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院读大学

位置: 首页 我在书院读大学 正文

成家昕:半路出家的5段棋手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6 17:31:47 点击:

成家昕,男,19968月出生,山西大同人,晋中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产品设计专业1601班(箕城书院)学生。刚来信院,成绩差、偏科严重的成家昕一直有退学的念头。一次偶然下棋经历,让他爱上了围地吃子的益智类游戏围棋。2020年毕业后,他凭借在校期间多次参赛和校外代课积累的经验,创办了“蓓蕾围棋学校”,将“棋盘”变为了人生事业。

2025年,我在“全民棋牌全国网络大赛”围棋比赛中,拿下全国第八的名次,成为太谷区为数不多的围棋业余5段棋手。要知道,我可不是练过童子功的围棋老手,而是21岁才半路出家的新手学员。

392B5

首赛惨败

我与围棋的缘分,还要从大一时的一场以五子棋规则进行的围棋棋盘对弈说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同学在围棋APP上下“五子棋”,结果发现,这下围棋的逻辑跟数学特别像,都要数子、判断形势、推演变化。我虽然文化课不怎么样,但从小就对数学推理有莫名的好感。下围棋的过程感觉就像解一道数学题,一旦算对了、围住了,那种“爽感”异常强烈。这让本就喜欢挑战各种益智类游戏的我,瞬间对围棋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当我在众多社团中发现了“艺雅棋社”时,果断选择加入。

1BFA9

棋社虽小,氛围却好。围棋这块儿,核心就三位:社长、副社长和一位万事随缘的大四学长。从他们身上,我真正了解了围棋的基本门道:怎么“吃子”,什么是“围地”。日常在APP上的勤加苦练,似乎卓有成效,在社团里跟大家打擂台,除了两位社长,我几乎战无不胜。

后来,学校有一个参加山西省大学生围棋锦标赛的名额,也许是为了推新人,又或许是看中了我有些慧根,社长直接推举我去参加。刚摸清规则没多久,这就去省赛?我心里没底,但机会摆在眼前,不去又觉得可惜,半推半就间,我接下了任务。

第一次踏入省级赛事现场,那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就瞬间将我包裹。赛场之大,远超想象——大学组几十张棋桌整齐排开,黑压压坐满了选手,空气里只有棋子落盘的清脆声响、计时器规律的滴答声,以及偶尔传来的读秒声。

196CA

更让我受打击的,是与一位业余4段女棋手的对弈。她棋风犀利,计算精准。开局不久,她就在一个我以为安全的角落发动了“突袭”。几手交换后,我的一块棋就陷入了被全盘提子的险境!我绞尽脑汁试图做活,她却步步紧逼,招招指向要害。等到中盘激战,盘面形势已经混沌不明。一遍遍地算,一次次地数,越算越乱,越数心里越慌,不觉间,冷汗顺着鬓角直流,大脑也像塞满了浆糊。在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混乱的计算下,后续的招法也失了方寸,最终,我稀里糊涂就败下阵来。

“三板斧”战法

后来比赛完一打听才知道,这次比赛卧虎藏龙,虽然年龄相当,但不少人是“童子功”,正经棋院出身,甚至有几位是揣着职业段位证书的“大神”,和他们一比我就像是小学生,实力能力都远不能及。

这次惨败,让我清醒地意识到,光靠自己在APP上刷题还远远不够。

3449B

一筹莫展之际。学长介绍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围棋老师,给我下了三盘指导棋。他精准地指出了我的问题:“你太‘贪吃’了,只顾眼前吃子,却不会放眼整个棋盘。围棋要的是大势,不是小利。”

老师传授我“三板斧”:一是布局,如何占角、展开、构建大模样;二是心理博弈,如何在关键时刻给对手施加压力、打乱其节奏;三是应对不同风格的对手——上手要讲究局部解决战斗,下手要越稳越好。

他说:“不能盲目地刷,要带着‘棋理’去刷。每做一题,不仅要算出最佳应对方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下’。”他推荐我继续坚持每日做题,但要结合复盘和专业书籍,系统学习定式、官子和中盘战术。

从那以后,我练得更狠了。每天雷打不动刷题100道,不光做题,还记笔记、总结规律。我把老师讲的“三板斧”融入每一次对弈和练习中,慢慢尝试摆脱过去那种“小家子气”的下法。

22DB8

苦练大半年后,我不再是那个只会蛮力吃子的莽撞棋手。2018年,我顺利升上业余4段。

对百人讲“金角银边”

业余4段,在山西省的业余围棋圈里,就算是拿到了一张像样的“入场券”。比赛机会多了,结识的人也广了,棋社社长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大二快结束,社长推荐我做下一任棋社社长:“家昕,我看你行!棋力上来了,人也靠谱,关键有股子想把围棋搞热闹的劲儿!”

