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何佳丽,女,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2021年4月入职晋中信息学院,现任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兼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就业创业办公室主任,智能工程学院全生异科导师。工作期间,获得完满教育年度先进个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先进工作者”、完满教育工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发表与学生工作相关论文2篇。
2021年4月8日,我拖着行李箱第一次站在信院的景观大道上。晨露沾湿的行李箱轮子在地面划出蜿蜒的轨迹,如同我此刻忐忑又雀跃的心绪。我与信院的故事由此启幕,那些不期而遇的惊喜和对完满教育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成了我对信院最初的记忆。如今,我在这条路上走了三年,回望在信院的点点滴滴,才明白每一次相逢都有它的意义。

原来被照顾的是我
回想起被分配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那一刻,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憧憬。然而,这份兴奋还未持续太久,一盆冷水便兜头泼下——我所接手的317名学生即将在6月毕业,而在这短短三个月内,我不仅要完成所有同学的毕业去向登记,更棘手的是,还有两位同学因校级处分无法拿到学位证。刹那间,我的脑海一片混乱,不知该如何下手。但多年学生工作的经验告诉我,想要帮助他们,首先要建立联系。
彼时,学生尚未返校,我只能通过线上渠道与他们进行简单的沟通与了解,在整理之前的辅导员留下的电子表格时,突然发现有个备注栏写着“爱踢足球的班长”,另一个标注着“爱旅游的文艺委员”,那些尚未谋面的名字开始在我心里生长出温度……随着返校日期临近,我的内心竟然开始有些紧张,思考着如何策划一场成功的见面会。俗话说,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于是,我联系各班班干部,收集他们大学四年间的照片和视频,精心制作了一段回顾大学时光的短片,希望借此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大屏幕上闪过他们四年的光阴:军训时晒得黝黑的笑脸、图书馆窗边的晨读剪影、参与完满活动时雀跃,自信的身影……恍惚间,似乎是我陪伴他们走过了那些光阴。


我四处搜罗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持续地投送到班级群,期望能为他们的求职之路增添一份助力。学生返校后,我正式化身“聊天员”,从班团干部到特殊学生,再到普通学生,除了认真及时地完成日常工作,便是与他们逐一交流,了解每个人的情况与需求。当得知无法拿到学位证的学生因前途未卜而忧虑时,我便耐心地为他们寻找无需学位证的企业,与他们一对一交流,给予他们信心和力量。我始终相信,感情是双向的奔赴,而这份付出也在不经意间开出了花。
如今,每当回想起21届的毕业生,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温暖与感激。他们是我来到信院的第一届学生,但他们的懂事、成长,以及给予我的信任与关爱,让我始终难以忘怀。那些收到消息总在第一时间回复的你们,那些凌晨时分,毫不犹豫陪我去医院、跑前跑后照顾生病同学的你们,那些协助我发放毕业证和学位证时,热得满头大汗却坚持到最后的你们,那些在毕业晚会上,为五音不全的我全力呐喊鼓劲的你们,那些不忍让我为难、处处体谅的你们……原以为,是我在帮助你们顺利毕业,可写到这里才恍然发现,真正被照顾的人,其实是我。谢谢你们,成为我来到信院后最温暖的遇见。


每天等候一个“可以”
2021年9月,我正式接手学院宣传工作。学生们曾提醒我:“宣传不好干。”我却满不在乎,毕竟主席是我的学生,熟悉宣传部事务,能力出众。那时的我像个茫然的“新生”,每天机械地审核官网和公众号稿件,而主席却像经验老到的引路人,游刃有余。我甚至暗自得意:宣传工作似乎也没那么难。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重击。一个周末,四位部长突然同时提出退部,我紧急赶回学校,逐一谈话,才发现自己的“放手”适得其反,团队几乎失控。幸好,在范院长的指导下,危机平稳化解。那一刻,我意识到,不能再做甩手掌柜。


从此,我沉下心,细致梳理宣传部每周、每月的任务,便利贴贴满电脑边;钻研各学院及全国获奖公众号的排版与内容,琢磨如何让学院推送焕然一新。一次次活动历练中,我与团队共同成长,不再是那个跟在后面的“新手”,而是能与学生平等对话、碰撞创意的工作伙伴。公众号转型期间,我和主席常为一个标题争论到深夜,一篇文章能起出二十多个题目,却总觉得不够眼前一亮。大型活动前,我们提前半个月筹划推文,设计Plan A和Plan B,心里默念“一定要顺利”,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瓶颈期的窒息感如潮水漫过键盘,曾经的创新热情在流量焦虑中节节败退。


但三年的并肩作战,让我们成了亦师亦友的战友,熬过那段“至暗时刻”,我们互相打气:熬夜改推文,为一个创意推敲到凌晨;在校园奔走,寻觅最佳取景点;复盘宣传数据,总结得失,优化策略。三年来,我们的公众号从“经晓绾语”蜕变为“经彩飞young”,完成了从青涩到成熟的“华丽”转身。也许我们公众号的每一次调整在他人看来没有多么惊艳,但这些细微的变化却是我们团队反复推敲的成果。从底部的菜单栏焕然一新,升级为“官方绾”“完满绾”“缤纷绾”三大板块,搭建起一个“全方位、全天候”的宣传平台。到围绕“栏目创新、创意标题、组图排版、热点追踪”四大核心策略不断打磨内容,精雕细琢,推出了“辅导员说”“朝花夕拾”“研途相伴我们终将上岸”“就业先锋行”“解忧杂货铺”“我的大学‘师’光记”等深受喜爱的栏目,还焕新打造了“班级记忆收纳机”“经年FM”“星耀经管之后浪风采”等专栏,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无数次头脑风暴的结晶。标题从最初工整的对称句式,变成了如今蕴含故事感、引人入胜的吸睛短语;排版也从简单朴素,进化得更加“精致大气”,每一张组图都是经管校媒人尽己所能的“完美”呈现。
那些深夜修改的日子,我常看着孩子们埋头调整色调、字体,屏幕光映在他们认真的脸上,心里满是感动。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淬炼,我们不仅撑起了学院宣传的一片天,更用努力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团队两次摘得“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而我们常开玩笑的那句“宣传部的凌晨比白天更火热”,其实藏着多少心酸与温暖。每天最幸福的瞬间,莫过于改完一篇推文后,我在群里发出的那简短的“可以”二字——那一刻,孩子们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我知道,那两个字对他们来说,不只是认可,更是一份信赖与成长。


