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院读大学

位置: 首页 我在书院读大学 正文

刘雅君:三个社团与一场音乐会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04 17:03:55 点击:

刘雅君,女,2003年出生,山西太原人,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202班(三达书院)大二学生。初入大学,激情满怀的刘雅君一口气加入了三个学生组织,但很快,她就尝到了苦头,终于明白,把事情做好,仅靠喜欢和激情是不够的。

2022年9月,我以一名大学生的身份,踏入了信院的大门,迎来了人生的新阶段。

孩儿入选了

开学第一天,各大学生会和社团就进入了积极的“拉客”模式,招新活动如火如荼,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感到新鲜。

都说大学得充实起来,不应该在宿舍“躺尸”。我看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宣传海报,希望结交朋友,也想锻炼自己。综合考量了一下自己的特点,我觉得自己适合去学生会的综合部。除了参加学生会,我还想尽自己所能做些公益活动,于是又相中了学校的金话筒公益组织。

几天后,又见有学姐来到宿舍各个楼层宣传电影协会,这更让两眼冒光:学校里居然还有这种社团!这就是我的“梦中情团”啊!

回忆起初高中,在繁重的学业和一场又一场的考试中,课桌下传阅的小说和播放的电影就是我生活的重要调剂品。每当老师“大发善心”放映电影,我都兴奋不已。影片中的故事和情节,成了我逃离题海、放松心灵的精神慰藉。

于是,我像是一下子找到了最合适的方向,不等社长详细介绍,我急忙举手:我要参加!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认真准备面试。当收到电影协会发来的通知时,我激动地拨通了电话,“爸、妈,孩儿入选了!”

身上背着一堆社团,我以为美好的大学生活就这样一下子为我打开了。然而,我没有想到,这些东西,带给我的却是沉重的压力。每个社团都有活动,经常地,我下了课就要飞奔去干活:整理资料、做会议纪要、去学校教孩子们说普通话、在电影讲座和放映活动中打杂……作为社团新人,我必须多问多学,一边小心翼翼怕做错事,一边努力融入团队。最忙的时候,我一个下午就要应对七八个活动,常常饭刚上桌,消息就来了。一天下来,我精疲力尽,经常觉得在宿舍“躺尸”没什么不好的。

萝卜快了很难洗泥。哪怕是自己最喜欢的,事儿多了,也做不好。很快,我就领悟到了这个教训。

失败的“情书”

电影协会要组织“十四行情书”系列活动。我想起以前看过《情书》这个电影,便大胆举手:“我很喜欢这个电影,我可以!”

我以为就是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影,没想到,社长将这次活动撰稿的任务交给了我。这让我目瞪口呆。我从小不爱写作,往往作文磨上半天才能凑出几百字的“垃圾”,怎么可能完成撰稿的任务?我一遍遍地对社长说:“写不了”,但社长却一遍遍极有耐心劝我:“你试试,我觉得你没问题。”

虽然心里千般不愿万般抵触,但我不想辜负社长的信任,只好硬着头皮应下了。

我提前上网查阅了资料,又阅读了公众号里发布过的文章,觉得自己大概掌握了稿件的风格:不就是记录一下活动过程,找一些影片解读吗?我天真地觉得这其实也没什么难度。

活动当天,我匆匆应付了一下学生会的工作,又和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请了假,吃过午饭就跑去了活动场地。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电影在银幕上精彩绽放,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观看,随后的交流观后感环节更是热烈非凡,大家纷纷抒发着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大型活动,我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从学生们陆续入场开始,我的注意力便被吸引走了,以至于全然忘记了社长之前 “要想写出好的稿子,每个环节都要细致观察,不要有丝毫疏忽,走马观花是不行的”的叮嘱。

很快,打脸的事就发生了。

活动结束后,我满怀信心地打开了电脑,准备将所见所感化为文字。然而,原本胸有成竹的我竟然在键盘前憋不出一个字。这种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写作文的困境。我努力回忆活动上的每一个细节,可该死的是,我当时只顾着享受热闹和欢乐,而忘记了记录下那些宝贵的瞬间和感受。

