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院读大学

王广萍:阿信圆了我的电影梦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08 10:26:18 点击:

王广萍,女,2002年3月出生,山西太原人,商务英语学院英语专业2102班(无边书院)学生。曾经的她内向不自信,凭着对电影的喜爱,她闯进了“跟着老师去奥斯卡”的决赛圈,并在一次次历练中,透过电影看世界,看清了那个不断成长蜕变的自己。

“试一试”到“闯一闯”

2023年7月初,我看到学校的公众号发出来一篇“跟着老师去奥斯卡”项目报名通知——由学校资助老师带着学生前往洛杉矶参与第9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周边活动。作为电影迷的我真的狠狠心动了。但后来一打听,三校四区就选一位同学。听到这个消息,我想报名的热情立刻被浇灭了——一个名额,怎么可能轮到我呢!不自信是真的,但试一试的想法也是真的,就报了名。

初赛选拔,需要提交一份影评。当时正值暑假末,我在汾阳贾家庄的86358贾家庄电影短片周做志愿者。白天,志愿服务活动抽不开身,影评写作只能在晚上完成。从选片到截稿,1500多字的《绿皮书》影评,我用了三四个晚上。但,这种碎片化时间写出来的影评,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观点琐碎,逻辑线不清。

好在,凭着在学校写影评作业的经验和在电影协会两年的工作经验,我把对这部电影的个人理解进行了描述。许是切中了“评”的要害,初选,我顺利通过。

收到复选通知是在8月29日,复选定在一周后。准备时间很仓促,需要制作PPT、准备综合面试答辩,再加上是开学周,换届以及学期初的规划等工作都垒在一起,熬夜加班成了常态,忙到我都有点想放弃了:“就算是复选选上了,终选只有一个名额,不还是白瞎嘛!”更何况,听同学说,重庆移通校区有个很厉害的选手,我对自己就更没信心了。

“复赛场地可是我们电影协会来负责的,不蒸馒头争口气,终选不行再说,但这个复赛我一定要闯一闯。”在好友的支持鼓励下,我着重在对奥斯卡的理解上做准备。通过各种搜索软件,我大致了解了奥斯卡的背景,但如何更精准地收集奥斯卡相关内容,冲刺复赛呢?思虑再三,我决定寻求老师的帮助。电影评论中心的周老师,分享了关于奥斯卡、好莱坞产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和论文。厚厚的资料让我在欣喜之余也感到了一些负担,时间不够啊!没关系,不都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于是,课间十分钟,睡前半小时,组织活动间隙,都被我用来吸收消化相关信息。晚上,我还会把白天了解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写成文字。日复一日,我竟可以脱口而出对奥斯卡的一些认知和想法。

复选当天,我早早到了现场。场地里,抬眼望去,几乎都是我认识的同学,本来上台发言就会紧张的我,更紧张了。这是一场12进3的比赛。想着“早死早超生”的我却抽到了11号。

看着陆续上台的优秀选手尽情展示着各自的技能,我紧张到把准备的手卡都搓秃了,还一直觉得嗓子干,想喝水。现在想来,都是紧张的连锁反应。

漫长的等待过后,第10位选手退场,我迈着略显沉重的脚步走上舞台。看到台下的小伙伴们都在朝我挥手,口型说着“加油”,我定了定神,开始发言。从自我介绍到完满经历,从对电影的热爱到对奥斯卡的认知,再到如若顺利入选我的小小规划,说话间,我的整个状态,从最开始的声音飘渺、手脚发抖,逐步稳下来。那些日常的训练,几千字的稿件已经融入血液,成为了我记忆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准备用来提醒的手卡竟一下都没用上。

行云流水一顿操作,5-8分钟的限时发言我还是超时了。但是在谈到对奥斯卡的理解时,我明显感觉到评委看我的眼神满是肯定。最终我以第一名的成绩闯入决赛,赢得了终选资格。

从选一个到选五个

终选定在了一周后的泰山科技学院。这次要准备的内容更多,答辩稿、学习方案、才艺表演。

三校四区只选一人去奥斯卡的“魔咒”缠着我,“简单准备一下就得了,反正机会不大!”另一个声音却在说:“你是代表信院参赛的,瞎糊弄丢的可是信院的脸!必须好好准备!”

容不得我思索,带队的老师和朋友们已经开始为我出主意,想对策。答辩稿写什么,学习方案怎么准备,才艺表演什么更适合我,她们想的甚至比我更周到。

即便如此,一周的时间还是很匆忙。答辩稿和学习方案,是在我坐上前往泰科的高铁前一晚赶出来的。才艺表演最发愁。唱歌,五音不全;跳舞,四肢不协调。想来想去都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朋友建议,既然要跟电影搭边,又要是才艺,不如搞一个创新性演讲。于是,几经周折,我选出了《阿甘正传》作为主题电影,配以一则亲自写的电影短评,再现场复刻一些经典的电影动作作为串场,同时,再制作一个以电影主题曲为背景音乐,融合了电影手帐等内容的三分钟小视频,这样才艺表演的整体框架才成型。但是,在上高铁前,这个三分钟表演我都没有完整地过上一遍。

距离比赛还有两天。忧心忡忡坐上前往泰科的高铁,我没想到的是,这才是“高压”的开始。

五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三名选手全程抱着电脑,敲键盘。带队的周老师看了我的答辩稿,发现一堆问题:主题不够突出,内容冗长、不够精准,论据不足、无法支撑观点等等。“妈呀,这不就相当于推翻重写!!!”我一整个疯掉。虽然有老师全程指导,总体把控,但上千字的稿子还是让我压力山大。

