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我还会去,因为这是我和孩子们的约定。”
一个人,往往在决定做一件重要的事之前并不会想太多,想的太多反而是一种羁绊,无法去完成,不然也不会有所谓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2014年的暑假,邢世瑶怀揣着简单的想法和满腔的热情,奔赴云南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完成了她人生中首次支教经历。

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的邢世瑶
一段视频坚定了支教决心
邢世瑶,我并不是第一次见这个女孩儿,大眼睛、蘑菇头,不太爱说话,站在人群中不是扎眼或突出的一个,但你站在她身边会感觉她就是那种干干净净、不温不火的都市女孩儿。暑假,她通过在网上关注“展翔助学基金”,加入了“展翔支教”QQ群,简单的交流后便同大家一起踏上了云南支教路。
“一开始也没想太多,就是觉得假期有点儿无聊,想找点儿事,充实一下自己。”她这样平实地讲述出发前的想法。
“我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公益,可能是高中吧。”作为记者,我习惯性地启发她,希望能了解到她最真实的想法。因为我总觉得这样的一次支教不是一次简单的孤儿院、养老院的志愿帮扶行为,而是要去到一个远在2700多公里外完全未知的地方做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我是唐山人,从小在父辈们对那次大地震的描述中耳濡目染地长大,如果非要说我做这个决定是有原因的,我想应该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吧。”邢世瑶思索着点点头,也许是在肯定自己的这种想法。“我平时喜欢看腾讯公益、各种支教贴吧什么的。有一次,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标题为《震撼中国的广西小男孩杨六斤》的视频,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靠挖野菜和捕鱼独自维持生计的坚强的小男孩儿感动了我。应该说这个视频是一根导火索,坚定了我内心的一个决定:去支教,亲眼看看这些边远地区的孩子们。”

