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院读大学

位置: 首页 我在书院读大学 正文

罗佳:跨专业就业的密码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6 15:51:29 点击:

罗佳,女,2003年1月出生,山西大同人,艺术传媒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101班(箕城书院)学生。毕业后来到新疆哈密,罗佳从事的工作是与专业无关的人力资源工作。罗佳很快适应了这份新的工作,总结原因,她觉得,在大学期间锻炼的组织能力非常重要。

混乱的第一次

2022年10月,一个周三下午,当我把展厅钥匙交还给楼管阿姨的瞬间,感觉整个人都被彻底“抽空”了。虽然展厅终于安静了,可刚才那乱哄哄的人声、杂沓的脚步声,还有我自己那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的开场白,依然还在耳朵里嗡嗡作响。

这次活动,是我到学习部后组织的第一个活动——成长讲堂系列的首场活动,邀请专业老师或是学长学姐为大一新生答疑解惑,提升他们对专业的认知和兴趣。本想着借此活动大展拳脚,没想到,活动却硬生生被我变成了手忙脚乱、身心俱疲的“灾难”现场。

90630

记得活动前三天,我就开始申请场地、借展厅、细化策划案、搞悠学派活动页面……我这个毫无经验的“新手指挥官”,带着一群同样懵懂的新干事,在展厅里像无头苍蝇般乱转。负责布置的同学茫然四顾,不知从何下手;安排整理展品的同学手足无措地杵在角落;我更是狼狈不堪,一边开着视频通话,让老部长远程“手把手”教我用悠学派后台,一边还得扯着嗓子追问活动封面图的进度。整个筹备过程,彻底乱成了一锅粥,我疯狂旋转,却处处顾此失彼。

活动当天更是混乱不堪。稀稀拉拉的几个观众,聚在展厅门口,也没有人引导。闫晓英老师疑惑地看向我:“罗佳,这活动……就这么多人吗?”“是……是的老师……”眼前的情形让我大脑一片空白,只能机械地、紧张地回应。老师又问活动时长,我更是慌了神:“差…差不多40分钟?老师,您…您看您的时间……”

听到老师说“那咱们开始吧”,大家竟然面面相觑,我只能慌乱催促:“快!跟着老师走!老师去哪你们就去哪!”

3A05B

望着眼前的混乱,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连个活动开场介绍词都没准备!仓促之间,我一番手忙脚乱,掏出手机,颤抖着在百度疯狂搜索“活动主持词”、“开场白”。

一番拼凑之下,我强压下快要蹦出胸腔的心跳,竭力让声音听起来镇定:“同学们好!本次‘成长讲堂’,我们荣幸邀请到艺术传媒学院的闫晓英老师……”

磕磕巴巴地把自己想到的意思说出来后,我依然僵在原地动弹不得,脑中只余一个念头疯狂盘旋:名字说对了吗?活动名称、时间、地点……都没错吧?

学会统筹与拆分

活动结束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宿舍床上,盯着天花板,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不受控制地回放着活动的一幕幕混乱,内心不由自主地涌出一股挫败感,一个声音在心底反复质问:“罗佳,你真的能行吗?老师是不是选错了人?”

我找到已经卸任的老部长,跟他诉说了我的苦恼。他耐心找出电脑里存档的旧活动文件夹,一份份策划案、时间表、分工明细、应急预案……像一本教科书一样在我面前展开:“组织活动,核心就是‘拆’和‘分'。先把一个大目标,比如‘办好这场讲座’拆解成具体的、可执行的小任务——定嘉宾、批场地、宣传报名、现场布置、物料准备、主持引导、应急预案、新闻稿……,再把这些小任务明确分配给具体的人,设定好清晰的完成时间和标准。沟通更要主动出击,让大家都明确活动目的。提前想好对方——也就是嘉宾、干事、活动参与者需要知道什么,可能担心什么,主动提供信息。”

22D81

为了鼓励我,他还笑着分享了自己第一次办活动时同样手忙脚乱的糗事,告诉我:“关键不是不出错,是错了知道怎么改,下次怎么避免,把经验变成流程。”

我混沌的脑子渐渐清晰起来。原来,自己失败的原因一是没有一个整体规划,想到什么做什么,毫无章法;二是所有任务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没有把任务拆解、明确分配给具体的人!

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把这些道理运用到活动的组织中。哪怕是一次小型部门内部经验交流会,我也提前一周启动——首先拆解目标,把“开好交流会”分解成确定主题、邀请分享者,也就是学生会骨干、准备简短议程、布置小会议室、准备茶水等具体任务。然后明确分工,谁负责联系分享者并收集提纲,谁负责借会议室和布置,谁负责准备茶水和签到……

5CDFD

因为任务拆解得细、分工明确,大家各司其职,整个流程异常顺畅。活动结束时,看着干事们有条不紊地收拾场地,那份“有序”带来的掌控感,让我第一次尝到了“拆”“分”的甜头,也为接下来的挑战积攒了宝贵的信心。

这种训练对我的提升很大。仅仅半年后,到学年末组织骨干班培训活动时,我已经能够驾轻就熟,整个活动组织得井然有序。

职场第一次活动

大学锻炼出的组织活动的能力,给我的职场发展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2025年,我怀揣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了新疆哈密,在国资委下属国企的人力资源部进行志愿服务。尽管我学的专业与人力资源无关,我也没从事过相关的工作,但在大学锻炼出来的组织能力还是让我很快上手了。

2C693

我参与的第一场活动,也算是我的能力“大考”,就是公司的招聘考试。我的任务是协助部门负责人筛选简历、电话通知笔试。

以前的经历告诉我,哪怕是再简单的事儿,也不能轻视。

我先是根据自己的组织经验,拆解电话通知的全过程——从接通问候、核心信息传递,到应对常见问题清单、确认信息清晰度、确认是否参加,再到联系不上的备用方案,我分步在纸上列出要点,形成清晰的沟通脚本。

然后我又去请教同事:“应聘者会问什么?”为了验证自己的方案,我还尝试着打了几个电话去通知。

这样,我很快收集到了诸多的问题,比如着装要求、携带证件、公交路线、笔试规则、面试比例、成绩公布……

等我再次拿起电话时,一切似乎都在预料之中了。

42B3D

随后的面试组织也更加得心应手。我一步步地拆解问题,从分组方案、评委邀请与协调、会议室预定与冲突解决、物料准备、现场引导与流程管理、计分核分,到与部门同事紧密配合——有人负责紧急协调因时间冲突更换评委,有人跟进会议室使用情况,有人准备物料,有人现场引导考生……

活动后,看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认可,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在之后的其他工作中,面对与学校不同的职场环境,虽然时时仍有“手生”的感觉,但我清晰地感受到,在信院“周周有活动”的高强度实战中淬炼出的规划力、沟通力、执行力与组织协调力,已经成为我扎根职场的坚实基石。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