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院读大学

位置: 首页 我在书院读大学 正文

王丽:从零开始的舞台剧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03 10:04:50 点击:

王丽,女,汉族,2004年1月生,山西太原人,艺术传媒学院环设2201班学生。一场公益传播官的比赛让王丽改掉了做事马虎的缺点,收获了遇事镇定、直抓重点等本领。


大一入学我就加入了艺术传媒学院的志愿服务部,那时我以为志愿就是扫扫地、捡捡垃圾,压根儿没想到会跟舞台剧“纠缠不休”。




大二上学期,学校举办了“公益传播官大赛”,志愿服务部要组队代表学院参加比赛。然而,我们却两眼一抹黑,既不知道剧本怎么写,更不知道上台怎么演。


指导老师帮着我们选定了剧目主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麦秆画,在晋艺王氏麦秆画工作室参观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麦秆画的艺术价值、辉煌历史和不容乐观的发展危机。不知怎的,“被自愿”登台表演的我,心底竟萌生出弘扬非遗文化的使命感,主动提出要将麦秆画这个非遗项目写成剧本搬上舞台。


我们构思了一个麦秆画家庭传承的小故事——剧中的我来自麦秆画世家,家里几代人都靠这项技艺谋生,可我却嫌作画太难,卖画又挣不了大钱,始终不愿意跟父亲学画。在一次志愿者下乡的过程中,我被一位做了一辈子麦秆画的老知青打动,理解了坚持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终于下定决心认真学画。


故事情节出来之后,我们又在其中加入了麦秆画的简介,并根据角色设计台词。我认为非遗文化与人物情感的结合一定能打动观众,刚写完剧本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彩排中。


演着演着问题出现了:表演根本不能打动观众,只能打扰观众!


一是角色们大段大段的独白太过冗长,尤其是女主角“我”,最长的一段内心戏需要说三分钟,比音乐剧里的独唱都要长……整个剧本演完竟然花了近十分钟。


二是台词生硬,情感升华显得莫名其妙。比如,剧中的“我”因卖画挣不了大钱而对“父亲”的坚持充满不解:“一辈子都没有红过脸的父亲因为麦秆画的传承与我起了争执。我内心深处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父亲对于麦秆画传承这么执着,为什么在这个以金钱为主的社会,我们的家庭并没有因为麦秆画变得很富裕,而我的父亲却还在坚守,我不明白是为什么,这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疑问如同一只无形的手,推着我去挖掘关于父亲、关于麦秆画传承的更多侧面。”


再加上剧本中穿插了大段从网上粘贴而来的麦秆画资料,听起来非常枯燥,台下的“观众们”看得昏昏欲睡。


最致命的还是情节中的逻辑漏洞。指导老师看完剧目问道:“主人公看她父亲和爷爷做了一辈子麦秆画都没有被触动,为什么下乡看到老知青做了一次就被打动了?”


我们哑口无言,创作时只顾着营造父女的情感冲突,根本没有深究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后期,我们干脆把家庭里的戏份精简压缩,将剧情直接推进为:同学们“三下乡”时偶遇老知青制作麦秆画,大家想要去了解这项技艺却被拒绝,在邻居的介绍下,大家了解到其中缘由和老爷子与画的故事,发自内心地爱上了“麦秆画”,这下逻辑终于能说通了。


随后,每个人大刀阔斧地删减台词,百度而来的麦秆画简介过长,于是我将它缩减并融入了老知青的台词中,一位白发苍苍的手艺人将麦秆画的来历和做法娓娓道来,这样的改动获得了一致好评。


彩排的过程中,我们边演边改,剧本的文件名也从最初的“一版、二版、三版”变成了“一(1)、一(2)、一(3)”,又成了“一(1)(1)(1)(2)、一(1)(1)(2)(2)、一(1)(1)(2)(3)……”再到“最终版再也不改……”


