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第13—15周)我校仍实行“线上教学”。教学督导工作主要有,一是全体督导员常态化(线上)听课工作;二是安排督导员巡查各单位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三是召开教学督导工作例会,交流一线教学信息和研讨实验类课程建设工作。
一、教学运行情况
(一)督导听课情况
本期(第13—15周)校、院两级督导员随机(线上)听课共145人次。本期听课对象主要是“百万奖励”申报教师和实验实训课。听课评价结果为:评分在90分以上(优秀)者72人次,占49.7%;85—89分(良好)者73人次,占50.3%;80—84分(一般)者和79分以下(较差)者无。全校教学情况整体良好。
(二)学生到课情况
“学生到课率”是通过“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数据统计。本期全校学生平均到课率为98.9%,与上期(第11—12周)持平,其中,理论课“学生到课率”为99.2%,实验实训课“学生到课率”为98.6%,全校学生到课率整体良好。
学生到课率100%的课程有102门次,占到全部听查课程(136门次)的75%,比上期(第11—12周)提高2.3%。学生到课率达到100%的院部有食品与环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远景学院、数理教学部、太古科幻学院、体育教学部等6个单位。
理论课各院部平均“学生到课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食品与环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远景学院=数理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太古科幻学院>商务英语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淬炼商学院>电影评论中心>通识课教学部>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详见附表1)。
实验(实训)课各院部平均“学生到课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食品与环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智能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详见附表2)。
学生到课率低于95%的课程和班级有:
智能工程学院的《电气制图与电子线路差点CAD》课程,电气2103班(第15周周2第7节课)到课率90%;《机械控制技术》课程,机制1901班(第15周周3第2节课)到课率91%;
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物流管理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物流1902班(第14周周2第5节课)到课率91%;
淬炼商学院的《ERP》课程,会计2001班(第14周周6第3节)到课率92%;
信息工程学院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软件1901和1902班(第14周周1第11节课)到课率9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通信2101和2102班、智造2101班(第13周周3第9节课)到课率93%;《操作系统》课程,物联2104和2105班(第14周周2第9节课)到课率94%(详见附表1、附表2)。
(三)教师“出镜”情况
教师授课“出镜”是我校“线上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期(第13—15周)督导听课中对“线上教学”教师“出镜”情况进行了记录和统计,全校教师授课出镜率为98.6%。其中有13个单位教师出镜率达到100%,但信息工程学院仍有2位教师未出镜(详见表1)。希望该院部加强监管、尽快整改。


(四)通报表扬情况
综合以上三项,本期督导听课评价优秀、学生到课率达98%以上,并且“出镜”授课的教师及其课程共52人,给予表扬。详见表2(不含上期刚通报表扬过的7人)。



二、督导工作例会纪要
6月2日下午全校督导员采用“腾讯会议”方式召开了本学期第八次督导工作例会,会议议题一是简要传达了“第七次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精神;二是重点交流了近几周督导听课信息,以及近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督导检查情况;三是初步研讨了实验课课程建设问题。
(一)教师教学特色亮点
督导例会交流中,发现近三周授课效果优良、彰显亮点特色的教师及其课程如下。
淬炼商学院李玲(大)老师的《移动商务时代的品牌与营销管理》课程,教学设计和启发引导做的很好。课前分享“大咖阅读”对课程的代入感;课中通过播放广告音频、视频、图标等方式启发学生对品牌宣传的感悟,教学形式创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选择品牌案例紧紧围绕移动商务课程主题,促进了学生对品牌营销的思考,教学效果非常好。
淬炼商学院安小甜老师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训课程,课前安排非常详细,实训中用到的表格等随课前通知提前发放给学生;实训课全程要求学生全部打开视频,对学生管理和辅导及时到位;实训内容信息量大,实训步骤指导详细;实训报告的要求认真负责。充分体现出了实训课的教学特色。教学效果很好。
智能工程学院杨铁梅老师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实验演示和讲解清晰到位,通过点名、提问、屏幕共享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耐心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
