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信院的故事

位置: 首页 我与信院的故事 正文

李孟孟:与美好互不辜负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05 17:34:28 点击:

编者按:李孟孟,女,中共党员。2017年6月入职晋中信息学院,先后任太行书院发展导师、太行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现任箕城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食品与环境学院全生异科导师。曾多次获评“完满教育先进个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2024年9月荣获“完满教育工作卓越贡献奖”。

这又是结束工作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深夜,刚刚收到一位毕业数年的学生发来的信息,最近到太原出差,决定回学校看看,约我见一面。加之早晨收到了学生的考研喜报,也说复试时要绕道学校来,找我吃顿饭。期待与他们见面的喜悦,极大地化解了这一整天的疲惫。车里副驾驶位上放着的,是已经讨论了三版的学期工作计划,新学期什么样的活动能更吸引学生,哪些形式的对话能更打动学生,我和团队师生们反复研讨判断着。儿子打来电话说给我准备了惊喜,老公也说下班路上买了我爱吃的水果。

我想,我和信院的故事,虽暂无华丽的篇章,亦无闪耀的高光时刻,但这八载春秋,每个平凡日子里的这些小美好,都是我人生的注脚。那些跌跌撞撞的时刻、见证美好的刹那、咬牙坚持的瞬间,如同细密的针脚,缝补拼凑出当下内心坚强、步履笃定的我。如果要用词语来概括我和信院的故事,我想一定是“互不辜负”。

“互不辜负”,原来如此

“互不辜负”,是箕城书院的团队口号。初闻之时,我尚为旁观者,心中满是疑惑,着实没理解如此的口号想要表达怎样的团队信念。然而缘分妙不可言,如今我竟成了这个团队的一员,无数次真切感受到了这四个字背后那份不可言喻的力量。

我对这句口号的第一次高声呐喊,是在2022级书院新生入院礼的活动现场。活动是成功的,但过程着实不易。面对刚接手的新团队和要求全面创新的新任务,我一度忐忑不安。于是我带着学生们一遍遍梳理流程、一项项核对物资、一次次整场彩排,我对工作的要求是严格的,总会在发现问题后想要不断改进,但同时又会非常担心,学生对我认可吗?愿意配合吗?能为了这次不同以往的工作全力以赴吗?令我意外的是,每每提出新的要求、问到工作进展,大家给予的答复都是“没问题,马上调整。”“放心吧,已经安排好了。”

这些甚至算不上熟悉的学生们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反而使我愈发惭愧,生怕自己能力不够出众,未能全力以赴,会辜负这些对书院怀揣满腔热情的小伙伴。于是不断鞭策自己,意志坚定克服重重困难,谨慎决策不浪费大家的付出,高效工作成为整个团队的“主心骨”。

“互不辜负”原来如此。

并肩·支持·包容,与青春生命互不辜负

选择信院,起初只是因为老师发来的那则招聘信息。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我投递了简历。然而,真正让我渴望加入信院的时刻,是面试结束后漫步校园的那个傍晚。被歌声吸引,我走进了露天剧场,遇上了音乐社团的专场演出。舞台上,同学们纵情歌唱,观众席上不时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青春气息扑面而来。我想,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场景,如果能每一天都与青春并肩,该多么美好。幸运的是,我如愿加入了书院团队,我的生命开始与这片充满青春色彩的土地紧紧相连,与那些正处在人生最青春岁月的伙伴们相互羁绊。

虽有学生干部经历和组织活动经验的加持,但刚入职的那段时间,日子并不好过。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带学生组队参加“生存挑战赛”。原以为报名后坐等参赛就好,没想到竟要先进行团队展示答辩。自信满满准备了展示内容,却又在答辩现场“被狠狠上了一课”。接连的挫折令我几近崩溃。“没事,姐,这活动一年办两次,下学期咱还有机会!”学生的宽慰反让我湿了眼眶,“青春”就是不缺再来的勇气。没想到要“教育学生”的自己,竟然先受到了学生的教育。

