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围炉夜话第65期:快与慢的共舞 一场影像本真的集体觉醒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5-01 17:53:26 点击:

4月30日,一场关于影像美学的深度谈话在上河书院206室悄然展开。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张婧主持,著名导演、监制、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得主杨超与电影评论中心教师王薇作为嘉宾共启“围炉夜话”。当短视频的神经脉冲以每秒30帧的速度侵蚀现代人视网膜时,这场以“快时代,慢镜头”为题的深度对话,恰似一剂显影液——在《长江图》胶片划痕与《要久久爱》青春蒙太奇的交替投射中,带领同学们潜入影像表达的深海层,打捞被流量冲散的凝视尊严与时空史诗。

活动开场,张婧主任以“快时代的叛逆”引入主题,回顾了与杨超导演的初识经历,并介绍其作品成就。杨超导演以“河流崇拜者”身份剖白创作初心,分享了创作背后的十年历程:“我从小就对河流有生理性的喜爱……长江对我来说是巨大的克苏鲁级生命。”他以《长江图》为例,分享了创作背后的十年历程。并坦言影片因资金困难历经波折:“被迫停机后,用十几版预告片融资”,最终,这部带着70%完成度的“残缺史诗”,仍以长江流域的空间神性与胶片颗粒的物理重量,斩获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

面对李晶老师所提及的艺术电影与观众理解的矛盾,杨超导演直言:“好的电影是拓展人类体验的,不是逻辑化的故事。”他反思《长江图》因剧本完成度不足导致观影门槛:“若按原计划拍成4个半小时,观众能豁然走入时空迷宫。”王薇老师则鼓励观众从视听语言切入:“许多台词已揭示影片内核,比如‘你看到的第一场戏就是安陆的最终结局’。”

艺术电影往往被认为晦涩难懂,但杨超导演认为理解与感受同样重要。他呼吁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超越表面的剧情,深入挖掘其中的艺术价值。他提到,好的电影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而不仅仅是提供娱乐。

当话题转向青春剧《要久久爱》,杨超导演首次以监制身份分享创作逻辑。他坦言拒绝担任导演是出于类型适配考量:“我更擅长历史题材的厚重表达,而这部剧需要更贴近年轻市场的创作触觉。”作为监制,他主导在甜宠主线中植入“原生家庭创伤”等现实议题,“观众需要被真相刺痛,这才是现实题材的价值。”杨超导演通过双线叙事、时空交错等手法,为剧集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主演杨紫的表演,他高度评价:“她是片场精灵,技巧全融于个人气质。”

现场观众提问涉及艺术电影理解、空间美学等议题。杨超导演强调:“空间是导演的终极词汇,塔可夫斯基的风、贝拉塔尔的酒馆灯影,皆因空间震撼人心。”谈及短视频冲击以及年轻观众的观影习惯时,杨超导演表示:快餐文化对观众的影响不可忽视,但他对未来观众的素质并不担忧。他认为:随着信息的普及和观众认知的提升,年轻人有能力去理解更深层次的艺术作品。他鼓励学生们在观影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探索电影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不断提升自我认知。

活动尾声,张婧主任和王薇老师推荐杨超导演B站拉片课程,并寄语学子:“大学四年要凭知识解放认知,不如就从《长江图》开始,拒绝被‘地沟油’荼毒心智。”

本次活动,学生们在杨超导演的带领下化身为一群影像逆流者,在镜头的褶皱里完成思想深潜。在杨超导演的指引下,年轻学子以《长江图》为舟楫,在快时代湍流中划向影像表达的源头——那些被短视频洪流冲散的凝视勇气、时空敬畏与哲学叩问,在胶片的显影液中逐渐重生。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证明,关于“我们需要怎样的影像”的终极答案,早已蕴藏在《长江图》与《要久久爱》的创作实践中。

供稿:电影评论中心 毣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