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个名额一扫而空
大三升任音浪社社长后,我受命组织一年一度的社团演唱会。演唱会开幕前,社联的同学问我需要多少观众席位,我信心满满地说出:“1500!”对方有点惊讶:“我之前最多接手过1200人的活动,你的活动能来这么多人吗?”我对他解释,乌马河剧院容纳七八百人不成问题,我见过之前两届的演唱会,不仅能坐满,连看台两边和席位之间都挤满了同学,所以1500的席位只会少不会多。
其实,有一句话我没有对他说,那就是我在这三年中已经组织了很多次活动,对人员组织已有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还准备了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路演!演唱会前的一个月,我就带着社员们开始造势,每天傍晚安排十几名社员轮流在校园各处唱歌,一方面让社员们提前适应演出氛围,另一方面利用这种方式宣传社团和演唱会。
那个月只要下课铃声一响,路演的骨干社员就背着乐器拉着音响往外跑,在操场、博学楼等校园角落里现场“卖艺”,有的唱歌,有的弹琴,有的发放小礼物纪念品。看到围观的同学越来越多,我们就顺势介绍演唱会。这种做法明显比海报的宣传效果要强得多,很多陌生的同学就会打听地点和时间,而相熟的同学也给我们发微信希望预留座位。
所以,当我们的活动发布在完满活动平台“悠学派”上时,我还是比较乐观的。但真到了活动预约的那一刻,紧张的情绪像暗流涌动,我的心脏跳得比旁边鼓手敲得还响。我双手捧着手机,音浪社的“0/1500”(报名人数/计划人数)显得十分扎眼。随着时间过去,我一次又一次地下拉刷新,报名人数只上升到十几个——我甚至怀疑是不是APP坏了。
又过了五六分钟,报名人数跃到了一百多。这一下点燃了我的希望,我在心里默默地大喊:不要停,不要停!似乎我的呼喊起到了作用,报名人数开始像火箭一样唰唰地直线上升。好!我激动地直拍大腿。
仅用了14分钟,1500个名额就一扫而空。
看着大家的热情,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我绝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一定要把这次演唱会办好!

哪里去找一个新剧场?
就在我还沉浸在1500人的激动时,一个消息像晴天霹雳,把我打懵了——我们预定的场地乌马河露天剧院,不能用了。
那天是6月1日,离演唱会还有三天,我在餐厅一手扒饭,一手拿着节目表,心里正在琢磨演出的具体细节。忽然,指导老师打来电话,语气略带无奈地通知我,学校临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演出,需要使用乌马河露天剧院排练。老师解释到:“乌马河肯定是不行了,时间紧任务重,离演唱会只剩三天了,要不把场地更换到……”我脑子里好像被一道雷滚过,“乌马河不能用”六个字把我劈得精神恍惚,半天没有醒过神来,根本没听清老师后面的建议。历年演唱会都是在乌马河露天剧院举办的,而且我们也早就递交了场地使用申请,为什么临到演唱会前三天才通知不能使用呢?1500观众席已经全部报满,伙伴们也都在紧锣密鼓地排练,现在说场地不能用了,我们上哪儿再找一个能容纳1500人的场地?
我是社长,必须得定出个解决办法。于是我丢下吃了一半儿的饭,飞快跑到了剧院。
看着舞台上堆满了大型舞美道具、钢管、桁架、威压架、舞台底板等大物件儿,我心里很着急。先不说哪里找地方,就这些东西要移走就很费工夫。我不死心,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们什么时候排练完?我们的演唱会也可以等一等,延后一段时间!”“八月,这个剧八月才公映。”我一下心如死灰,八月早就放暑假了,谁还会从家里坐火车来学校看我们的演唱会呢?
事已至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取消活动,要么更换场地。几个月来,大家辛苦排练的一幕幕场景就在眼前,1500个席位也都已报满,我作为社长怎么能轻言放弃!可上哪儿找既能保证演出效果又能容纳这么观众的场所呢?
我内心被沮丧填满,失魂落魄地游荡在校园里,路过操场时,我突然回想起老师的提议,心里一动:就这儿!既然新生晚会可以在操场办,我们为什么不行?
我走进操场,仔细观察周围的建筑,判断音场影响范围和舞台朝向,用脚步粗略测量出尺寸。“可行!”在心中制定了初步方案后,我立即向大家宣布了这个消息,同时联系社联的同学,将悠学派上的活动地点从乌马河露天剧院改为操场。