我也成为了他们的“靠山”
2023年9月,我正式成为297名新生的“大家长”。他们是我来到信院后,第一批从大一开始接手的学生。与之前带过的高年级学生不同,这群孩子脸上还带着青涩的懵懂,眼神里满是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憧憬。那时的我,也早已褪去了初带学生时的紧张与无措,早早地为这场师生初见精心准备了见面会。站在讲台上,我望着一张张稚嫩而充满朝气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自信地为他们细致讲解学校的特色育人模式,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完满活动,希望在潜移默化中润泽他们的成长。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颗颗种子在阳光下破土而出的模样。
然而,新学期的忙碌很快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普本军训、竞选班干部、新生图像采集、信息登记……琐碎而繁杂的事务接踵而至,我常常忙得头脑发晕、手脚不停。那段时间,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因为新生们对学校尚不熟悉,许多事情我只能亲力亲为。好不容易选出了班干部,曾帮我分担不少压力的带班学长学姐也回归了自己的生活。于是,我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这群“小助手”身上。每次汇总表格,我都会逐一细心地指出问题,手把手教他们正确的方法。记得有一次深夜修改表格,身心疲惫,但眼前的表格却错误频出,一想到之前带高年级时,只需告知要求就会得到一份满意的表格,而如今……巨大的落差让我濒临“失控”,我给班长打去语音,刚准备大声发泄,却被怯生生的一声“姐”拉回现实,我愣住了,心头猛地一震:我不能用对待高年级的方式要求他们。我长呼一口气,放缓了语气,耐心告诉他如何调整格式。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像是一个陪伴他们跌跌撞撞成长的家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社团活动部组织的“非同一‘班’的我们”——“经”牌策划师训练营活动。为了这次比赛,我和7个班的组委、宣委们挤在小会议室里,反复讨论活动策划。桌子上堆满了揉皱的草稿纸,PPT和策划稿改了一遍又一遍,我们甚至对着空气演练了好几回。比赛那天,当孩子们站上舞台,自信大方地展示自己的创意时,我站在台下,眼睛湿润了——他们的每一次微笑、每一个眼神,都让我骄傲得无以复加。最终,比赛的前三名被我们包揽,孩子们欢呼着跑来拥抱我,而我则一遍遍地告诉他们:你们真的很棒!


学校第十五季“十佳完满团支部”比赛即将来袭。为了更好地展现班级风采,我和物流2301班的班干部们第一时间聚在一起,围坐在桌前,头脑风暴。“现场怎么布置才能出彩?”“怎样让评委眼前一亮?”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劲儿往一处使,分工协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买材料、设计图案、撰写演讲稿,三天高强度的筹备后,方案终于敲定。比赛当天,我们早早来到场地布置,彩带在手中飞舞,展板被小心翼翼地摆正。虽然抽签顺序靠后,但孩子们一直紧张地守在帐篷下,汗水顺着脸颊滑落。那天天气闷热异常,帐篷里像个蒸笼,可他们依然认真地调整着每一个细节。展示结束后,小好拉着我的手,声音里带着点颤抖:“姐,我中间忘词了,会不会拖后腿啊?”我笑着拍拍她的肩:“傻丫头,我一点也没听出来,你的声音里满满都是青春的活力,谁听了不喜欢?”话音刚落,主持人开始公布成绩,当“物流2301班”几个字响起时,帐篷里爆发出欢呼,我们紧紧抱在一起,连日来的疲惫瞬间化作了满心的甜蜜。


转眼到了2024年9月,我的孩子们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带班”。他们常常对我说:“姐,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总能让我们觉得踏实、安心。”前几天的班干部例会上,毅博突然认真地看着我:“姐,从你这儿,我们真的学到了太多太多。”那一刻,我愣住了,原来,不知不觉间,我也成了他们的“靠山”。回想这一路的陪伴,我陪着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而他们也用一次次的惊喜温暖着我。


去年暑假,我有幸随学校领导一行,前往新疆看望参与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一路上,我满心期待,却也带着几分忐忑,直到真正见到自己学生的那个瞬间,所有情绪化作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作为辅导员的幸福与骄傲。看着他们侃侃而谈工作上的收获,我竟然鼻子一酸,那个在学校还很腼腆的男孩已经成为解决邻里关系的小能手,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他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学会了几句日常新疆话。原来,在我未曾察觉的时光里,他们不仅很好地融入了社会,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默默耕耘,建功立业。
我想,相逢的意义,从来不只是遇见,更在于彼此成就。无论是并肩奋斗的同事,还是并肩前行的学生,我们在信院这个舞台上相逢、磨砺、成长,也一起见证了彼此的蜕变。每个人那微小却真挚的光芒,汇聚成河,成就了如今信院的模样。很幸运,与信院相逢,彼此照亮,平凡却深刻!
供稿: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