范就能够达成的。所谓博雅教育,不是一门课怎么上,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教育,它渗透在课堂内外、导师活动、日常交流中,那一刻我发现,原来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

感谢远景,让我看到无限可能。感谢博雅教育,让我看到中文有大用,且值得被大爱。课堂上我曾跟学生分享王小波的一句话:“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且有趣味的人。前路还在继续,在校的每一天都会与扑面的青春相遇,这是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未来的每一天,期望仍能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

学生有话说:

“大学一年,有幸上了王老师的两门课。课堂上的她,眼睛中始终闪耀着37.2度的光芒,热烈、博学,又不失亲切。王老师用她的文学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窗户,无数文人的故事、经典的形象,让人哀叹又感伤,欣喜又庆幸,有时恨他们的故事太短,记不下他们一生的波澜壮阔,有时恨自己不能执笔,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结局……在她的影响下,我逐渐明白,人生总要爱着点什么,这份热爱可以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拥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与克服。

王老师对于阅读的热爱与执着也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学生。她总能用她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出书中隐藏的含义,让我们不单单只是囫囵吞枣般读完便罢,而是在阅读中收获智慧与成长。为了跟上王老师的步伐,我常常保持着一周一本中篇小说的阅读速度,正得益于此,不知不觉间我空荡荡的书架和脑袋又被填满了。”

——远景2023级葛思通

“初见慧敏老师是在大一的创意写作课上,吸引我的是老师独特的授课方式,通过带领我们进行多风格的写作训练,写作在我心中也被重新定义,热爱文学的种子悄悄萌芽。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也可以写出一篇自以为满意的小说,并在之后的“博雅杯”通识素养大赛时成功晋级。慧敏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备赛过程中,老师对我的小说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让我有了更多灵感。答辩时,老师的细心指导、鼓励与支持,让我更加从容自信。后来,我又选修了老师的两门课,获益匪浅。与慧敏老师的相遇,让我发掘了自己的热爱,老师于我而言亦师亦友。在学术上老师一丝不苟,在生活中又是亲切温柔,感谢慧敏老师,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远景2022级赵嘉琪

“茫茫人海中,每一次相遇都像是宇宙间星星的交汇,独特而珍贵。大学四年能够与慧敏姐姐相遇,就如同被最亮的一颗星星照耀。大一时,创意写作的课堂上慧敏姐姐总是以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去引导我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她经常鼓励我们要勇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怕出错,去勇于尝试。这种氛围让我感到非常自由和舒适,也让我逐渐爱上写作,习惯用文字去记录生活。在不经常见面的日子里也总能收到她的问候与关心,遇到困难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去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她不仅关心我的学业,还积极鼓励我多多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去锻炼自己。在导师活动中,我用镜头去记录下大家与老师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一起动手制作糖葫芦、围坐在一起吃火锅、举办读书会……一张张照片不仅记录了生活的精彩瞬间,也让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更见证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是她的鼓励与支持,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勇于面对挑战,追求卓越。很感谢慧敏姐姐在我大学四年中的悉心指导与无私付出,她的教诲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 远景2020级卢菲

“还记得大一时,跟王老师在《300年来的世界文学》课上相识,王老师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收获良多,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她不仅传授给我丰富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她教会我如何去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如何去感受文字的魅力,这对我来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大学时,我有幸被选入创意写作学院,加入了王老师的写作小组。王老师带我们在太谷县城里采风,对于我写的文章,不足之处会耐心给我提出修改意见。我记得她告诉我,文章的重点就是在写作中学会注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她总是耐心地解答我的每一个问题,鼓励我去探索和思考,这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知识,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我心目中,她是一位真正的良师益友,也是我人生之路的导师。”

——英语2016级王进祺

供稿:远景学院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