展翔支教团的所有队员
繁复的支教报名路
邢世瑶开始在网上搜索各种支教群。之前,她先找到了一个叫“中国旅行义工支教小组”的组织,他们支教范围主要就是在贵州、云南一带,以前有过很成功的支教经验,成员是大学生,有将近200名成员。“我加入这个群之后才知道,今年假期的支教报名时间已经过了,人员也满了,只好重新再找。后来我就找到了‘展翔助学基金’,加入了展翔支教群。进去之后大家都很热情,介绍各种情况,回答新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展翔支教活动的发起人叫慕高平,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生,也是‘展翔助学基金’的受益者。”
之后,我上网了解到展翔助学基金是由香港爱心人士、信业公司董事长李道德先生在2007年设立的。当时,李道德先生亲自赴镇原县考察之后,决定以私人的名义设立这一基金,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品学兼优而因经济困难影响就学的学生顺利完成他们的学业。但当我在百度搜索栏里输入“李道德”的名字时,却没有更多的介绍。目前,这一基金暂时是面向甘肃靖远、环县、镇原三个县区的大学生,将来可能会扩宽到其它地区。
因为接受了帮助,所以去努力帮助他人。慕高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让爱心接力棒可以星火相传不息。也正是这颗感恩的心,让邢世瑶决定不再选择其它的组织,就跟这个队伍去支教。
但事情并不像她想的那样简单。报名去支教要经历较为复杂的报名手续。首先是填写报名表,发回去后等待审核。审核通过的要接受网上视频面试。“当时对方问了我几个问题:‘为什么想去支教’,‘怎样通过支教为当地学生带去更多更好的东西?’‘怎样看待支教这件事?’”通过面试后,对方要求每人录制一段20分钟左右的授课视频。“当时我找朋友帮忙用手机录了一小段,讲了一个物理小实验。对方对讲课内容没有要求,就是想看一下志愿者的基本素质。”
通过了对方的各种考试,邢世瑶还得面对另一个难题:父母。父母起初很是不同意,首先觉得路途太过遥远,而且穷乡僻壤,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其次是对这个团队不了解,生怕是搞传销或类似的骗人团伙。邢世瑶耐心地和他们沟通了好多天,并且推荐父母也加入群进行直观地了解,最终说服了父母。就这样,邢世瑶一路过关斩将,得到了此次赴云南支教的机会。期间,邢世瑶还说服了一位原高中时的同学和她同去。
“她平时也比较关注公益,我和她说起这件事儿的时候她很感兴趣,只是有点儿顾虑,不过想到两个人同去互相也有个照应,就愉快地决定了。”
出发 我们在路上
8月27日,邢世瑶和她的小伙伴踏上了赴云南的支教旅途。第一站先到了四川成都,“我们团队一共12个人,来自全国各地,当时我们约好了在成都会合。”从天津到成都,30多个小时,两个伙伴百无聊赖,虽说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但如此长途跋涉让邢世瑶有点儿坚持不下去。“说实话,那个时候真有点儿后悔,想回家,在火车上太难熬了。”在成都和其他的伙伴会合后,大家做了简单的休整便一起坐上了从成都到镇雄的大巴车。这一坐又是7、8个小时。不过,这7、8个小时却让大家收获颇丰,大家的自我介绍让邢世瑶大开眼界:“我忽然感觉真的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没想到这个团队卧虎藏龙。有一个北京的男孩儿,95年的,6月份他参加了国外的高考,收到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挺内向的,但懂得确实很多。有一个女孩儿,成都本地人,长得很漂亮,是94年的,之前在一所二本大学读市场营销专业,但在大二的时候她觉得读大学没有用,浪费时间,于是坚定退学。之后她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起步就能拿到1万多的月薪。她每年都要参加一次类似这样的支教活动,这次去云南她是专程辞职去的。虽然我们不知道她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但作为一个90后,我们从她说话、举止等方面都感觉到她挺有能力的。还有一个伙伴是我们这个团队里年龄最大的,40多岁,是一名历史老师。他也参加过很多次支教活动。一路上,他给我们讲了很多自己支教的经历。总之,大家都很有故事,和他们相比,我弱爆了。”邢世瑶自嘲。
目的地: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林口乡风岩村发拖小学
车到镇雄县后,大家又停留了一晚。第二天,发拖小学的校长找来两辆面包车接大伙儿。柏油路通到林口乡的时候就断了,之后就是一路的泥泞、颠簸,等到达风岩的时候天完全黑了。“那种黑是一种很纯粹的黑,因为整个村子没有路灯,村民们家里也很少有点灯的,一家最多也就一盏,还是那种很昏黄的钨丝灯。”发拖的校长事先给大家安排好了住宿,部分人住在校长的亲戚家,部分人住在学校的宿舍。校长亲戚家条件还不错,只是床位少,大家必须两三人挤一张床。年级较长的那位历史老师打趣地说,这次的住宿条件是他支教以来最好的。简单的休整过后,大家伙儿开了一个支教工作会议,安排好课程和日常工作。“出发前,队长已经给大家安排好了各自要讲的课程,每人负责一门,让大家事先有个准备。我的课程是地理。”之后,大家打着手电参观了发拖小学。“因为太黑,真的看不出来什么,只是觉得很破,还有天很清澈,星星很多很明亮。”

