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运城博物馆时曾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晋中信息学院积极响应号召,坚持保护为首、强化管理、深挖价值、有效运用的原则,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日,晋中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于学校乌马河非遗文化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非遗双师课堂——晋作家具榫卯结构”专题活动。本次课堂深入挖掘晋作家具榫卯结构这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特邀晋作家具非遗传承人畅显明先生、学校孙琪、陈俊副教授,三位老师走进课堂,与学生共同鉴赏榫卯之美,持续打造“拾遗记”非遗传承项目这一特色品牌活动,强化非遗与学术的融合。
孙琪副教授为学生们详细介绍了晋作家具的概况。她指出,山西作为我国最早制造并使用家具的地区之一,孕育了承载着三晋文化的晋作家具。这种家具经过长期地继承、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晋作”。晋作家具在清代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流派,以其体量硕大、沉穆劲挺、框厚板实、大边坚梆等特点著称,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晋作家具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山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完美结合,还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陈俊副教授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历为引,深入讲解了“榫卯结构”的精髓。他分别从结构特点、发展历程和创新设计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语言生动,引人入胜。榫卯结构,作为古代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其原理在于利用两个木制构件之间的凸凹部位进行紧密结合。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通过榫卯的相互吻合,形成了一种既牢固又富有弹性的框架。他还强调,为使榫卯结构这一非遗技艺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必须充分了解其原理与特点,并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鼓励学生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特别是榫卯结构这一独特的技艺形式,为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应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非遗传承人畅显明先生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他事先精心准备了榫卯结构的构件,并逐一发放给同学们,让大家亲自动手进行拼接和拆分。这些看似简单的木块,实则构造精妙,暗藏玄机。在畅显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认真观察、仔细揣摩,尝试将各个构件按照榫卯结构的原理进行组合。通过实践,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榫卯结构的独特魅力和精巧之处,对这一传统技艺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地认识。
这一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和见闻,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亲手操作,他们对榫卯结构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更加浓厚。这次实践活动无疑为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非遗双师课堂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此刻的场馆,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交流平台,更是非遗文化迸发的热土。在师生互动中,赵烽霞同学称赞道:“这种传承千年的工艺,不仅是对木材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
李苗苗同学表示:“通过专业的学习后,我深感中国传统工艺之深厚与魅力。榫卯结构,无须钉铁,仅凭木材精准配合,家具便牢不可破,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此结构不仅体现匠人对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更彰显非遗文化的智慧与传承。”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闪耀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智慧之光。此次晋作家具榫卯结构的非遗双师课堂,让我们亲身感受古典家具的匠心独运与非凡魅力。”薛锦娜同学感慨道。
近年来,晋中信息学院不断创新高校非遗传承途径,通过“非遗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剪纸大赛”等特色非遗赛事来激发文化活力,同时也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非遗博物馆+创新创业学院”的一体化育人平台,更高质量地落实产教融合、育训并举。
非遗的保护、传承本质上就是“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晋中信息学院将继续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传承新路径,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