一个晚上没有写出几个字,我颓败地合上电脑,找到社长坦白了自己的失误。社长耐心地听完,告诉我,磨炼心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次的疏忽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她鼓励我从中吸取教训,以后要更加细心地参与活动。

回到宿舍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躺在床上刷手机,而是静静地坐在桌前,回顾自己的问题。这时,我才意识到,要办好一场活动,光有兴趣与热情是不够的,哪怕是一次简单的观影,也蕴含了无数需要打磨的小细节,大到主题的确定,小到道具的准备,每个环节都严谨周到。而这正是我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从高中起我就发现自己欠缺一定的注意力和专注度。我开始明白,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加入了三个社团组织,实在是不自量力!如果今后不能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一个细心且专注的人,我就无法在活动中承担更重要的工作。

那天晚上,我在台灯下看着活动的照片和视频,仔细复盘细节。为了能了解得更全面,我特意找到一起参与活动的其他成员,倾听她们的想法和建议,又联系了几个观影的同学,共同交流感受和体会。随后又查了专业大佬对电影的赏析,反复琢磨重要的台词。

就这样,我摈弃过去写作文的套路,只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路子找对了,灵感便如洪流般涌来。

第二天,我终于敲出一篇完整的稿子,反复阅读了六七遍后,才忐忑不安地传给了社长。等待的几分钟分外漫长,终于在焦灼不安中,我看到了社长的评价:写的很好!

从“花心”到专一

大二新学年一开启,思虑再三,我退出了金话筒公益组织和学生会,这一年的经历让我明白,“多情”是不会有结果的,唯有专一和细致才能做出真正的成绩。

很快,电影协会迎来了一场大型活动——星光电影音乐会。鉴于我的进步和努力,指导老师和社长商量过后,决定将活动交给我负责。

时间紧迫,我来不及发愁,立刻与老师沟通,开始设计方向和思路。

虽然组织任务极其复杂繁重——财务组、设计组、文案组、摄影组、制片组,五个组共60多名成员,管理起来简直是一个小型公司——但,有了大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我还是沉下心来,不慌不躁,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细节,制定了一份详尽的任务分配表格,细化至五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确保每位成员的任务都明确清晰,每个人负责什么我也心中有数。

为了能切实体验音乐节的流程,我打听到近期音浪社要办音乐节,又去咨询各项安排和细节。之后,还实地考察了各个书院的场地,耐心琢磨并记录了每个场地的特点、布局,和团队分析了不同场地的适用性。

那段时间,我魔怔了一般,吃饭睡觉想的都是音乐节:借的道具标记清楚了吗,演出人员联系好了吗,报名的观众人数够了吗,设备没出故障吧……甚至做梦都会梦到话筒失灵,张嘴不出声。

正是有了这种细致与用心,我们的音乐会分外成功。一首首或怀旧或动感的电影主题曲响彻天空,现场一阵阵欢呼和掌声。三个小时的音乐会落幕的那一刻,我不禁热泪盈眶,我没有辜负老师和社长对我的期待!

清理完场地,我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思绪不禁飘回大一第一次参加电影放映活动的场景。那时,由于粗心和懈怠,我差点没有完成最基础的任务。而今,我已经能够组织大型活动了。这个过程中,我变化很大,收获很多。

不久,社团开始换届。社长问我是否想留下来,稍作犹豫,我就点了点头。我喜欢电影协会自由包容的氛围,珍惜在这里认识的每一位朋友,怀念共同筹办的每一场活动。在这里,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也总结了很多教训,从而全面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我觉得,我要回报社团,而且,这里也能继续为我的发展提供空间。

一周后,我接过了社长这重要一棒。

兜兜转转,大二快结束了,期间我依然忙碌着,在课堂和社团之间奔跑穿梭,也遇到过突发状况,横生出各种枝节,但我处理事情比过去沉稳理智了许多。关于未来的日子,我还是会继续加油。两年后,当我回望整个大学生涯,至少可以大声地说:“我的大学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