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院读大学

位置: 首页 我在书院读大学 正文

彭子谕:“抢救”非遗体验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2 16:20:57 点击:


彭子谕,男,2005年5月30日出生,山西平遥人,晋中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视觉传达设计2206班(杏花书院)学生。一次“非遗”体验日活动,由于疏忽,彭子谕给搞砸了。他深入分析了原因,决定重新再办一次……

我从小在平遥长大。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一来到信院,我就加入云梯非遗传习社,参与了十几场的非遗活动,自觉熟悉了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所以,当领到举办“非遗体验日”校级活动的任务时,我还是自信满满的,结果没想到,这个活动弄得我灰头土脸。

这活动办的什么啊?

接到“非遗体验日”的任务,我的第一想法是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活动办好。所以,我提前策划、梳理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安排干事借展位帐篷、非遗体验道具,安排人员排兵布阵……我把自己能想到的事儿都做到位,只求让参与者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风采。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万事俱备,非遗研究中心老师的一个电话,却把最关键的“东风”借走了。

“因为非遗博物馆的建设问题,你们明天的活动更换到旁边的展厅,可以吗?”

“没问题,老师。”我没有多想,顺口就做出了保证。按照之前办活动的经验和判断,旁边的展厅虽然面积小一点,但是我们的摊位也不算多,应该能放下。

活动当天上午,我们早早地去布置好现场。或许是前期的宣传造势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活动还没开始,展厅已经被热情的同学围得水泄不通!

没等高兴太久,我慢慢发现了不对劲儿——排队体验的同学越来越多,排队的人群慢慢从一列纵队,变成了首尾相接又互不相连的几圈长龙,从外围看,就像是一个转不动的“大风车”。拥挤的人群开始传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挤死了,这还能不能玩啦?”

“排了十几分钟了还没排到,出也出不去,这活动办的,我服了!”

“就是就是,这场地也太小了,转都转不开!”

……

看着躁动不安的人群,我能想到的就是立即组织疏散,以免发生踩踏事故。但,糟糕的是,新换的展厅,只有一个进出口,进来出去的人,谁也不让谁,就连我也被卡在门口,无计可施。

无奈之下,原定半天的体验活动,不到一个半小时就被迫叫停,草草收场。收拾展厅的时候,我还发现,其中一个展位的磨盘,四条凳腿只剩下三条,也许是被拥挤的人群不经意踢掉的吧!

“这活动办的什么啊?哪哪都是问题,重办!”负责的刘老师留下这样一句话就愤懑离场,我的心情也随之跌到了谷底。

重办!看着刘老师失落的背影,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自责、无奈,一起涌上心头!好像我还没听说过学校有这样的先例。重办,真是打脸,狠狠地打脸!

问题出在哪里?

看着大家沮丧的表情,我明白,活动办砸了,必须要给大家一个交代。

“今天的活动取消,活动重办的时间我会在悠学派平台发布,大家先散了吧,对不起!”

我给大家道了歉,回到宿舍,反复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觉得,一是举办场地是新建成的非遗博物馆,很多学生不知道在哪儿,引导人员不足,容易走错;二是对参与人数的预估不足,导致很多体验项目物料不够;三是场地出入口设置不合理,同一个大门出入,人群流向形成闭环,导致拥堵严重……而归结到一点,就是对活动考虑不周,更换场地后,也没有现场实际去考察。

反复梳理后,我把能想到的问题罗列成了一个文档,抱着碰运气的想法,硬着头皮到办公室找刘老师——挨骂就挨骂吧,要不,重办也办不好!

深吸一口气,我鼓起勇气,敲响了办公室的门。

“老师,对不起,今天的活动我没有办好,我也进行了反思。”

“你觉得这次活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我没有把自己的身份摆好吧,规划安排大活动,还是用小活动的套路,结果很多东西没考虑周全,才把活动办砸了!”

