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信院的故事

位置: 首页 我与信院的故事 正文

卢松波:与阿信的共振与回响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6 09:35:14 点击:

编者按:卢松波,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艺术传媒学院第二批全生异科导师。工作以来累计指导班级29个,学生1434人。主持省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2项,发表学生工作论文8篇。荣获完满教育年度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社团优秀指导老师、志愿服务队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

晨光掠过右岸书吧的水面,在7号教学楼的玻璃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我走在七教二号门的柏油路上,望着远处橄榄球场上的“青春激荡”,嘹亮的呐喊声裹挟着春风扑面而来。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大咖书籍上细腻绵滑的封皮,这种触感一下把人拉回到十年前——那时的“方圆”之地还是一片小树林,青涩的树影下藏着无数青春的故事。十年光阴流转,三千多个日升月落浸润着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也镌刻在一届又一届年轻人的成长轨迹里。

热血铸就青春的底色

初来信院时,恰逢“完满教育”理念落地元年。作为辅导员,我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的火焰,而非机械地塑造。于是,我带着学生投身竞技体育的熔炉,从田径场到篮球馆,从拔河赛到健美操,每一场较量都成为人格成长的试金石。

春季运动会上,学生们为团体荣誉咬牙冲刺的身影令我动容;为争夺“至强杯”健美操五连冠,他们自发通宵排练,每一个动作都凝结着极致的追求;排球赛因失误失利后,队长在全队面前含泪致歉的担当,更让我看到竞技场上的精神蜕变。最难忘的是一场“赌约”——我与足球队约定,若拿下冠军,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两个月的苦训后,当奖杯高举的瞬间,我被欢呼的队员一次次抛起,那一刻的欣喜与自豪,至今仍在心头激荡。

体育之外,艺术的舞台同样孕育着热血与成长。校园舞蹈大赛中,我与学生们为创新编排,彻夜讨论如何演绎出青春该有的样子,焦虑与灵感交织。不过当我看到决赛上整齐划一的表演和高潮迭起的故事表达,我的心仿佛与舞台一起震颤。校园合唱大赛的排练,我与学生们因为如何变换声音的层次而一起忐忑,可多重的旋律与音符给我带来极大的心灵触动。我逐渐领会:最好的精神培养是体育,最好的心灵教育是艺术。

自由驱动生命的蓬勃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和喜乐。我先后担任沐风吉他社、倾心动物社、原创手绘社、汉服社、说唱社等社团活动模块的指导老师,从外延到内涵逐步向校团委“青春有片海,一起去赶潮”看齐。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在最基层最角落处轻松自由地萌发,他们带着我主动联络校内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自己的“事业”。“野蛮地放肆生长”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一一具象化。更重要的是这些“角落”给予了我们锻炼与试错的机会,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迪、创新、智慧与快乐。

再精彩的人生剧本都离不开一片滋养的土地。我曾担任健康膳食专项志愿服务队、PC“救援”专项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模块的指导老师,我见证了服务中每位同学流露的真善美,见证了服务队在联结属地不同人群时的迎难而上,也见证了学校成功承办省内外各种大型公益活动的斐然成绩。在这片土地上,志愿服务正在从校园第二课堂中脱颖而出,助力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校。学校的发展与壮大给了我更多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心怀赤诚筑师生真情

“一根针千条线”“五加二”“白加黑”这些是学生工作的职业标签,也在我身上不断演绎和回响。在最初,我的答案是: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没有爱惹事的孩子,只有渴望被关注的孩子。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甚至都不需要你去帮他做什么,只要你肯陪伴,你的工作就会减少一半的烦恼,同时增加一倍的快乐。为了增强班级凝聚力,我策划了一次活动,引领四十余名学生徒步前往马定夫烈士陵园。途中,我们不仅缅怀了先烈,还在行至半山腰时,于一户热情的农户家中享受了烧烤的乐趣。这次经历既充满趣味,又极具教育意义。或许“爱玩”的天性让我成为学生口中的“孩子王”。这样的“旅行”不仅解决了学生工作中的问题,也拉近了我与同学们之间的情感。

随着工作经验的日益积累,我意识到面对任何人,平等相待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法宝,它助我攻克了众多难关。在深入与学生的对话中,我进一步领悟到,陪伴虽为基础策略,但真正触动心灵的乃是用心以待。因此,我在工作中拿捏好分寸,尽量避免将与学生的交流形式化,成效斐然。随即,我即兴决定带领学生攀登凤凰山,途中我们共克时艰,同欢共舞,共享包饺子与用餐的时光,这些经历极大地增进了彼此间的信任,让沟通变得更为顺畅。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引导、联结与关怀主要适用于班级风气与学风建设、日常管理工作。想要做得更好,就需要做得更多。

以心度心让技能进阶

王小波说:“青年的动人之处,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作为辅导员,学生未来何去何从是贯穿始终的课题。对学生而言,从高中来到大学,对自己的兴趣点、优势和对专业的了解情况一无所知,很难独立评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深知辅导员的引导对学生来说非常宝贵。于是我站在学生们的角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逐个与学生积极交流,挖掘他们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得益于学院的大力支持,我不仅积极宣传各类就业信息与政策,还充分利用学院的优势资源,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在机电工程学院,我鼓励学生深入行业一线实习,促使六成毕业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稳定就业;在食品与环境学院,我从学生大一入学起便大力宣讲考研的优势,去年的升学率接近20%;而在信息工程学院,我激励学生勇于面对镜头、深入分析数据,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努力培养并提升他们的多元化技能。

在2025年寒假推进的“我为家乡代言”活动中,一名大一腼腆的女生试着通过直播带货助销家乡的梨子,镜头前的她自信飞扬让我欢喜。我常对学生说:“就业不是终点,而是探索人生可能性的起点。”这份坚定的信念,使我在整理并转发招聘信息、与学生共同探讨并确定职业道路的过程中,感到无比满足与愉悦。

正心坚守照亮育人路

十年间,我的工作笔记换了十几本,谈心地点从办公室延伸到深夜的对话框。那些曾令我耿耿于怀的“未尽之言”,终在岁月中沉淀为另一种完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点燃灵魂自有的光。

几年前学校开设了《我在书院读大学》的专栏,我作为编辑团队成员撰写了大量的学生成长故事。回想这些片段,我豁然开朗——这些故事的拼凑与共振其实就是我与阿信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的内心一次次受到洗礼,其中的酸涩苦辣咸都随着头顶的发丝已然“消失”,而一直都在的是我的热情与活力、责任与爱。我在沉淀中坚定了前行的信念。

迎着晨光的朝气,我缓步走近7号教学楼的一号门口。此刻灯光篮球场上,学生们的呐喊声恍惚间与十年前重叠。我仿佛看见年轻的自己正与学生们挥汗训练。若时光能对话,我想对那时的自己说:“坚定勇敢地走下去吧,那些你以为的遗憾终将化作桃李芬芳的祝福与甜蜜。”

育树十年功,铸人百年成。当一届届学子带着热忱奔赴山海,我深知:那些共同跋涉的日夜、笑泪交织的瞬间,早已成为彼此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响。

阿信,早安!

供稿: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