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彤,女,汉族,2001年生,河北省秦皇岛人,淬炼商学院审计2307班(杏花书院)学生。第一次当众发言,就靠别人救场才完成任务。但两年后,她就能够在全国电影评论大赛上获特等奖,并且,还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当众酣畅淋漓地脱稿讲了6分钟,被老师评价为“你太厉害啦!”
电影课的期中展示,每个小组都要分析一部电影。几天前,组长把 “镜头分析” 给了我:“你平时拉片看得细,肯定能讲好。”
我有些犹豫。说实话,我的表达能力不太行。课堂上回答问题前,总要做心理建设,等准备好了,早有人举手了;小组演讲比赛,明明已经提前练了好几遍,可一站到讲台上,就说得颠三倒四;甚至有一次在食堂打饭,因为说不清楚,被阿姨错放了两勺小米辣,只好捧着一碗通红的麻辣烫使劲喝水。
对此,我也很苦恼,向往成为那些可以在舞台上侃侃而谈的人。对镜头分析的任务,尽管心中有些胆怯,我还是将它作为锻炼的机会,咬牙接了下来。
崩溃的汇报
好在,这次分析的是《嫌疑人x的献身》中指定片段,任务不难。我总结出主题,又与其他悬疑电影的片段作了对比。
写好讲稿后,我在宿舍对着镜子练了一个晚上,一个室友负责录像,另外三个室友负责当观众。录完后,室友举着手机给我分析:“你看,这段,你眼睛飘忽不定,镜头里特别明显!”
确实,视频里的我表情僵硬,眼神不是死死盯着PPT或稿件,就是瞟窗外,根本不敢直视镜头,嘴上还不断重复着“然后……然后”的口头禅,一到长句子就不自觉加快速度,到最后气都接不上。

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已经没有时间改正了。我心下忐忑,寄希望能在分析时注意一下。
当听到老师“接下来有请第三组”的声音时,我膝盖突然一软,踉跄了几步,差点倒下来。
走上台,匆忙向台下扫了一眼,看见黑压压地坐着一百多号人,我心中慌乱异常,感觉大家都在用目光嘲笑我刚才的狼狈。
“大家好,我们是第三组,要汇报的电影是…”刚说到这里,我不由又想到刚上台前的尴尬,余光瞟到台下,看到大家齐刷刷看着我的目光,就觉得如芒在背,脑子里本来想好了的逻辑,突然断了线,那些练了无数遍的句子,怎么也串不起来了,只有几个字在口中反复:“石神利用了,利用了流浪汉群体的,的,的……”喉咙突然像被砂纸磨过,后面的词语卡在声带里动弹不得。

看到我呆在那里,不知所措,室友急忙接过话筒讲完了剩下的内容。
我失魂落魄地走下台,既懊恼又自责——只是课堂上的一次汇报,又不是在人民大会堂发表演讲,怎么就这么紧张呢?明明都是准备好的东西,怎么一上台就连句完整话也说不通了?怎么就不能再大胆一点呢?我又不比人家少张嘴,怎么就是不行呢?
人生没那么多观众!
后来,每当我看喜欢的《奇葩说》、《脱口秀大会》、《主持人大赛》时,看到主讲人面对几百名观众侃侃而谈,就很是羡慕,觉得自己就是个“小趴菜”。想改进,却又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就这样煎熬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我看到群里发出了模拟法庭大赛的通知,心中更是纠结,一方面觉得正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另一方面又忐忑不安,生怕自己表现不好,引来大家的嘲讽。
于是,我去请教王薇老师。王老师看到我就笑了:“我记得你,你是上次汇报很紧张的那个小女孩。”我既欣喜又尴尬,和老师聊了许久。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师的话:“生活并没有那么多观众,都是自己束缚住了自己,淡化观众意识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我认真想了许久,确实,上次汇报大家都在各准备各的,也就是刚上场那几秒钟,底下人才会抬头看看轮到谁了。除了老师,根本没人全程注意我。恰恰是自己实在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才会紧张,导致发挥失常——你又不是什么明星,哪有那么多人“审视”你?更别提听出讲话的失误还牢牢记在心里了。

我一下子明白了,瞬间放下了心里的负担,认真准备比赛。
比赛候场时,我用心观察了一下,台下的观众,有人四处张望,有人低头玩手机,还有人交头接耳,根本没有多少人在真正审视舞台。这让我更加放松了。
当我拿起稿件,开始表达时,根本不再去看观众的表情,把注意力全都沉浸在自己语言逻辑的世界里。
最终,我凭借充分的准备和流畅的表达,赢得了评委们的认可,成功晋级。
赛后,我仔细复盘了自己的表现并跟老师分享,王老师说我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很是欣喜,更加肯定了之前的判断——人生没那么多观众!
你太厉害啦!
预赛的放松,让我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演讲技巧。在准备决赛时,我有意识地学习《奇葩说》里辩手詹青云——她时常用眼神跟镜头以及观众交流,再配合上娓娓道来的语调,使得表达更有说服力。我很喜欢她的表达方式,就反复对着镜子模仿,还叫来室友们一遍遍练习,渐渐地,室友说我与以往相比眼神不一样了,眼睛好像在跟大家对话似的。
果然,这种准备产生了奇效。决赛结果公布,我竟然拿了第一名!

谁能想到,现在这个气场强大,嘴巴不停的冠军,不久前还是个课堂汇报都磕磕绊绊的小女孩!这次比赛,彻底扭转了我的自我认知,我觉得只要肯做、肯学、肯改变,一次次经历一定会像量变的积累,总有一天,能等到质变的瞬间。
有了这种自信,之后再在公众场下发言时,我来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自如。
到后来参与第九届“三晋·光影杯”全国大学生电影评论大赛时,我与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121所高校的学子们同台竞争,获得了“评审团特等奖”。不仅如此,当临时接到分享比赛经验的任务时,我更是信心十足,没用怎么准备,只是简单列了一下要点,就登台拿起了话筒,面对巨幕影厅里几百名观众的眼睛,酣畅淋漓地把自己的心得向大家作了介绍。

当热烈的掌声响起时,老师走到我面前竖起了大拇指说:“你太厉害啦,这么能说!”我不好意思地笑笑,这才发现自己的即兴演讲竟然足足有6分钟!
我厉害吗?走下讲台后,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如果说变化大,这个是事实,说厉害,倒是未必。因为,只要能像我这样用心去练,只要利用好学校给予的这么多锻炼的机会,谁都可以做到我这个样子,甚至,比我还“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