我心里“咯噔”一下,要带着几十号人搞活动,我心里没谱。从小到大,站人前说话我都容易舌头打结,高中当广播员那是躲在喇叭后面念稿子。

但社长那句“想把围棋搞热闹”,说到我心坎儿里了。棋社招新、棋牌比赛时稀稀拉拉几个人,我太想改变这局面了。

1DBF0

反复犹豫了半天,我才表态:“我试试!”

于是,每月固定的社团活动时间,我硬着头皮站到了前面。活动室不大,挤着二三十号人,有下象棋的,有玩跳棋的,也有几个纯粹来混学分的。

我先讲最基本的规则,再组织对弈。第一次讲棋,我紧张得嗓子发干,准备好的内容忘得精光,只能指着棋盘磕磕巴巴解释“什么叫吃子”“如何判断胜负”。听到下面有人小声说话、打哈欠,我更是紧张,讲完手心全是汗。

光讲不练不行,我尝试“讲一点、下一盘”——先讲一个知识点,比如“金角银边草肚皮”,再让大家实战体会。

虽然一开始组织得有些混乱,但几次下来,我发现有人开始提问、有人愿意留下来多下一会儿。这让我有了一点信心。

25189

大三正式接任社长后,我和书院申请搞定了固定的活动场地,听课的人渐渐从十多人增加到四五十人,最多至上百人。随着棋艺的不断精进,2019年,我在山西省冬季段级位赛中获得4段组冠军,荣升5段,成为太谷区第三位成人5段棋手。

在讲棋上,我依旧延续“理论+实践”的方式,甚至把自己在省赛闹的“点目笑话”讲出来逗大家乐。看到有人点头、有人追问“社长,这一步为什么这样下”,那种被人听懂的满足感,慢慢冲淡了最初的怯场。那份曾经困扰我的自卑感,似乎在一次次开口讲解、一次次组织活动中,被悄悄磨掉了一些棱角。

兴趣变成“饭碗”

就在我吭哧吭哧练“嘴皮子”的时候,一个新的挑战找上门了——之前指点过我的那位围棋老师让我去校外代课。

“家昕,”他在电话里说,“太谷这边教棋的大多是像我这样50多岁的人,方法老套,孩子们坐不住,听不进去。你年轻,又在大学社团练过,试试看,说不定孩子们喜欢。”

代课?教小孩?还是收费的那种?我脑子里“嗡”的一声,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行!肯定不行!”

“别怕,”老师像是看穿了我的心思,“谁都有第一次。你棋讲得明白,关键是有耐心,我觉得你能行。来试试,就当帮我个忙!”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我咬咬牙:“行……那我试试吧。”

46640

第一次走进那个校外的小围棋教室,我就后悔了。十几个六七岁的小萝卜头坐得东倒西歪,几乎没有一个眼神是定在棋盘上的——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偷偷在桌子下面玩手指。我立刻明白:如果我还像在社团里那样一板一眼地讲“征子”“扑吃”,效果肯定也一样。

我想了想,开始换一种方式——讲故事。讲“吃子”,我没有直接说术语,而是抓起两颗棋子,压低声音说:“看,这是小黑老虎,它‘嗷呜——’好凶!这边是小白兔,蹦蹦跳跳想逃跑……”我夸张地演示黑棋怎样“扑吃”白棋,“小老虎饿啦,要一口吃掉小白兔!”让棋子“跳”着走,仿佛真的在追逃。

整个教室突然安静了——接着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模仿“嗷呜”的叫喊。孩子们眼睛发亮,纷纷抓起自己的棋子也要“喂老虎”。孩子们听得进去,也愿意动手试,教室一瞬间变成了有笑声、有模仿、有追问的趣味课堂。

33DB1

后来我才知道,是社长和书院负责社团的老师,私下里跟这位围棋老师提过我,说我在学校社团讲棋讲得不错,才有了这次“推荐”。

原来,学校不知不觉间,已经悄悄给我搭了桥。

不到两年时间,往返于社团和校外辅导班之间,我不光讲棋的技巧越来越纯熟,还附带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学员粉丝。2020年毕业之际,我果断选择创业,在太谷创办了“蓓蕾围棋学校”。

回望来时路,我时常恍惚,我究竟是怎么样从一直有退学的念头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竟然能带学生的老师?我觉得,我应该感谢学校给我营造出的兴趣平台。学习是什么?不一定是学习成绩,更应该是兴趣的培养与发展。时至今日,我才理解学校那句“让学生友好地为所欲为”的真正含义。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