“子谕,毕竟这是你们第一次办这么大型的活动,其实老师也能理解,我觉得经历一次失败,吸取经验和教训比举办一次成功的活动对你更有意义。”刘老师顿了顿接着说,“我其实一直都很看好你,在之前的第一届非遗文化艺术节上,你想到的让同学们亲自体验造纸术的点子,很有新意,大家的反响很好……”

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第一届非遗文化艺术节。

那时我第一次被摁到了策展人的位置上。按照正常逻辑,摊位展示一般只能看,看原材料、看工具,但是,考虑是体验项目,得有互动。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在切幡、荡料、覆帘、过滤四大环节中,选择把荡料和晾晒作为核心体验项目。

荡料,就是把纸浆倒入盆中,进行抄纸工序,再加入造纸胶,用力搅拌,使纸浆逐渐溶于水。之后,把抄纸框平行置于盆上,边舀浆边倾斜,纸浆均匀铺满网面,端平拿出来,吸干多余水分,自行晾晒即可。

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参与者不仅能够直观地观察并体验到造纸的整个流程,还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交回这份策展书的时候,老师朝我竖起了大拇指。

更让人惊喜的是,最终,活动参与人数以超出预计一倍的流量,印证了策展的成功。

“……我相信再来一次,你肯定可以办好!”老师的话,把我拉回了现实。

是啊,有创新,细节周密,这是我的优点。但考虑不周,是我的问题。重办就要把欠缺的部分补齐!场地局限,我们就找更大的空间;公告通知不及时,那就建立QQ群实时通知;同学们不了解新场地,那就录一个引导视频……

在和老师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分析讨论中,我越来越相信,我一定可以办好!

相信这次一定能办好!

重办的时间就定在三天后。

时间紧迫,出了办公室的门,我立即电话召集了与我一同负责的5位小伙伴到一楼的教室开碰头会。

看到他们的一瞬间,我想要脱口而出的活动新方案就被生生憋了回去。大家都一脸“打了败仗”的模样,低头沉默不语。我想,以大家现在的状态,就算我把活动方案说得再详细,大家可能都没有信心去完成。

怎么让大家振作起来呢?

“这次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我,大家没必要自责,大家做得已经很好啦!”我顿了顿,继续说。“我刚才已经找过老师了,老师并没有责怪我们,他给了我们二次重办的机会,还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他相信这次我们一定能办好。”

在得知老师没有责备我们后,大家纷纷抬起了头。于是我乘胜追击,和大家详细介绍了改良版活动方案,并根据每个人擅长的领域,安排好物资购买、场地引导、宣传、对接沟通等分工。

我们六个人的手叠在一起,共同喊了一声“加油!”

为了突破场地局限,我们申请了空间更大的乌马河·非遗文化博物馆,增设了指示牌和志愿者引导,规划了出入口。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紧急加购了一批活动物资,确保每位参加者都能获得体验机会。

为了及时将最新的活动信息、场地变动、注意事项等传达给参加者,我们建立了活动群以解答参加者的疑问和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在活动前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沟通和协调,并尽可能调整活动时间以适应他们的需求。

尽管做了充分准备,把一切可能的情况都考虑到位,但有了第一次的失败,我还是莫名地心中忐忑,有一种无以复加的紧张——学生能不能找到活动场地?项目体验感怎么样?人数超出预估,我们的物资够不够?

活动接近尾声,我偷偷以参与者的身份混入人群,在听到“活动很好呀,很新颖”等信息时,我心中悬着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经此一劫,我感觉自己成长了好多。从那以后,再办活动,我都会想到这次失败的教训,提前全面部署,考虑周到再周到,做好各种应急预案。此后,我连续举办了摇滚集市、校长共膳等八场大型活动。尤其是摇滚集市,提供文创产品5000余件,当天摇滚音乐集市的销售额突破3千多元,人流量突破1万人。这些活动都得到了校领导和师生们的共同肯定。我觉得,通过这一场场活动的组织,我的策划能力、全面分析问题能力以及领导力都在迅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