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信院的故事

位置: 首页 我与信院的故事 正文

杨骁:感谢阿信,给我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2 13:50:23 点击:

编者按:杨骁,男,硕士研究生。2023年9月入职晋中信息学院,任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创新创业学院双创导师,智能工程学院第四批全生异科导师。指导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大创赛事省级以上荣誉奖项20余项,国家级荣誉奖项2项。

时钟拨回2023年8月27日,我拖着行李箱第一次走在信院的林荫大道上,细碎的阳光穿过叶脉,将我的影子揉碎成满地跳动的金箔。那天的天很蓝,迎面吹来的微风裹挟着花香,轻柔地掀起我的衣角。信院以盛夏最温柔的姿态,拥抱着初来乍到的我。而今,我站在时光的回廊里凝望——730个晨昏交替,212颗年轻的星辰在我的版图上划出轨迹。与其说我是引路的师者,不如说我们是相依相偎,一起成长。

“新生”成长

当合同落在掌心时,办公室空调出风口卷着八月的风,把桌上的书页掀起细浪,远处的玉兰花正为所欲为地放肆生长。再次回到大学校园,连空气都是新鲜的,看着来来往往朝气蓬勃的学生,我仿佛一瞬间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这是我第一次进入高校工作,也是第一次担任导师的角色,那时候,我与那些刚踏入信院的学生们一样,心中都怀揣着无限的憧憬,我们都是“新生”,编织着与信院的故事。

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我曾蹒跚摸索。但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从招生宣传到课程置换,从招聘培训到企业走访,我在历练中逐渐成长,各项工作也变得得心应手。那时候,双创班刚刚成立,一切都是空白的,一切都有待探索。班委们在会议桌前反复研讨,守则、制度、奖惩机制在他们的努力下逐渐成形。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学生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真谛,也看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还记得在初雪降落前的夜晚,我整理着学生们交来的路演汇报。暖黄台灯下,电脑屏幕忽然闪烁,跳出一条新消息:“老师,今天和供应商谈成了首单合作!”配图是铺满会议室长桌的样品箱,箱盖上贴着双创二字,我知道双创教育已经长出了新芽。

制度墙上的班规依然在生长,考勤表里的全勤记录日渐丰厚,而最初空白的档案柜,早已被学生们的手册和获奖证书塞得满满当当,那是他们共同的足迹,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见证。我们都褪去了“新生”的青涩,在“四位一体双院制”育人模式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躬身同行

那时候,学院初建,很多活动设备尚不完善,在举办第一场“信双创·闹集市”活动中,我们面临着桌子短缺的难题。我借来的四十多张桌椅全部堆在学生服务中心二楼,而能帮忙的只有两位下午没课的女生。“老师,我们慢慢搬!”她们搓着冻红的手,却笑得像冬日暖阳。

学院台阶上的冰霜泛着冷光,我们三人组成的搬运小队在学生服务中心二楼与学院前的街道间往返四十余次。木桌在地面上划出的道道白痕,那是铭刻我们努力的特殊印记。“左边抬高些”“我数一二三一起转身”,我们互相提醒的声音混着喘息声,凝结成白雾消散在夜里。当最后一组桌椅终于摆放整齐,两个姑娘瘫坐在台阶上,羽绒服后背结出盐霜。看着这一幕,我眼眶发热,十分感动。

集市当天,大家早早地就来布置摊位,各种特色活动琳琅满目,棉花糖、烤肠、爆米花、坚果、毛笔书法、非遗文创、发夹、手串等等。来往的客流量众多,整条街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活动共吸引了8000余人参与,营业额将近两万。那一刻,我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和洋溢的笑容,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感动。我忽然读懂了那深夜搬运的意义——教育不在于纸上的教案,而在于躬身同行,那些我们共同扛过的桌椅,终会成为叩响梦想的基石。我们的努力将会化作满天繁星,愈加闪耀。

点亮星光

初次见面,“老师,我想创业”,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期待。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听到学员这样说,但他却给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我们一起在办公室聊了许久,我们交流着经历、看法和规划。我发现,他很有想法,他的点子很多,思维很跳跃,他的一些想法让我感觉眼前一亮,原来,换个角度还可以这么整!

当谈到护肤品项目的困境时,我鼓励他另辟蹊径,结合资源与前景筹划新方向,当谈到团队管理时,我引导他指定阶段性目标激发团队创新力;我和他分析项目的发展规划,教他活动宣传,渠道搭建。我看着他一步步成长,从第一场站上宣讲台时的紧张颤抖,到第十场时讲解词地脱口而出;从最初的客单量为零,到最后的32万业绩。大屏幕放映的是老君山的旅游海报,教室的扫码声此起彼伏,那一刻,我看到他眼中的星光正被点亮,赋予星光最浩瀚的星河,这大概就是教育最大的意义。

繁花遍地

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业热情的激发。“骁哥,在学校做文创类产品行不行?”,一个初创团队负责人找到我,和我分享他们对艺术设计项目的构想,我结合市场需求的特点推荐他们可以从鼠标垫、钥匙扣、办公室摆件等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得到的产品入手,既小巧易携带,而且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测试项目的可行性。在第一次尝试后就取得了营业额29万的成绩,看着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我似乎找到了我的价值——让花盛开,给他们成长的翅膀。

陪伴着他们一步步从商铺调研到开学季展出、从营销节展会到校友会文创产品定制,这不仅仅是设计师人数地从1到17,更是创业路上的一步步摸索和尝试。他们的成长,让双创教育繁花遍地,而我的角色,不仅仅是他们创业路上的指导者,更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回望,我已经陪伴40支创业团队走过了700多个日子,我们的营业额突破300万,在创新创业大赛上,我们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累计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37项,成功申报省级项目7项,双创班第一期已毕业的学生就业率为100%。在培养期结束后涌现出许许多多坚持创业的新芽,他们正在双创教育这片沃土上肆意生长。跨境电商、台球厅、酒吧、农业绿植、旅游……他们是这片创业土地上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这片教育的沃土正孕育着无限可能。而我,也将继续与他们并肩作战,在阿信的土地上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供稿:招生与就业指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