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规划、议教学、谋创新:晋中信息学院举行通识教育工作交流会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31 15:32:03 点击:

10月29日,晋中信息学院通识教育工作交流会在ST报告厅举行。通识教育系统各部门教师齐聚一堂,围绕通识教育各部门工作规划、通识课程建设思路、教学创新等议题进行研讨。集团领导、相关校领导及通识教育系统各部门负责人出席。

系统布局,协同推进

在工作交流环节,通识教育系统各负责人立足通识教育理念落实和特色发展要求,汇报分享了本学期工作思路与育人思考。

通识教学部张晶晶主任以“守心·观世·立己”为关键词汇报了通识部本学期的工作规划和近期思考,强调通识教育应超越知识传递,聚焦价值观塑造与思维能力培养。远景学院李军院长阐述了以“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通识基础、专业技能、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精英人才”为核心的目标。他强调远景学院将持续深化小班化教学与导师制改革,通过规范教学管理、推动自编讲义建设、完善课程实践环节等路径,夯实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础。创意写作学院董文媛老师构建以多门核心课程为支撑的教学体系,通过制度化听课教研与三大平台建设,实现“写作育人、以文化人”目标,并积极筹备创意写作峰会以提升影响力。电影评论中心张婧主任提出以课程建设与赛事品牌为核心的发展路径,致力于构建“观影会—训练营—工作坊”三级育人矩阵,系统培养学生审美判断与批判思维。太古科幻学院与云端剧本杀学院在张冉院长的统筹下,分别构建“课程—沙龙—出版”三维体系与“教学—活动—创作”实践闭环,共同拓展跨学科融合育人新场域。

质量观测引领教学改进

在专项研讨环节,赵云老师代表通识课程质量观测小组发布本学期第一期通识课程质量观测报告。报告基于1—6周共35门课程的听课数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大维度展开分析。观测组指出,当前通识课堂在学科整合、前沿内容引入、目标达成方面表现良好,但在难点突破、思政融合、视频使用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报告特别提出三大探讨议题:

1.如何平衡通识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2.如何构建通识特色教学的评价体系?

3.在AI时代,如何教出不可替代的通识课?

之后,远景学院杨晓玲老师以“教学相长:几点思考与收获”为题,分享了她在通识课堂中的实践智慧。她提出,通识课不是专业入门课,而是引导学生从“知识接受”走向“意义建构”的桥梁。她通过“低门槛参与机制”“课堂意外珍视法”等方式,构建安全、开放、好奇的学习场域,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理念碰撞,路径探索

在教师学习交流环节,两位教师代表结合外出学习的经历,分享了关于通识教育的理念思考与课堂转化。

徐佳老师以“以年会之思,照见通识教育守正创新之路”为题,从“时代之变、守正之本、创新之径”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她指出,AI时代通识教育更应坚守“默会知识”的传承,推动“技术赋能+教学融合”的课程改革,构建“思维能力+AI素养”双轨体系,实现“有温度的智能教育”。

李晶老师以电影评论中心课程为例,提出构建“审美能力、思政素养、实践转化”三维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重技能”到“重价值”的转变。她强调,要通过课堂场域、校园场域与社会场域的联动,构建“光影育人共同体”,实现学生从“审美失语”到“价值自觉”的进阶。

指引方向,凝聚力量

集团领导王征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交流会的质量与深度。她表示,在与信息学院的交流中,深刻感受到团队的进步与充实的育人维度,展现出通识教育的活力与潜力。她提出三点感受与要求:一是拓展学生认知边界,通识教育要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看见更广阔的知识图景与现实可能。二是坚持授人以渔,打造开放无标准答案的通识课堂,要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想象力与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三是调动师生感官,共同投入通识教育。她最后强调,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底色与根基,鼓励全体教师继续深耕课堂、贴近学生,在变革发展中推动通识教育走向更深、更广、更温暖的未来。

以美收束,融通育人

会议尾声,与会教师共同观看了改编自张冉老师同名小说的音乐剧《野猫山》。这场演出不仅是会议的文化收束,更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通识理念的生动表达,展现了我校通识教育在艺术融合与情感浸润方面的实践成果。

本次通识教育工作交流会,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梳理,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度谋划。从各部门的工作规划,到质量观测的精准把脉;从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到团队协作的育人合力,无不彰显着晋中信息学院通识教育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通识教育的种子能在更多学子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成长之花。

供稿:通识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