疯是没用的,写吧!老师以《教父》《阿甘正传》《寄生虫》三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为素材,讲述好莱坞电影产业。从题材选择到拍摄手法,从看电影到看世界。老师说了很多,我听得也很起劲儿,逐字逐句地讨论之后,《透过电影看世界》的稿子伴着升起的夜幕总算完成。

更让人没料到的是,抵达泰科的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接到了去剧场走台排练的消息。我的文艺表演还是“半成品”,走台肯定出问题。果不其然,走台的第一遍,惨不忍睹。毫无舞台表演经验的我,从上台开始,走路的每一步都像初代机器人,走位也完全没有章法,自己写的台词也磕磕绊绊说不好。

余光偷偷瞄了一眼导演老师,我能隐约感到他的无助。但为了整体节目效果,老师还是不厌其烦地帮我编动作,从舞台走位到动作设计,从卡音乐节点到台风掌控,事无巨细。不知不觉,从早晨就排到了第二天凌晨。虽然从整个比赛的舞台和节目设计来说,我的表演基本达标,但这个过程中,老师越是细致地帮忙设计动作、抠细节,我越是质疑自己:“我怎么这么笨啊,记不住词,卡不住音乐节点,还忘记动作……别人都能做好,为啥我就不行呢!”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让我濒临崩溃。

最后一次彩排结束后,我跑出了剧院。凌晨的泰科很安静,我一遍一遍听着《给电影人的情书》,卡着音乐节点背词,或许是听到音乐触景生情,又或许是担忧第二天的比赛,又或许是有点想家,我的眼眶还是红了。

同行的小伙伴感受到了我的焦虑,一遍遍说着:“加油!我们能行!”老师一次次鼓励着:“加油!我相信你们一定行!”社团的小伙伴一个个发来信息说着:“加油!你肯定能行!”我会努力“行”!

正式比赛,11名选手,我在答辩环节第7个上场。这一次面对更大的舞台,我反而没有了初选时的那种焦虑。我脑海中一直想着:加油,你能行!“Good afternoon,everyone.I'm Wang guangping. I'm honor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y :Follow the teacher to Oscar……”于我而言,那一刻结果已经不重要了,能站在台上和大家分享才是最重要的。

在答辩到表演的这个时间段里,本已不报任何晋级希望的我,迎来了意外之喜:董事长的视频出现在大屏幕上,说活动的名额由一个增加到五个。这突如其来的惊喜,激起了我冲刺一把的信念。

然而,本就在表演方面比较弱势的我,即便顺利展示,综合成绩也没进前四。说实话,当时是难过的,因为这就意味着我要和剩余的六名选手,争抢一个复活名额。一分钟的自由发言,所有选手几乎都没准备的时间。对于奥斯卡的渴望,面对老师同学的期许,扪心自问一路走来爬坡过坎的不易,再次登台,没有底稿,我想说的太多太多,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则我和电影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心雕琢的语言,一切随心且真诚。

当舞台老师要带领获胜选手到台侧准备,我看着他朝我走来,四目交汇时,强烈的第六感告诉我:“应该就是你,没错的!”果真,这不是梦,我可以跟着老师去奥斯卡啦!

奥斯卡之行圆了我的电影梦

历经漫长的美签以及前期准备,今年3月5日,我们终于抵达了好莱坞电影之城——洛杉矶。梦想照进现实,我第一次觉得,电影离我这么近!

到洛杉矶的我,感觉一切都很新奇。我们去AMC Theatre看了一场杜比剧场的电影,刷新了我的观影认知!那天我们选择的是下午一点的《沙丘2》,提前一个小时到了影院,竟被告知电影没有字幕!那不就和听英语听力一样!我心里犯着嘀咕却也无可奈何。还好,后来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了翻译器,可以将声音实时转为字幕显示出来,但也只有英文!这让我有一种做英语翻译的错觉!

进了影院,又发现一件奇特的事,就是电影预告片竟长达半小时。这无疑是电影迷的福利!不愧是科幻巨作,杜比音效、3D立体环绕声、精美特效,声画效果堪称震撼!观影后,我灵感乍现,立刻写了一篇影评。虽然因为语言关,剧情没有完全理解,但是光从特效技术、人物形象也让我写出很多观点!

除观影外,在华纳兄弟工作室,我更多地了解了电影幕后那些事儿!《老友记》《生活大爆炸》《哈利波特》都出品于华纳,当影视中的场景出现在眼前,我欣喜不已:这就是最喜欢的演员拍戏的地方,布景是这样搭建的,怪不得总是看不到南面的墙!我觉得这70美元票价,太值了!

为了拍摄奥斯卡之行的vlog,我们在每一个认为有意义的景点,都要跳同一段舞蹈,以便后期剪辑。四肢僵硬的我本就不会跳,还要在街头展示,就觉得很丢脸。但是在一遍遍录制过程中,我观察到周围的人根本就不会嘲笑你,反而是笑一笑并竖起大拇指。索性后来,我也就放开了,大着胆子跳,跳得不好也跳,有一种放飞自我的感觉。这也是我活了2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改变。

杜比剧院、环球影城、奥斯卡博物馆、中国剧院、星光大道、格里菲斯天文台、华纳兄弟工作室、奥斯卡颁奖典礼……对我来说,这不是打卡式的旅行,而是切身体验电影文化,了解电影制作,感受电影魅力的宝贵经历,对于热爱电影的我,更是一次圆梦之旅。

透过电影看世界,也让我更加了解了自己。从初选、复选、终选再到奥斯卡之行,曾经那个不擅长表达的我,现在不仅能在台上侃侃而谈,就连站在异国他乡也能自信展示;曾经那个羞怯自卑的我,只会躲在影评里“指点江山”,经历了高强度的演出历练,我知道有弱项不可怕,克服恐惧就伟大。电影造梦,阿信圆梦。感谢阿信让我走出去,看世界,获成长,圆电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