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鑫,男,1999年5月生,山西忻州人,食品与环境学院2016级城乡规划专业1601班毕业生。王奕鑫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就是不善言谈。为了补齐这个短板,他在信院开始了一场演讲的“修行”。

老师给我的评语是“内秀”。起初我以为这是一句表扬的话——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甚至画画儿,我都比同学们要强很多。比如,大学之前我已经读了上万本儿书,上了大学一年间我就写了70多篇文章,甚至还拿到了一家出版社的资助项目,出版了自己的散文小说集《孤灯夜话》,还搞过自己的画展,拿过中国10公里锦标赛北京站男子大众组冠军——但后来我才慢慢理解,说一个人“内秀”,极有可能也是一种批评——内秀外不秀。
说话就像低血糖
可能上帝给我打开了一扇门,就给我关上了另一扇窗,我的“外不秀”,就是口头表达能力太差——不敢也不会在公众场合讲话。
还在中学时,每次老师上课提问时,我都直哆嗦,生怕点到我。经常的情形是,每当点名喊到“王”姓时,我心想,班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姓王,有三分之一的概率点到我啊,心里就开始打鼓。而当老师念到“奕”时,我全身就开始紧绷了,尽管班上还有一个名字第二个字和我读音相近的。一旦那个 “鑫”字喊出来,我就像突发低血糖,全身发抖,双腿发软,不知怎么站起来,即使知道答案,嘴巴也愣是蹦不出一个字。
大一时,我收到了出版的书,第一时间找到辅导员卢松波老师,兴奋地送给他。没料到,老师跟学院领导汇报了这件事,结果学院非常重视,并计划在系里专门为我组织一场新书发布会。老师对我说:“新书发布会将有两百名同学一起见证你新书的发布,期待你的表现,加油!”

听到老师的鼓励,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害怕。因为从小到大,我都没有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过话,怎么可能在200人面前讲话呢?
我犹豫再三,想推脱,但为时已晚,学院已经决定了。
怎么办?我决定提前写篇稿子!
发布会定在一周后。没有演讲经验的我,第一稿写了4000多字。后来一读才发现,按正常语速,十几分钟就能结束。这肯定不行啊,一场活动怎么也得半个小时吧!于是,我又准备了PPT,想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去做“新书发布会”——边看边讲,放慢语速,怎么也能多撑一半时长!
发布会不敢抬头
尽管我练了好多次,但真当我站上讲台的时刻,心里一如既往地开始发抖,浑身哆嗦。发布会全程,我几乎都是硬着头皮磕磕巴巴地念稿子,头也不敢抬,生怕忘词。4000多字,我念了半个小时。这是我人生最慢的半小时,感觉时间像是停滞了一般。
幸好,后面有老师救场,引导大家提了几个问题,现场气氛才活跃起来。
这次演讲极大地刺激了我。我觉得,其他方面我能做得很好,演讲也应该能够优秀起来。
我觉得,我必须首先要解决紧张和害怕的情绪。
可怎么克服呢?老师鼓励我说,要多多练,先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然后一步步地向前走。

我读的书多,想到的案例也多。一想到岳飞、韩信、王安石这些古代名人,我就琢磨,他们在一开始面对战争、面对改革时,面对的恐惧比我大多了,肯定也会紧张,但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会通过自我暗示,不断地尝试,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我觉得,放开胆子去做,应该就是克服恐惧的最有效方法。
我不断地告诫自己,放下心理负担——没什么好怕的,大家都是学生。
回想起和大家交流时的状态——一旦讲自己的经历时,紧张情绪就会有所舒缓。我想,是不是演讲就应该像跟朋友聊天一样,就好一些?
于是,我重拾之前的讲话稿,把图书馆的墙壁当成观众,默默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一遍两遍,三遍五遍……当我把书面稿转换得更加口语化时,发现肢体也不再那么僵硬,开始能做一些自由发挥的动作。
老师建议我,学校的活动很多,大家在一起的机会很多,要多利用这些机会,多参与和同学们的聊天,不要去想说得对不对,讲得好不好,就主打一个滔滔不绝。
我试着这样去做,发现效果果然很好。这更激励了我去一次次地练习。慢慢地,我发现,藏在心底的羞怯正在淡出我的世界。
脱稿一万字
很快,我迎来了检验自己的机会。
2017年底,我参加中国10公里锦标赛,拿到了全国冠军。学校邀请我分享自己的运动经历和出版经历,分享会要求脱稿演讲。

