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信院的故事

位置: 首页 我与信院的故事 正文

连文绮:让食品分析课从沉闷变“真香”现场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31 17:00:16 点击:

编者按:连文绮,女,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4月入职晋中信息学院,现任食品与环境学院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箕城书院异科导师,书院项目导师。主要讲授《食品营养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等课程。就职以来,除担任日常教学工作外,主持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2项,参与并完成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1项,负责校级一流课程1门,申请专利1项,参编教材2部,编写著作1部,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1篇,北大核心2篇,通讯作者1篇。此外,指导学生成功申报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大荒·太姥山杯”全国森林康养大赛等学科竞赛项目。

初心如磐,教育为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初登讲台时的青涩,到如今的从容与坚定,我始终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敬畏,做那默默耕耘的园丁,用匠心与热爱浇灌每一颗成长的种子,享受静待花开的旅程。在这条路上,放飞了我和学生的梦想并在实践中历练。我经历了教学的蜕变、科研的探索、因材施教的实践,也见证了学生在学院和书院的“三全育人”理念下的个性化培养过程。这些点滴,汇聚成我与学生、与学校共同成长的故事,也让我与“阿信”——晋中信息学院,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教学蜕变,破茧成蝶

十二年教学路,是一场不断蜕变的旅程。初为人师时,我常常为如何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而苦恼,为如何有效进行课堂管理而困惑,为此,我经常去观摩优秀教师课堂,参加培训及研讨并不断实践。渐渐地,原本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甚至提出了我未曾想到的见解。那时,我意识到,教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于是,我开始尝试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OBE等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一次课堂上的思维碰撞,都让我感受到教学的魅力。

随着教育数字化的到来,我对所教授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数字化改革,实现教学情境的多模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我进一步将AI技术引入课堂,建设AI教学资源库、知识图谱,要求学生利用AI辅助完成作业,对AI生成的内容溯源,批判性地参与AI生成的内容,最终提出具有原创性的个人观点。

秉承着教育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终身学习的理念,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从“知识的传授者”成长为“学习的引导者”,完成了从“教书匠”到“教育者”的蜕变。

科研深耕,探索无界

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组建科研团队,与校内外专家合作,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学院为青年教师提供基金项目申请的指导和协助,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拓宽学术视野。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研促教,我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将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用研究成果反哺课堂。从没有课题到校级课题再到省级课题,实现突破。此外,我指导有科研兴趣的同学,进行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训练,从选题制定,资料查阅,开题撰写、实验方案完善、论文发表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让他们在实验室一次次完成自己的想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锤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正如居里夫人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每一次实验的失败与成功,都是对知识的敬畏与探索。科研不仅让我拓宽了学术视野,也让我在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为学生带来更前沿的知识与思维。

因材施教,点亮心灯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单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找到孩子的兴趣和擅长领域,点燃孩子对这个领域的求知渴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者的责任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我始终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鼓励他们挑战更高目标;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中作业的布置也是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学生的沟通中,我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丰富大学生活,在学校提供的富有内涵、情趣高雅、丰富生动、极具魅力的环境中使自己得到陶冶、受到感染、获得启迪,提升自我。正如孔子所言:“有教无类。”我坚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每一颗星星都能闪耀。十年间,我见证了无数学生在个性化教育中绽放光彩,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一理念。

个性关怀,润泽心灵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我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用爱与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于内向的学生,我通过微信交流打开他们的心扉;对于叛逆的学生,我用理解和包容化解他们的困惑。同时,对学生在考研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都积极回应,给予鼓励,温情陪伴,进行情绪疏导,并提出有效建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个性化关怀中,我看到了学生的成长与蜕变,也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与力量。在“阿信”的校园里,我用爱与耐心守护着每一颗心灵。

异科伴行,书院筑梦

“阿信”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遵从个性发展,实施“异科导师制”与“书院制”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的学习平台。在这里,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关于心灵陪伴与梦想培育的温暖旅程;在这里,教师用跨界融合的智慧和温情陪伴的关怀,为学生筑起了一座座通往梦想的桥梁。

书院为异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和活动,作为书院项目导师和异科导师,我积极参与书院活动,尝试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将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视角。在跨学科项目中,我带领学生探索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说他们对食品鉴评感兴趣,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其提供学习资料,并带着他感受食品品鉴的过程;同时,带领学生制作他们感兴趣的食物,让他们在美食中享受生活的滋味,于烟火气里感悟人生的真谛。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在书院项目导师和异科导师的双重角色中,我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让自己在跨界融合中获得了新的成长。在“阿信”的支持下,我与学生共同探索未知领域,书写了一段段跨界融合的佳话。

携手同行,共谱华章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但我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用匠心与热爱点亮学生的梦想,用责任与担当书写教育的华章。正如彭鸿斌董事长在《梦想与实践》中所言:“教育者的使命,是用梦想照亮现实,用实践成就未来。”我将继续践行这一理念,与学校、学生共同成长,共谱教育的辉煌篇章。

供稿:食品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