经过十几版的修改和打磨,我们才算写出满意的剧本,齐心协力晋级决赛。


然而,决赛前一晚,我们信心满满地彩排,评委老师指出决赛规定的演出时长最多为六分钟,我们足足超了四分钟,将会面临扣分的危险局面。


这让所有人都傻了眼,面面相觑,目光中透出绝望。


此时已经晚上十点,热闹的校园逐渐归于安静。如果我们不改回去睡觉,明天肯定无缘奖项,之前修改的十几个版本也全都白费了。可要删减谈何容易!四分钟就意味着至少要缩减一个情节,其中涉及的演员都需要调整台词,而负责灯光、音响、背景视频的同学也必须配合新剧本重新更改方案,完成剪辑。可此时距离决赛不到12小时,就算不吃饭、不睡觉也未必能在决赛前将所有改动熟记于心,更何况还要准确无误、情绪饱满地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过往一次次熬夜修改剧本和排练的场景在我脑海中回放,在两难的抉择前,我的心渐渐偏向了“拼一把”:怎么能还没有比就先认输呢!


在一片沉默中,我轻声对大家说:“改吧。”


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同学从懵了的状态中“醒”来,起身收拾道具和电脑,然后在彻夜长明的灯光下,开始讨论剧本。


“这段独白太长了,可以再缩一些。”


“这段对话作用不大,也删了吧。”


……


凌晨两点,我们终于定稿,几位主角顺了一下故事更紧凑的新剧本,发出了欢呼声!


主演们加紧把接力棒传到了做背景视频和设计灯光的同学手中,鼠标和键盘的敲击声此起彼伏。我们几个演员也没有休息,努力去记修改后的台词与情节。


凌晨四点完成全部工作后,我们走出餐厅。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回宿舍的路上我仿佛踩在云上,躺在床上一秒入睡。


短暂的休息后闹铃响了,我好像打了鸡血一样从床上弹了起来,简单收拾就冲向了乌马河剧场,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冠军!


决赛舞台上,前期彩排的辛苦、彻夜改稿的艰难都变成了我想要宣传麦秆画的动力,聚光灯下,我激昂地宣誓:“我们要努力让非遗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古色魅力铸就华夏辉煌!”我好像真的成为剧中人,所有的情绪都借着角色的动作和台词尽情释放,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宣传优秀的非遗文化正是吾辈使命。


二等奖的荣誉是对我们所有人的肯定与认可,但对我来说名次并没有那么重要,这次比赛的拼搏过程才更有意义,它让我有了底气面对任何挑战。

2024年4月初,我带着这部剧报名参加了全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与来自42所高校的对手们展开较量。


这回我们不敢再大意,一起研讨比赛规则,决心再次完善剧本。为了紧扣“非遗”这个主题,我们删减了剧本中“志愿者”的片段,保留了三下乡遇到老知青的故事,并在结尾处加入了艺术传媒学院对麦秆画的创新理念、我校非遗研究中心、非遗博物馆等的介绍,想要借由表演同时达到宣传晋中信息学院的目的。


有了之前几十版剧本的“锤炼”,这次仅耗时三天就完善了剧本。


然而,意想不到的状况还是发生了。当我们在山西大学的比赛场地彩排时,发现这里的播放器版本非常旧,带不动我们制作的高清背景视频,几乎是一秒一卡,根本无法配合表演。舞台灯也出了问题,现场只有排灯,所有变化都需要我们手动操作,这与学校里乌马河剧院的全自动灯光完全不一样!


所幸一路走来,大家已经练就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超强心态,慌乱转瞬即逝,负责制作背景视频的同学马上提出了解决办法:截取视频的核心图片、压缩像素,串成PPT来播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卡顿。负责灯光的同学也镇定地说:“这比咱们上次决赛前调灯简单多了,不能设定程序我就去手动操作,一定保证舞台效果!”

最终,我们在高手如林的省赛中斩获三等奖。捧着荣誉,我感慨良多,在各种突发状况面前,我们被逼着成长,最初遇事两眼一抹黑的小白现在学会了沉着镇定、随机应变,大家在一次次挑战中抱成一团,紧密合作、敬畏规则……关关难过关关过,作为一个集体,我们越来越有默契。一道道难关都闯过来了,今后再有任何新挑战,我都全然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