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院读大学

位置: 首页 我在书院读大学 正文

郭霖:“压”出来的领导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6 15:15:53 点击:

郭霖,男,2002年出生,山西大同人,智能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101班(箕城书院)学生。组织了一次运动会方阵表演,郭霖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也正是这种压力,给了他迅速提升的机会。

2023年9月,老师安排我去组织我们智能工程学院的运动会方阵排演。在运动会上,我们将与远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大健康学院共同完成一场名为“仗剑走天涯,偏向虎山行”的大型开场汇演。任务很明确:我们学院压轴出场,人数接近300人,需要设计一个符合主题、气势磅礴的表演方案。

三审三否的方案

刚接到任务,有过几次组织大型活动经验的我并没有太拿它当回事儿——不就是带着大家走走队形,摆几个造型吗?于是,轻松地对负责协调的老师说:“放心,包在我身上,方案肯定又快又好。”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我当头一棒。

最初,我们几个骨干想,300人的庞大规模,不正适合展现“虎山行”的磅礴气势吗?舞龙舞狮够传统,够热闹,也够有视觉冲击力。按这个想法设计了方案,信心满满地报上去,不料反馈却像一盆冷水:“形式较俗,缺乏新意。”

我们迅速调整方向。既然主题是“仗剑走天涯”,那武术不正契合“剑”的意象?再精巧设计一些动作组合和队形变换,在整齐划一中体现力量与美感,再结合学校正在推广的非遗项目,比如形意拳、八段锦,既有文化底蕴,又能展现力量感。

5AC6A

然而,反馈依旧:“内容单一,舞台效果单薄。‘仗剑’的豪迈感有了,但‘走天涯’的层次感和丰富性不足,整体显得枯燥。”

连“及格线”都没摸到?到底要改成啥样才算合格啊?

办公室里,我们眉头紧锁,面面相觑。一种先前熟悉的工作节奏被打乱的不适感,悄然滋生,让我焦虑难安。

如何在创新的基础上,丰富方阵形式?“跳舞会不会好一点啊?”一名干事的话,让无所适从的我,抓到了救命稻草。

我们参考了大量舞台表演视频,构思了充满动感、队形变化丰富的现代舞,试图用视觉冲击拿下领导的肯定。

提交后,结果却更令人沮丧:“舞蹈形式与‘仗剑’主题关联度太弱,无法突出‘偏向虎山行’所需的刚毅、果敢气质,方向偏了!”

连续三次被否,像重锤一次次砸下来,那份曾经支撑着我横扫赛场“无所不能”的信念,此刻被砸得粉碎。

我们几乎住在了办公室,无数次头脑风暴。在无数次的争论、推翻、再建中,我们灵光一现:为什么一定要非此即彼?为什么不能把武术和舞蹈进行融合呢?

24507

我们反复论证可行性:用武术操,特别是形意拳、八段锦等刚柔并济的招式作为力量内核和“剑”的象征,展现“虎山行”的勇毅;同时,在队形转换的关键节点、在武术动作的衔接处,嵌入精心编排的、充满流动感和空间感的集体舞蹈段落,模拟“走天涯”的跋涉、探索与壮阔。武术的“刚”与舞蹈的“柔”相互映衬,刚柔相济,既有视觉冲击力,又能层层递进地诠释主题内涵。

提交方案时,我的手心都是汗,心中那点残存的“无所不能”早已被忐忑取代,只剩下“别再被否”的卑微祈求。

“方案基本可行,可按此推进”,回复传来,我激动地差点掉下泪来。

“单核”变“多核”

短暂的喘息之后,我们就开始筹备方案的落地。

每天傍晚,近三百号人如潮水般涌进操场。空气里混杂着汗味、塑胶被晒热的味道,还有此起彼伏、如同夏日蚊群般嗡嗡作响的抱怨声:

“主席,又练啊?晚自习我都请了好几次假了!”

“这动作练得我脚底板都木了!”

“周末又泡汤了,朋友都放我鸽子了……”

“这动作也太难了吧?这么多人,怎么可能整齐?”

面对大家的牢骚,我只能拿起大喇叭,扯着嗓子给大家打气:“再坚持坚持!想想咱们智能的气势!我们加把劲儿,站上主席台的就是我们!”

3E663

看着一张张或麻木、或烦躁、或写满“又来了”的脸,一股强烈的无力感瞬间扼住了我。过去当干事和部长时,我习惯亲力亲为,遇到问题就一对一地找人谈,用真诚和耐心去化解。可面对这黑压压一片、情绪各异的三百人?我那套引以为傲的“老办法”,彻底失灵了。这边刚安抚好一个因为动作太难想退出的,那边又有人因为请假问题闹情绪,再一转身,两个小组因为站位冲突差点吵起来……分身乏术,焦头烂额。

雪上加霜的是,学院“五四红旗团总支”的申报材料也到了最后冲刺阶段。白天,我得在办公室和老师一起核对数据、打磨讲稿、准备支撑材料,大脑被各种表格和PPT塞满。傍晚又一头扎进操场,立刻被声浪和混乱包围。连续几天下来,我感觉自己像个连轴转的陀螺,一项项工作压得我喘不过气。

就在我像个没头苍蝇一样,试图抓住一个抱怨训练时间冲突的学弟,准备开始第N次“一对一谈心”时,手臂突然被人轻轻拉了一下——是社团管理部的部长党学奇,她额头上也全是汗,指了指那个正皱着眉头的学弟,低声快速地说:“哥,这人我认识,跟我一个社团的,你事情太多了,五四答辩那边还等着你呢,这个交给我吧,我去跟他聊聊,保证搞定!”

