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第9—10周)因属地疫情防控管理,部分教师不能到校,故本期我校教学仍采取本地教师为“线下教学”,外地教师为“线上教学”。本期教学督导办公室的主要工作,一是组织进行“2022年秋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二是校、院两级督导员常态化听课工作;三是召开了教学督导工作例会,交流研讨了近两周教学方面的动态信息及期中教学检查情况。
一、教学运行情况
(一)督导听查课情况
本期(第9—10周)校、院两级督导员随机线上听课共110人次。其中评分结果在90分以上(优秀)者41人次,占37.3%;85—89分(良好)者68人次,占61.8%;80—84分(一般)者1人次,占0.9%;79分以下(较差)者无。全校教学情况整体优良。
本期督导听课评价优秀,且学生到课率达98%以上的教师及其课程共31人,详见表1。

(二)学生到课情况
本期全校学生平均到课率为98.5%。学生到课率100%的课程有68门次,占到听查课程(110门次)的61.8%。
各院部“学生到课率”排名前三位的是远景学院、通识教学部和艺术传媒学院。各院部学生平均到课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远景学院=通识教学部>艺术传媒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淬炼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商务英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详见附表1)。
本期学生到课率,全校整体优良,有95.3%的课程到课率达95%(含95%)以上。但仍有5门课程到课率低于95%,占全部听查课程(110门次)的4.5%。有关单位应当重视。现将到课率低于95%的课程及其班级通报如下(表2)。

二、督导工作例会纪要
第10周周五(11月11日)下午全校督导员采用“腾讯会议”召开了本学期第5次督导工作例会,主要议题一是对第10周的期中教学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交流;二是就近两周听课的信息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本期督导听课中发现教学中表现出特色亮点的优秀教师有:信息工程学院石洪波老师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不仅讲解层次清楚,重难点突出,而且讲练结合,与学生连麦互动启发回答问题,强调易错点。“学习通”平台资料每一章都有知识点小节,并包含知识图谱和核心知识点梳理和凝练,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智能工程学院崔建明老师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互动中采用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三问三答”剖析解题过程,由浅入深,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与理解,培养了学生思辨能力;课堂知识点口诀化,将一章的内容凝练为28字口诀,激发了学生兴趣,方便了学生记忆,教学效果非常好。
淬炼商学院任福老师的《消费心理学》课程,课件设计简洁明了,用关键词关键句展开讲解,图表结合,赏心悦目;广告视频案例生动具体,指向性明确,解读详细,分析到位;互动采用讨论式,学生积极参与,与知识点联系紧密,效果良好。
通识教学部张晶晶老师的《从小说到电影》课程,在作品体裁的转换中,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意蕴价值的讲授非常到位:分析人物形象时,充分挖掘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心境;阐释故事情节时,集中聚焦艺术情境;对概述作品价值意蕴时,用有限语言表达了无限意境,教学效果很好。
三、期中教学督导检查结果通报
因疫情防控“线上教学”已成为日常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加之,“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故加强线上教学平台课程资料建设、保证发挥线上教学平台作用势在必行。为此,督导办公室把本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的重点安排成“线上教学平台课程建设资料的摸底”检查。督导办于11月7日(第10周周一)发出检查《通知》,要求于第10—11周进行检查,检查方式是全校督导员分组分赴各教学单位,线上抽查、核实“学习通平台”课程资料,目的是了解线上平台课程建设的现状,发现问题,为下一步制定我校“线上教学平台课程资料规范”提供依据,以促进线上平台课程资料完善和线上教学质量提高。
《通知》发出后,各院部积极响应,截止第10周周末,仅一周时间已有9个院部已经检查完毕,剩余8个单位计划于下周进行。
(一)线上教学平台课程资料检查结果
截止第10周周末完成检查的9个单位恰好是有专业、有学生的7个专业学院,基本都属于专业类课程,因此这里先就这7个专业学院的检查情况简略地汇总通报。其余10个通识类课程院部(含数理部、思政部)下周检查完后再汇总通报。
此次检查前督导办设计了统一的《线上教学平台课程建设资料的摸底表》,共有26项,除了9项为课程归属、课程名称等基本信息外,有17项原生指标基本反映了线上课程建设情况。第10周检查,7个院部共抽查了131门课程,涉及到111位任课教师。抽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汇总、分析结果如下:
①教材:共抽查131门课。没有纸质版教材5门,约占4%。线上平台没有电子版教材22门,约占16.8%,电子版教材章节不够的12门,约占9.2%,即平台上没有电子版教材和电子版教材章节不全的课程共计34门,占全部抽查课程的26%。
②教学大纲:都有。
③教案:教案实挂章数与教学大纲章数不符或不够的10门。约占8%。
④PPT课件:平均每学时只有5张幻灯片以下的课程有13门。约占10%。
⑤教学视频:自制视频(录制+直播回放),没有的课程31门,约占24%。引进教学视频,没有的53门,合计不足1小时的16门,二者共69门,约占52%。
⑥作业资料:布置作业(含练习题和讨论题等)基本都有,但上传的多少不一,差别较大。纯粹没有作业上传的课程2门。
(二)线上平台资料检查发现的问题
据督导例会交流反馈,带有一些普遍性问题有以下几点:
①课程资料,部分课程上传不全,资料存放没有归类,不便学生们查找;有的院部资料太多,新旧都在,没有更新或精简;有的缺乏课程思政方面资料。
②教材,有一些课程没有教材;有的课程教学资料与“课程名称”有一定偏差;部分课程电子版教材缺少或不齐全。
③教学大纲,有的编制人签名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有的大纲无审核人签字等。
④PPT课件,极少数课程数量太少,不能满足教学活动需要。
⑤视频资料,好多课程没有上传到平台;有的视频是原版的“下载引进”资料,没有整理或切分。
⑥教案,有的人章节序号与授课任务书不符;有的不明确授课对象;有的早早把课后反思打印上去;有的教学目标太简单(一节课一两句话),有的则太繁琐(一节课就有八九条)。
⑦作业,有作业的不少,但上传的不多,批改后上传的较少。
总而言之,老教师团队的资料丰富,新教师的资料单薄;本学期线上教学的平台资料较多,线下教学的则线上平台资料欠缺。
(三)线上教学资料建设督导建议
1.引起重视,强化管理
线上教学既是抗击疫情的教学手段,也是新时代“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所需。因此,从院部、教研室到教师个人都要更新观念,引起足够重视,制定确实可行“线上平台教学资源”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
2.课程共建,团队共享
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要求人力、精力投入较多,故宜尽量采用团队共建共享方式,教师们分工、合作,既要共同打造课程平台,又要彰显教师个人和所代学生的使用特色。院部或教研室要有“课程负责人”、“以老带新”等具体的管理办法,促进工作落实和见效。
3.分类分批,用建结合
各单位可依据课程性质和类型进行课程分类,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同时,采用使用和建设同步进行。以期在一个学年周期内完成建设工作。
4.适时评估,以评促进
各单位应利用学校“合格评估”和“校内专家预评估”契机,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及时查找所属课程问题和不足,制定相应整改方案和措施,构建起基本科学合理的框架体系,逐步充实、完善线上平台教学资料,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