幸而得遇给足我包容和鼓励的小伙伴们,我逐渐找到了工作节奏,曾经焦躁的心也慢慢变得安定。“育人”的追求有些宏大,就先从做好每一份表格、管好每一处场地、办好每一场活动、写好每一篇稿件开始,期许着每一位来到书院的学生都能像舞台上放声歌唱的同学们一样,绽放青春。如今回看来路,算是没有辜负那个浪漫得恰到好处的傍晚。

尊重·信任·成就,与笃行青年互不辜负

那个春日清晨,我收到一封留言“孟姐亲启”的邮件。学生讲述了她遭遇家庭重大变故、备考研究生失利、面试工作无果,甚至选择轻生幸而被及时发现的心路历程。她提到,收到我鼓励她“二战”并愿意提供资助的信息,决定接受治疗,重新振作。彼时,我内心五味杂陈,自责于缺少时常的见面关怀,没能及时发现异动;震撼于自己的关心发挥了超乎想象的作用;同时又庆幸一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未曾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如今,这个爱笑的女孩又回到了校园,选择继续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那个和我第一次见面时说话带着口音、帽子压得很低的男孩,在担任书院学生干部并举办了很多团队协作活动后,成为了一名团建培训师;那个要强不服输却因家庭原因一度陷入心理问题的拼命小三娘,凭借在校优秀表现入职大厂,虽然经历裁员,仍立志要在首都立足,重新开启了精彩的职场生活。

从事教育,是机缘,是荣幸,更是责任。有幸在大学期间遇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人生导师,怀揣着对学生工作的热爱,我选择将这份力量继续传递。如今,也拥有了因我而改变的学生,想必这算是教育者最美好的传承吧。八年间,在信院,我看着无数学子怀揣梦想踏上迎新大道,又目送他们走出六扇门启航远方。笃行青年的青春故事,也迎来着越来越多的主角。不辜负这最鲜活的生命,何其美妙。

追光·沐爱·担责,与平凡坚持互不辜负

年初我有幸到三亚参加了集团年会。然而面对蔚蓝的大海,这一年一路走来的艰难再次涌上心头,眼泪再也止不住夺眶而出。

2024年6月2日,辩论省赛颁奖典礼散场音乐响起的瞬间,我心中波涛汹涌。从接到任务起,逐家联系省内高校了解辩论队建设情况、确定参赛意愿;对着全网辩论视频逐帧学习,逐字修改主持词;省内无先例就大量借鉴其他省份办赛经验。20天内确定赛事规模、草拟竞赛规则、明确赛程、联络评委、发布赛事公告,一气呵成。即使看着赛事公告推送快速增长的阅读量和转发量,我仍有些恍惚,想不到,这件事这么快就让我们做成了。

赛事公告发布一周内,省内近乎全数高校辩论队齐聚赛事,效果喜人,但挑战才刚刚开始。6天内23场线上赛,最多时同时进行6场比赛,网络卡顿、团队弃赛、赛果不服、申诉检举、评委档期,太多突发情况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大心脏”,但好在,前期足够充分的准备使我们应对自如。甚至当时为了预防意外,连可能用到的致参赛队伍的道歉声明,我们都准备了3个模版。

线下赛筹备期间整个团队连续四周无休,见证这一切的,是凌晨时分仍灯火通明的办公室,是为消解疲劳放声喊出的高歌,是师生奔波忙碌在校园各处的身影,是书院门外数量陡增的烟头,是垃圾桶里溢出的各色咖啡杯,是家人、室友一遍遍打来催促回去休息的电话。

半年后,国赛战火再燃。这一次,我和团队愈加自信、笃行,因为我们知道,故事的结果不会辜负我们平凡的坚持,再没有什么能难住我们。

此刻,我轻轻合上电脑,窗外,天空露出了鱼肚白,阳光即将洒满大地,信院又要开始新一天的热闹与精彩。我和它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即使没有华丽的篇章、高光的闪耀,在这里我与一切美好的互不辜负,也将如此刻照耀在我身上的阳光一般,让温暖直达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