让我倍感压力的还有,学校的领导们也会来听。
那一刻,紧张、害怕、无助的感觉一股脑袭来,似乎以往练习的种种在这一刻都使不上力气!
我一边用古人的“人无再少年”“疑行无名”等等名言来激励自己,一边默默地给自己打气:害怕没用,逃不掉就面对!
为了能够脱稿,我先准备写篇稿。把自己的经历、写书的过程、运动的心得,凡是能想到的点都写了进去,足足有一万多字。我先把稿子通读几遍,然后牢牢记住要点,努力用这些要点去串自己的经历,实在想不起来时,再看看稿子。
在准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我说,演讲时可以看着位置靠中间观众的头顶,这样既避免了直接与观众对视而产生的紧张感,又能保持演讲者的高度,给人自信从容的感觉;如果遇到一个柔和的目光,可以在要重点强调的演讲部分,冲他点点头,这种肯定的眼神互动,能直接带动观众的情绪。

分享会的前一周,我就开始练习。这次的练习跟以往不同,我不再把图书馆的墙壁当成观众,而是邀请我的好朋友作为观众,模拟真实的演讲环境。我让大家帮我提意见,结果,大家提了一大堆意见,比如讲得太快、讲得太生硬、肢体动作太多……总之,没有一条是夸我的。但我并不气馁,反而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起码让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我根据朋友的建议,一点一点调整自己的演讲状态。
分享会的前一天晚上,我几乎一夜未眠,反复在脑海中预演演讲的场景,从上台到下台,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分享会上,当我走上台,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尽管心里还是免不了紧张,但想到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想到自我的鼓励,我深吸一口气,放开胆子张开了嘴巴。让人欣喜的是,这一次,我基本没有低头,成功地利用要点将一万多字的内容讲述了出来。
会后,老师说我进步很大,与上次相比有质的提升,当然,演讲节奏、互动、随机应变等能力还是有所欠缺。
清华附中三小时
尝到了演讲的甜头,为了让自己补齐这块短板,我更加努力了,充分利用学校多到数不清的活动,尤其是演讲赛、分享会、座谈会,来做练习。
每一次正式演讲,我都会总结收获和不足。记不清多少个日夜,我都在反复揣摩准备讲稿,从眼神到表情,从手势到脚步,从停顿的次数到互动的频率,我几乎都在私下进行了无数次的小型彩排。

就这样,不觉间,我竟然在学校的活动中累积了几十场演讲经验,演讲水平越来越高。
终于,我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2018年,我因在文学创作和出版方面小有所成,受邀前往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给那里的初高中生开讲座。接到邀请,我很激动,但却已不再紧张,我觉得几十场的实战演练后,我已经有了从容面对的勇气和底气。
那天,1000多人的大讲堂座无虚席,我没有借助任何讲稿,滔滔不绝地讲了三个多小时。甚至,为了让演讲更加生动有趣,我特意加入了一些幽默的元素,引发了一阵阵激烈的掌声。
会上,我特意分享了自己如何从一名内向的学生,逐渐成长为能够在公众面前自如表达的经历:“以前我站在台上,腿抖得像是在跳踢踏舞,话都说不利索。但现在,我站在这里,不仅能说,还能说三个小时不带停的。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其实就是一句话:多练、多错、多改。就像打游戏一样,你多死几次,自然就知道怎么通关了。”

演讲结束后,200多名学生争相提问,风趣幽默的风格让我成功收获了一批“粉丝”。
至此,我终于确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我不再害怕与听众的眼神接触,也不再担心自己会忘词或者出错,甚至我还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演讲风格,开始享受站在舞台上的感觉,享受与听众分享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不花钱办画展
这种演讲带来的表达能力自信心,给我以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助力。
大学毕业后,我产生了办个人画展的想法。选定的地点是西安图书馆,但场地费用让我犯了难。商业性场地的租金高得离谱,比如杭州的一些展厅,一天的租金甚至高达3万元,一个月起租90万,还要交20万保证金。这显然超出了我的预算。不过,大学期间练就的演讲能力和学过的商业思维,让我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尝试与西安图书馆进行“谈判”!

于是,基于让对方感到是获利一方的想法,我提出了销售分成的方案——我自行布展,但可以把销售收入的50%分给图书馆。这样,图书馆既能增加曝光度,还有收益,而且还能收获年度业绩亮点,一举三得。
结果,颇具吸引力的方案,再加上我大方、冷静、得体、流畅的表达,使得双方很容易就达成了合作。

现在,每当我回忆自己提升演讲水平的努力时,我就想说这样一句话:“梦想就像是一座山,你看着它很高,觉得自己爬不上去。但其实,只要你一步一步往上走,总有一天你会站在山顶。当然,爬山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摔跤,可能会迷路,但只要你不放弃,山顶的风光一定会让你觉得一切都值得。”我觉得,如果没有40多场分享会的历练,可能我还是那个身处深巷的“陈酿”,绝对不会有现在从容自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