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日报·晚报版】在“复活”中感受千年岁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3-07-14 00:00:00 点击:

【晋中日报·晚报版】在“复活”中感受千年岁月

近日,我校艺术传媒学院展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邀请山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张利民、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传习所修复导师邢雅梅,为学生们讲习非遗文化,传授古籍修复技法,将千百年前的文明亲手复活。

现场,邢雅梅向大家展示线装书制作工艺——折页、齐栏、串纸捻、上面、穿线缝书等多道工序。她讲道:“修书要小心翼翼、屏息凝神,修复一本古籍,可能十天半个月;如参与一项工程,可能三年五载。这样的工作绝不敢怠慢。”古籍修复技艺固守“修旧如旧”的原则,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分外繁杂,处处都是讲究。张利民则表示:“古籍修复工作,是小众中的小众,做大不了,但只要有古书存在,这行便能细水长流。也就是说,这项工程路很窄,但很长。”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了拓印工艺,上纸、润湿、刷纸、扑打上墨、揭纸,图案慢慢显现,数幅“雕版印刷”与“石板拓印”作品徐徐诞生。邢雅梅身上独特的书卷气与温和、舒缓的语气,影响着整个活动室,仿佛时光在此刻变慢。学生们也在慢慢感悟非遗之美,抄写经典,描点提撇捺,写方正汉字;画梅兰竹菊,学君子风度,从中体会修身养性,感受雅人深致。

古籍所赋予的内容,意味着时间上的“一眼千年,甚至万年”,保护古迹,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新时代青年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活动临近尾声,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感受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独有千秋的非遗魅力,会对非遗技艺保持谦虚好学之心,学会更多非遗技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双手修复更多濒危古籍,进而为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瑰宝的永续利用、薪火相传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