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信院的故事

位置: 首页 我与信院的故事 正文

郭丽婷:在阿信,是一场不设限的人生体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2 22:54:52 点击:

编者按:郭丽婷,女,中共党员,白燕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智能工程学院异科导师,守望者辅导员工作室、导航辅导员工作室成员。工作期间,荣获“完满教育年度先进个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暑期“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等10余项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体验竞赛、公益未来·大学生就业力实践项目等荣获优异成绩。在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作分享汇报,被收录2篇书院制相关论文。

四载春秋,见证着充盈在阿信校园里的鲜花与掌声,当“前程似锦”的祝福声飘向远方,细数过往,那些未被言说的思考间隙,那些不经意的陪伴瞬间,那些从慌乱、融入、热爱到收获的转变,于我而言,是一场不设限的人生体验。而书院工作的魅力,正在于这种“随时发生·无处不在”的深度交融。

四年前,当我第一次踏入这片充盈着青春激情的校园,扑面而来的是聚光灯下的耀眼、生日会上的拥抱,还有那些永远精力无限的年轻面孔,而我努力在“做完”与“做好”之间探寻工作的着力点,找准书院活动的最持续意义。

一个阳光洒落的午后,几个身影却裹挟着风火,破门而入——“老师!我们成了!青年大使!” 声音几乎是炸开的,脸上的狂喜像正午的太阳,要把空气都点燃。确实,很幸运在由CCTV《疯狂面试官》举办的中国大学生沙漠挑战赛中我们入选了,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参加徒步,长达72h手机信号彻底消失,50km中每一步都实实在在地踩在滚烫的沙粒上,在茫茫戈壁与漫漫黄沙中,一切返璞归真,耳边只剩下风的喑哑,沙的喧哗。同学们互助、打气、坚韧、专注、撕下所有防备,用双足与这个世界对话。完满教育的成果,在这场沙漠徒步中完成了最极致的“压力测试”——不是体力,而是在剥离所有外部标签后,我们还剩下什么去定义自己,以及一个团队还剩下什么去紧紧相连。我也渐渐明白,最好的教育,是创造一片“沙漠”,陪伴着,守护着,等待着嫩芽破土。

以“全纳教育”之心,让大学声音“一个都不能少”

跨界做宣传,是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只能将之前特殊教育工作中的“全纳”、“融合”作为平稳过渡的“权宜之计”,没想到却掀开宣传工作全新的视角。在特殊教育领域,“全纳”意味着为每个独特的个体创造融入的可能。而当我把这双习惯了寻找“特殊需要”的眼睛,投向蓬勃的大学校园。我的“全纳”理念开始在宣传工作中体现,调转镜头,不再只仰望塔尖,而是挖掘身边故事,去发掘那些被忽略的“微光”。我去寻找那个四年如一日、默默练习说、学、逗、唱等曲艺技巧的“平凡”学生,他的故事里藏着最专注的热爱;我去记录那个活动中沉默少言,躲在角落里Emo的学生,在一次次调适心情后的转变;我去倾听那个从异乡走来,最初在英语课堂上开口都脸红,却最终通过暑期海外研学选拔站在柏林街头的女孩,她的蜕变是教育最动人的注脚。

这个过程,彻底颠覆了我对“宣传”的认知。我不是在“塑造”典型,而是在“发现”精彩,是在呈现一个正在发生的、多元的、充满生命力的成长过程。于是“全纳”真正地发生,组织“无声音乐会”,让听觉障碍学生用手语“演唱”;创办“手工艺术展”,让自闭症小朋友的家庭有了全新的就业思路;持续推进“银发旅行团”项目,帮助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云游世界。

而现在,将宣传工作的美,聚焦情绪共振。在书院外绘制舒尔特方格,当轮滑旋转与跳跃时,通过视频号的有效传播,充分彰显校园的松弛感。通过多渠道传播,发掘宣传的终极美,是让学生看见故事,记住温度,并愿意成为故事中的一部分。

于方寸之间,植750m2心灵绿洲

750平方米的空间图纸画了又改,争论的焦点最终都回归到一个核心:它是否能让人“停留”下来,而不仅仅是“经过”?如今,最大的奇迹,就是对于还未拥有80平梦想小公寓的我,拥有了19间、750余平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书院。突破6.9*3.6m的宿舍场域限制,赋予空间活动、生活、信息、社会、生态的意义,在音乐疗愈+专注体验+运动养成中,创造属于每个空间的故事。

最让我感到幸福的,是某个午后又或是深夜,看到且漫·心情体验坊内有学生蜷在沙发里和好友煲着电话粥,分享校园的活动;看到再来·一公里运动室互动墙上画满了同学间的鼓励;看到ECRS·专注体验室中,异科导师带领学生们射中靶心后的相视大笑。这个空间,真正成为了他们愿意寄托时光的“心灵绿洲”。在每一处角落向学生传递一种美好生活的理念和方式。

最令我动容的不是空间落成时的酷炫亮丽,而是日常使用中的那些微场景——两个原本陌生的学生因为制作陶泥而成为项目伙伴,一个沉思的身影在音乐疗愈空间中听着轻音乐找到灵感,一群学生会成员在深夜讨论、梳理工作后以书院为家,互相打趣“书院的沙发真舒服”。