发拖小学

背靠大山的操场

可爱的孩子们
艰苦却开心的支教生活
8月1日,发拖暑期班开班了。天亮之后的风岩村让大家深感诧异,蓝盈盈的天空、绿油油的麦田、清粼粼的溪水,还有沁人心鼻的空气,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些从都市的喧嚣中走出来的志愿者们心旷神怡。而发拖的校园里,活泼可爱的学生们已经扑闪着他们充满灵气的眼睛聚集在“老师们”周围,好奇、欣喜和腼腆呈现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去的时候我们给孩子们带去了一些书籍和体育器材,”邢世瑶描述当时情景:“但他们好像对体育器材并不太感兴趣,我和他们说可以去玩儿,他们却认真的说:我们就是来学习的。这句话让在场的我们都深感诧异。”学校一共六个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个别几个初一、初二的学生也穿插在六年级的教室里上课。“上课之前我是做了点儿准备,但没成想一堂课下来准备好的东西都讲得差不多了,学生们特别好学,也特别聪明,感觉他们的求知欲很强烈,也特别珍惜这次机会。为了不让他们失望,每天放学后我便开始疯狂备课。”
“这里的学生很特别,大多是少数民族的,而且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陪着。他们很多都需要承担起家里的许多事物。有一个男孩儿每天需要走1个小时的路才能来到学校,中午是不回家的,就在学校附近的小卖部吃碗泡面。还有一个女孩儿,家里要求她每天放学后要割一笼猪草,否则就不能回家。就这样的艰苦条件,他们每天都是乐哈哈的。我们计划是7:30上课,他们5、6点就到了。虽然他们没有很直白的表达对我们的欢迎或喜欢,但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感受到了珍视。”
再说说学校。摇摇欲坠的二层土楼,墙上全是裂缝,门大多关不牢,窗户都是破的,教室没有灯,冷的时候关上门,整个教室都是黑乎乎的。黑板就是一块凸出来的墙面刷了一层黑漆。课桌也都是破的木桌,只有六年级的还好一点,像是有人赠予的。操场就是教室门前的空地,一下雨泥泞的很。站在学校的操场上,能看到周围绿油油的崇山峻岭,让人倍感开阔、清冷,用与世隔绝来形容这个地方一点都不夸张。
还有大家的饮食。这里的水都是山泉水,拧开水龙头就可以接,但时不时会从水龙头里飘出一两片叶子,这让大家都很诧异。吃饭比较痛苦,大家和小卖部的主人借了一间小木屋,里面有火,但需要自己生。还有一口大锅。“村里没有集市,林口乡也是每3天才会有一个集市,我们就踏着泥路到乡里去买食材。米、面、油之外,我们买了好多老干妈。因为我们都不太会做饭,每天基本上只能是焖点儿米饭配着老干妈。村民们很好客,总是邀请我们去家里吃,而且但凡我们去就会拿最好的东西招待我们,这让我们很内疚,所以我们尽量自己做。”

做饭

住宿

从住处到学校的必经之路

割猪草的小女孩儿
离别不舍说再见
15天的时间过得太快了。走的那一天,大家经历了平生最割舍不下的情谊。学生们有的给老师画画,有的给老师写信,有的给老师采来鲜花,还有的学生捧着一堆树叶,洒在老师们的头上,就像新人婚礼上洒着的玫瑰花……他们把自己最浪漫的情感一股脑地倾倒在这些年轻老师的身上,来表达他们的感恩,他们的不舍,他们的爱和期待。“二年级的班长是个特别乐观坚强的小男孩儿,但那一天,大家都在欢送我们的时候,他一个人蹲在教室的墙角,头埋在双膝,不停地抽泣。我们把他扶起来的时候,他已经双眼通红。我们的心理防线瞬间被击垮,强忍的泪水夺眶而出,女孩们相互抱在一起,哭得泣不成声。”邢世瑶回忆着,“车子开动的时候,孩子们就跟在车后面跑,一直跑一直跑,喊着‘老师再见,老师辛苦了!’那种画面真的就像电视剧里一样,而我们就在车里一直哭一直哭。不记得他们跟了多久,也不记得我们哭了多久。”回家的路上大家都很沉默,沉重的心情下坚定着一个决心:下个假期一定再来。“因为这是我和孩子们的约定。”
附:此次公益支教的费用全部由个人支付。另外,邢世瑶和其他三个伙伴决定今后共同资助一名学生上学,直到他18岁。

离别的痛苦
后记:近几年来,在校大学生到偏远地区短期支教这一公益项目发展很快,社会对这一行为评判不绝于耳,褒贬不一。很多人提出了:“短期支教究竟意义何在?”“我们出于爱心的公益实践会否给孩子们带来伤害?”“面对如此复杂真实的农村教育问题我一介书生的小小行动真的有多大作用?”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公益本身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但一定要端正态度,不能为公益而去做公益,甚至为了作秀而去做公益。公益是一件很严肃、严谨的事情,不是慈善,更不是沽名钓誉,它需要的可能不是专业、不是技巧,而是满满的爱和真诚。而一次公益行为带给双方的可能是永恒的、厚重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