方案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历届演唱会都是在乌马河露天剧院举行的,各种舞台布置都是按照那里的尺寸设计和购买的,一旦转移举办地点,就需要重量尺寸、重新设计、重新购买。刚开始,我脑海中千头万绪都像毛线一样搅在一起,大家看我像个无头苍蝇似的转来转去,也开始焦躁不安。“冷静!冷静!”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我强迫自己一定要静下心来。我是社长,大家都指望着我,我得稳住军心。
我一个人走到一边,冷静分析各种条件。操场和乌马河剧院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现成的舞台,只要有合适的舞台和设备,演员们在哪演都不成问题,所以核心问题就是搭建和布置新舞台。而想在操场搭舞台,面积和朝向是重中之重,多大的舞台合适呢?把乌马河露天剧院的长和宽,复制到操场上?那高度怎么办呢?乌马河的舞台是下沉式的,以舞台为圆心,越往外越高。操场可不能挖个下沉舞台出来,为了让后面的观众看得清,所以得把舞台撑起来,那撑多高合适呢?
苦思冥想中,忽然一个“偷懒”的想法蹦了出来:何不借鉴前人的经验,直接找到迎新晚会的搭建工人呢?他们对历年的舞台搭建数据绝对门儿清!
于是我马上找到负责场地的老师要到了工人师傅的手机号,师傅一听情况跟我保证,舞台在3号彩排之前一定搭好!

扣人心弦的36小时
场地交给了专业的人,我的任务就是把活动组织好了。好在这几年组织活动积累的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知人善任,是我组织能力的支撑。毫不夸张地说,我在音浪社的时间比在宿舍的时间都多,大学四年虽然没交到女朋友,但我与音浪社每个成员们都处成了铁哥们。我打心底里热爱社团里平等和自由的氛围,并不觉得当了社长就有了多大的权力。每当有人叫“社长”,我就会纠正:“叫名字就行,愿意的话就我叫庆庆”。我认为,大家是为了音乐而来,每一次行动都是为了传播音乐,并不是为了服从我的指令。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与社员们相处融洽,大家都愿意来我攒的局吃饭,在一次次地言谈间,我默默记住了每个人的性格和长处,每当活动来临,我会选择合适的人完成,大家执行的效率总是很高。
知人善任的能力对举办这次演唱会产生了极大助力,舞台有了工人师傅托底,我还需要找一个负责对接的社员,做事细致、表演经验丰富的大凯成了我脑海中的不二人选。在之后的两天里,大凯根据既定的演出计划与工人们沟通,将钢管、桁架、威压架、舞台底板等设备左右腾挪,直至摆放到演出效果最好的位置,又将LED大屏和音响反复调试,在彩排前出色完成任务。
筹备物资的问题也很重要。当时正处于疫情期,想要保证校外的物资在3天内到达,简直比登天还难。但,再难也得解决。参考历届演唱会,我想出了校内解决的方案,拉出了话筒架等一系列物资清单,分出其中一部分,找到平时开朗活泼,能言善道的珺竹去向兄弟社团借。
为了同学们能有更好地观看体验,我设计将五彩的野餐布铺在操场上,营造松弛自由的氛围。立式话筒支架有助于演员们发挥,还有超大分量的爆米花同学们很爱吃,这些只能网购。作为社长,我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我挑选的标准只有两项,商品是现货且能走顺丰空运。敲定商家后,我就守着电脑,在节目单、注意事项和物流信息三个页面来回切换,一会儿冥思苦想,一会儿飞速打字。社友看到我这个样子,忍不住拍拍我的肩膀宽慰到:“庆庆,别太担心了,我们一定能行!”
各司其职的安排和默契的配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距演出只有8个小时,发生了一些小意外,立式话筒架的物流信息迟迟没有更新,而观众席上的野餐布也被风吹得到处飞。这时,珺竹借来的折叠话筒架派上了用场——虽然效果不如立式的好,但总比没有强;得知我们需要人手,木风吉他协会的文清带着小伙伴们马上赶来支援,大家买了十几卷胶带,同时作业,将布牢牢粘在地面。
天色渐暗,演出即将开始,我盯着电脑,看着在备忘录里列出的几十条注意事项已经逐次完成,周围的演员和观众们也都各自就位,回想起三天前的绝望和狼狈,一时间百感交集。

演唱会上,演员都拿出了最佳状态,高潮迭起,台下人山人海,到场观众足有三千余名,时不时掌声雷动。当大屏幕放出最后一张轮播图“不负时光,野蛮生长”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那一瞬间,我浑身的力气好像忽然被抽走,几乎瘫倒在地,多亏身旁的社友眼疾手快,一把将我捞起。
当我把这次36小时舞台转移和演出过程一步步讲出来时,我注意到,在招聘现场,评委们已经被吸引住了,神情也从质疑变成了欣赏:
“这时间也太紧张了!”
“然后呢?你咋办?”
“真是不容易!”
……
我感觉,面试官们听得饶有兴趣,不断追问其中关键情节,俨然成了故事的粉丝。我深为感慨,如果没有三年的活动对我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锤炼,我怎么有可能取得这人生第一仗的胜利?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成熟的职场人,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抓住母校给的所有机会,将危机当做契机,完成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不负青春,野蛮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