信息工程学院王建珍老师的《数据库应用技术》实验6:MySQL数据定义与操纵。利用课前时间将本学期课件、复习题梳理归类上传共享,便于学生复习备考。使用实验教学平台,将实验分一般要求、综合要求、挑战要求三个难度阶段,既照顾学习慢的,更鼓励学习快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实验过程进行远程监控,屏幕共享全体学生实验进度和通关时间,发现实验进度停滞的同学及时询问原因、指导纠错。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智能工程学院刘攀老师在《电力系统分析》实验课程中,考虑到学生电脑系统不一样,提供了两个版本的软件操作录播视频,并配有参数截图,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观看视频后进行操作练习。教师通过共享屏幕方式检查学生操作结果。教学效果很好。
智能工程学院李红斌老师的《信号与系统》实验课程,资料准备充分,包含不能正常安装的解决办法。设置了多种实验方法,有基础内容和扩展内容,适合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教学效果很好。
(二)院部毕业答辩特色
信息工程学院今年新入职教师较多,为提升年轻新教师熟悉毕业设计答辩程序,学院为每一名新教师都安排了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环节,一部分新教师承担“答辩组秘书”参与答辩活动,另一部分则要求到各答辩组列席旁听学习。通过参与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使新入职教师不仅强化了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而且熟悉了毕业设计指导和答辩过程的操作要领。
艺术传媒学院今年毕业设计答辩有两点管理创新,一是在答辩过程中安排了志愿者服务,志愿者在答辩过程中进行组织、协调、维护秩序以及其他辅助性工作,有效提升了答辩组工作氛围和效率;二是邀请了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参与答辩过程,把以“晋祠”为题材作毕业设计的8名学生组成一个专题组进行答辩,既提高了今年毕业设计答辩质量,也为今后利用校外资源打下了基础。
(三)毕业论文答辩检查
根据各院部毕业论文(设计)线上答辩时间安排,5月28日到6月10日,全校各专业共92个毕业论文答辩组进行答辩。督导办公室于5月26日安排分工18个督导检查小组,全覆盖参与、检查毕业论文答辩情况,主要从答辩组评委组成人数、学生答辩人数、生均答辩时长、学生PPT质量及其报告情况、提问答辩氛围,以及未通过答辩人数等方面进行宏观上的监督检查,截止上周末(6月4日)全校已完成56个答辩组的监督检查,从检查结果看,整体答辩情况良好,有的学院对毕业论文非常重视、对论文答辩严格把关,对论文不合格者要求进行第二次答辩,首次答辩未通过比例达到10%左右。
三、关于实验类课程建设问题的研讨
5月25日(第14周周三),我校召开了“课程评估工作部署会暨课程建设思想大讨论交流会”。为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本期督导例会在学习讨论此次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大家结合近几周督导集中听实验课的情况,对我校“实验课程建设”进行了专门讨论。大家在交流中认为,目前我校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因学科专业、实验设施和任课教师的不同而参差不齐,甚至差异较大;还有不少“实验课课程建设”离合格评估达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尚有很多工作需要补足和完善。大家依据校情、学情以及实验课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初步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一)实验类课程建设需要专题讨论和研究
无论是从国家对我们这类学校的定性——应用型科技教育,还是本科合格评估的要求,实验类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
依据不同学科和专业属性要求,梳理其实验课的类型和性质(示范验证性实验、实操习作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等),进行对应的规范性建设刻不容缓,特别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必需的基础实验项目的论证和取舍是首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尤其应发挥好各学科专家教授的作用。进行实验类课程建设的专题讨论和研究,不仅可查漏补缺完善课程体系,而且可强化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认识。
(二)实验课教学文件需要修订与落实
目前我校不少实验课程的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案或讲义、教学任务书、教学记分册等)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远不及理论课的,有的文件不全,有的有文件但与实际不相符。因此,建议各专业把所有实验课的教学资料进行认真修订、补充和完善,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落实。这项工作,既是迎接合格评估的需要,也是提升实验课教学质量的保证。
(三)实验指导书(操作手册)亟需建设和完善
目前我校不少实验课程缺少系统的“实验指导书(操作手册)”。有的课程教材只重视了理论课部分,忽视了实验课内容;有的课程教材在后面附有实验项目的内容,但实践操作步骤和说明等缺少,难以满足实验教学需求。因此,建议检查核实所有实验课,建设和完善“实验指导书(操作手册)”,首选正规出版的教材,且要适合我校实验教学实际需要,也可发动有编写能力的教师自行编写补充教材(实验指导书),真正做到每个实验项目(操作方法)应有尽有,以满足学习实际操作和自主实习的需要。
(四)实验课管理体系需要配套和完善
实验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欲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学生分小组或小班(20人左右)上课,方可保证每个学生受到教师的操作指导或纠错;二是需要教师课前准备(器材)、课中辅导、课后批改实验报告等。可以说,一堂实验课的教师工作量和责任性远远超过一堂理论课,因此,建议学校管理部门对实验课学时计算(或计酬津贴)等予以科学合理地评估测算,进行必要的政策配套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