不止一面,解锁N种书院生活方式

一个阳光正好的下午,一次太行湖畔的偶遇,一个曾带过的学生干部独自坐在凉亭内,望着湖面发呆,我自然地坐过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湖里的鱼好像变多了,说着荷花盛开、天气不错。直到毕业时,她给我发消息,“老师,那个平静的下午,真的把我从极度焦虑的备考时光中打捞了出来”。

后来,我在想,怎么让活动走进学生内心?尝试在聆听水、树、月深情对话的太行湖畔上,行云流水般演绎书院人的温情;在卡丁车驾驶体验后,展现青春的肆意张扬;在夕阳西下时上河庭院里,舒展身体与积累能量;也或者是书院迎新时,浪漫至极的玫瑰花海;世界读书日之际,让尘封的旧书重新焕发独特魅力,正是这些“非主流”活动,却触发了学生最真实的自我表达。周期性课程包打造、专注氛围的激活,都将助力构建一场自生长的活动生态。

最好的“售后”服务,常找我聊聊

命名为“最好的售后”,是藏在电脑中的文件夹,里面保存着毕业生们从世界各地发来的消息:一张在西部支教地拍下的星空照片,一段夜爬泰山登顶后兴奋发来的语音,一段创业的工作室开业的短视频,甚至只是一句“老师,忙吗,能跟您聊聊吗?”这些跨越了时间和地理界限的连接,真诚而松散,热烈而持久。当我们勇敢打破恐惧,不再社恐、不再怯懦、不再犹豫,也就打破了生活的僵局,而自我的形状,也在这些跌跌撞撞中找寻到专属的模样。我、我们,炽烈、热情,也在这场奇迹中,生生不息。

回望入职4年,热烈而欢腾,这篇回忆录,像一场对茫然无措的自己的毕业礼,亦或是人生角色转变的全新启程,从核心领导力“专注力”延展至艺术与生活、情绪与时代的对话,恍然明白,那些无法量化的瞬间、无法罗列的照片,恰恰最珍贵,从书院品牌活动中获得与名师对话的可能,从场域空间设计中看到精致生活的灵感,在多年毕业后,仍然愿意回溯到这片曾经滋养过他们的绿洲,让书院热爱的涟漪永远荡漾。

学生有话说:

“古人云‘人生得遇良师,如春风化雨,乃人生至幸。’对我而言,郭老师就是那位在时光里默默守候、无私奉献的引路人;是婷姐于茫茫人海中选择了我,让我成为‘谷社谷乡’专项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拥有了从台下到台上大放异彩的机会。大学四年里,婷姐指导我,飞速成长为阿信育人理念中的‘完满人’,一千多个日夜,我们一起在特殊教育学校和孩子们蹦蹦跳跳、一起致力于打造专属老年人的文旅活动、穿过腾格里沙漠,翻过雄奇壮阔的贺兰山,淌过西海固美丽的草原,见证了太多太多的感动瞬间,直至毕业之际,婷姐仍支持着我选择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人民服务......我曾自豪地告诉婷姐,春晚上所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锁边有我种下的那一片玫瑰花,婷姐也表示为我感到骄傲,一直相信我能够做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如今的我已经是一名西部边疆教育系统里的人民教师,我将以婷姐为榜样,履职尽责,帮助学生们去向往的地方。”

——国贸2001班 贾鸿煜

“婷姐,是我大学生涯里的一束光。在学校的四年时光,她于我而言,既是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更是生活里的挚友。起初我对各种活动竞赛一窍不通,看着同学踊跃报名,我只敢躲在角落羡慕。是她察觉到我的犹豫,主动把往届各种活动的优秀案例拿给我分析,利用周末时间带我打磨参赛方案。这三年,从第一次竞赛的茫然无措,到后来能独立带队斩获奖项,每一次突破都有她的身影。她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面对挑战时的勇气与韧性。如今我也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这份底气,皆因她的耐心灌溉。在这里,想说一声感谢,是您让我在追逐热爱的路上,从懵懂迷茫的追光者,变成了能自己发光的人。”

——行管2102班 侯夏燕

“如遇良师,一生有幸。在白燕书院学生会的第三年,婷姐,于我而言,不只是师长,更是一位贴心的大朋友出现在我最珍贵的年少时节。在相处中,我对她的称呼,也从最初带着距离感的‘老师’,慢慢变成了无比亲切的‘姐’。打心底里觉得,在书院有她,就好像是在家一般自在、温暖。犹记刚入部时我还是懵懂无知的小干事,姐带着我熟悉工作、驱散迷茫;后来,一次又一次鼓励我站上台答辩。当我真正站在台上时,目光触及台下时,总能看到她那满是替我骄傲的表情,那眼神成了我最坚实的后盾。无论是三下乡时一起熬夜改稿,还是一起冒雨搭场地。有她在,忙碌里满是安心。如今我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学生会主席,离不开她总拉着我往前走,总夸我‘很棒’。我的藤野先生,愿未来温暖与美好常伴您左右!”

——会计2305班 黄伊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