我愣了一下,看着她笃定的眼神,又扫了一眼不远处正眼巴巴等着我的另外两拨人,感觉着口袋里正在震动的手机——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智能工程的核心是什么?是系统!是架构!是分布式协作!面对三百个“节点”组成的庞大“系统”,我居然妄想靠自己这个单一“处理器”去处理所有“请求”?这怎么可能?

第二天训练开始前,我果断召集了所有的骨干成员,宣布了新的“作战计划”:

两百多号人,按班级拆分成十几个小组,每组15至20人。每个小组,指定一位骨干负责,其他人有的盯武术动作,有的管队形,有的管后勤。谁闹情绪了?谁想偷懒了?谁有特殊困难了?先由小组长去沟通解决!实在遇到油盐不进的“硬茬子”或者“小头头”搞不定的难题,再上报到我这里,或者请辅导员老师出面协调。

26340

之后每晚训练结束,无论多晚,我们骨干都雷打不动地开个短会,就讨论三件事:今天各组训练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原因在哪里?明天我们打算怎么解决?大家七嘴八舌,快速碰撞,形成第二天的改进方案。

这种工作方式效果立竿见影!

训练场上,不再是乱哄哄的一锅粥。抱怨声虽然还有,但明显少了,很多小情绪在小组内部就被及时化解。方阵总算正常运转起来。

两天挑战“不可能”

眼瞅着,一切都正常起来,没想到,离运动会开幕只剩两天时,又有突发任务下来:“最新要求,为了突出学校特色,开场汇演最后,我们要组合拼出‘完满教育’的logo!”

我只觉脑子“嗡”地一声——这根本不是简单的队形调整,而是意味着之前练得滚瓜烂熟、几乎刻进肌肉记忆的队形、站位、节奏全部作废!

两天!只有两天时间,要把这两百多人重新“编程”,塞进一个完全陌生的、庞大而精密的“字形”里!

消息一传开,队伍直接炸锅了:

“开什么国际玩笑?!早干嘛去了?现在才说!”

“两天?神仙也排不出来啊!”

“不练了!谁爱练谁练!”

……

抱怨声快把天掀了,一种“彻底崩盘”的气息弥漫开来。

骨干们焦急地看着我,眼神里也充满了茫然和沮丧。

226C6

我知道,这时候讲什么“顾全大局”、“克服困难”的大道理没什么用,必须得鼓劲儿。于是,想了想,我深吸一口气,站到队伍最前面,没提领导要求多急,也没说任务多难,而是指着新方案图纸上最中心、最显眼的位置,大声说:

“兄弟们!姐妹们!都给我看清楚了!”我的声音在空旷的操场上回荡,“这个位置!这个最中心、最亮眼、所有摄像机镜头第一个会对准、所有观众第一眼会看到的地方——是咱们智能学院的!”我顿了一秒,目光扫过一张张惊愕的脸,“这不是任务,这是咱们学院的脸,更是咱们自己的脸!咱们得拿出最好的状态,让所有人瞧瞧,站在C位的队伍,到底有多牛!”

人群的骚动奇迹般地小了点。几个小组长配合地喊起来:“练起来!智能工程!无所不能!”虽然声音有点拉稀,但火苗没灭。

我抓住这股士气:“各小组长,立刻集合,拿图纸!所有人,原地待命!”

接下来的场面,如同打仗。我带着骨干们盘腿坐在操场中央的塑胶跑道上,摊开图纸,打开手机电筒,几颗脑袋凑在一起。我用最快的语速分配任务:“你负责把‘完满logo’拆解成区块,标记好坐标点!你对照旧队形名单,最快速度把人员重新匹配到新坐标!你去仓库把所有能用的标记物、荧光棒都找来!你负责拍照记录新站位,防止混乱……”

在混乱中初步草图艰难诞生。我立刻跳起来,冲到场地中央,拿着喇叭:“第一区块!坐标(1,1)到(1,10)的同学!看我的手势!快!跑起来!第二区块……”

两百多人在巨大的操场上,像被重新打散的棋子,在昏暗的光线下,凭着模糊的指令和图纸,拼命奔跑、寻找、确认自己的新“坐标”。

36D10

小组长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拿着我手绘的简易分区图,在自己负责的小组里声嘶力竭地指挥、确认、安抚。

接下来的两天,二操的灯亮到深夜。大家在初夏的夜晚里拼命跑位、调整,汗流浃背,嗓子喊哑,腿像灌了铅。我协调着各个小组,来回确认,不断喊:“好样的!稳住!位置对了!”

表演当天,我站在场边计分区,心悬在半空。远远望去,方阵气势十足,武术动作整齐有力,绿茵场上,“完满”四个大字清清楚楚!看台上,学院的老师激动地给我发消息:“郭霖!效果太棒了!”旁边其他学院的主席也忍不住说:“又是你们智能,真行啊……”

第一次组织这么多人的活动,第一次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我觉得,这次活动对我的意义重大。它利用极大的压力,逼着我把以前的所有能力综合起来,揉在一起。我也深深理解了一个道理,只有在压力下,才能锻炼提升能力,压力越大,提升也越大。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