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展鹏,2003年生,河南开封人,晋中信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机器人专业2021级学生。大学里,足球教练张敏老师成了焦展鹏的人生导师,她告诉焦展鹏,要学会复盘,学会总结分析。这不仅对踢好足球有用,对学习,对人生,都有用。
我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复盘。你可能想不到,我是通过踢足球学会这个方法的,更没想到,教会这个方法的,是我的足球教练张敏老师。
我喜欢踢足球,但技术水平却一般般。
2022年校际友谊赛,作为校队的一名替补队员,我的位置是边锋,负责组织边路进攻。张教练要求我每次边路突破后,必须精准传中。可连续五场比赛,我总在关键传球时失误——不是传高了被解围,就是传偏了出底线。
等到第五场最后十分钟,比分0:0,我拿球冲向边路,心里只想着“这次必须传进”。脚一触球,球就滚向边线,队友忙对我喊:“展鹏!别慌!”可我却控制不住自己,更不要说控制球了。
终场哨响,我们输了。坐在替补席上,我盯着鞋尖,脑子里全是“我真没用”。队友们没说什么,但那种沉默比责骂更重——我知道,他们失望了,而我连解释都找不到理由。
赛后复盘,教练没提输球,只问:“为什么总传不好?”我低着头,声音发虚:“我……没练好。”张教练摇头:“不是练没练好,是没想清楚。”她拉过一张草图,指着我的传球路线,“你总想直接找前锋,但对方盯得紧,你得先观察队友位置。传球不是硬塞,是‘看’出来的。”她顿了顿,“做事要有耐心,遇到苦恼要想办法,不是光踢。”

我愣住了。原本我一直以为是技术问题,却忘了先问“为什么”。张教练又说:“你踢球像在赶路,球还没到,你就急着要结果。”我回想起刚进校队第一次传球失误,教练也这么说:“别急,球会自己找路。”可我当时没听懂。
那天晚上,我拉上两个队友,坐在操场边看复盘录像,我们一起把五场比赛的失误点一一列出来:每次拿球后,我的眼睛只盯着前方,没看队友跑位。
找到问题的我,不断地直跺脚反问自己:为什么总盯着前锋?为什么不敢先看中路?为什么一紧张就忘了教练的话?
第二天训练,我开始刻意改变。每次拿球,先停半秒,看中路有无空位,再决定传哪里。第一次,传偏了;第二次,还是偏了;第三次,球飞向了空位,队友接住射门得分。我愣住了——不是技术突飞猛进,而是眼睛先看到了路。
在教练的指导下,我开始把随时复盘养成了习惯。每次比赛或训练,我都会有意识地记录数据,比如,连续十次练习,有七次偏了,每次都偏向哪里?然后再问队友:“你当时在哪个位置?”“如果我传中路,你会怎么跑?”通过反复分析与验证,我找到规律:当对方中路有空档时,传中路成功率比找前锋高30%。于是,我调整了训练计划,每天加练15分钟“观察跑位”,记录每次传球的决策依据。

我每天记录数据,每天复盘。到2022年秋季联赛,我传球成功率从40%提升到65%,失误率下降了一半。从那以后,我踢球时总提醒自己:慢一点,看清楚。比赛再紧张,我也会在触球前停半秒。这种耐心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思考。后来,我带球时不再只想着“传进”,而是想着“怎么传得更稳”。
我非常感激我的教练,不仅是因为她教会了我如何用脑子去踢足球,更是明白了如何把这个习惯转移到学习中来。
大四那年,我参加了考研,可是却在复试被刷下来了。
得到消息,我很难过,浑身像被抽干了力气,几乎一天都没怎么吃饭。第二天,我直接去了足球场,一直踢到天黑,想用身体的累来转移心里的情绪。
张教练在操场偶遇了我,她没说话,只是坐在我旁边,递来一瓶水。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开口:“展鹏,考研考上了吗?”
我没抬头,声音干涩:“没。”
看出我的低落,教练继续说:“展鹏,你踢球的时候怕过吗?”

我点点头:“怕,刚开始每次都怕丢球。”
“那后来呢?怎么不那么怕了?”
我想了想:“因为学长说‘大胆踢’,教练你说‘敢传了,球才可能飞出去’。”
“对。你现在考研失败,也是怕‘丢球’——怕结果不好,怕白费力气。可你忘了,当初是怎么一步步把球传出去的?”
我没吭声。
“你还记得你传球老失误那会儿,是怎么改过来的吗?”
“……复盘,看录像,找问题。”
“是啊。光有勇气不行,光着急也不行。你得停下来,看清楚,再动。”她指着球场,“就像你带球,不能闭着眼往前冲。你现在心里乱,是因为你一直往前冲,没停下来想想:你到底为啥要考?你到底哪里没做好?”
我抬起头:“我想考好学校,想以后有出路。”
“这没错。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喜欢什么?你愿意为什么事一直坚持,哪怕失败?”

我愣住了。想了很久,我说:“我喜欢机器人,喜欢动手做东西。高中时就爱拆收音机、装小电机。大学选专业也是因为这个。”
“那你复习的时候,是冲着‘喜欢’去的,还是冲着‘必须考上’去的?”
我沉默了。我想起每天背书像完成任务,做题只为对答案,学电气知识像在应付考试。我没有像研究一个机器人电路那样,带着好奇去拆解每一个知识点。
教练看出了我的想法:“你踢球,一开始只想着‘别犯错’,结果越怕越错。后来你学会先观察,再出脚,哪怕慢半拍,也稳了。你现在学,是不是也该这样?”
我点点头。
“那就从头来。”她说,“别急着报学校,先复盘。”
那天之后,我真停了下来。我翻出考研复习的笔记,像看比赛录像一样一页页过。我发现,我专业课背了很多遍,但从没真正理解公式怎么来的;英语每天背单词,但从没完整读过一篇外文文献;政治刷题无数,但大题永远答不到点上。我不是不努力,我是太急着“传中”——以为只要把球踢出去就行,却没看清楚队友在哪。
我开始改进。每天只学六小时,但每小时都专注。专业课,我从最基础的电路原理重学,像搭积木一样一节节往上垒。不懂的,就去图书馆找资料,或者录视频问学长。英语,我不再背单词表,而是每天精读一篇论文,查每一个不认识的词,分析句子结构。政治大题,我学着像写战术报告一样,先列框架,再填内容。

这次,我没选最初的梦想院校,而是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实力和兴趣,选了河南理工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
这个过程也让我明白,主动思考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具体行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设计验证、调整策略。
备考期间,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学习前,问一句“我今天想明白什么”;学完后,写三行复盘——今天哪里做得好,哪里错了,明天怎么改。这像极了球队的赛后总结。
近期,我做了一套去年河南理工大学的考研试卷,没想到打了345分,过了去年的复试分数线。我对自己这次考研充满了信心。
我还重新捡起了足球。每周训练两次。在场上,我提醒自己:慢半秒,看清楚再传。生活中,我也学会了“慢半秒”——遇到难题不慌,先想“问题在哪”,再找“怎么解决”。这让我对于未来的考研路乃至于人生路,都有了极大的信心——我不再怕摔跤,因为我学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