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马慧文,女,中共党员,教务处教学建设与研究科科长。2012年2月入职信院,先后在校办、教务处工作。目前主要负责教学建设项目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检查、学科竞赛、教材管理等工作。累计在山西日报、山西青年报、中国教育部等多种媒体发表文章30余篇,发表教学管理研究类论文3篇,主持省级教改课题1项,参与省级教改课题7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多次荣获学校“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在信院的时光长廊里,我的足迹串联起两段截然不同却同样滚烫的旅程——从办公室的新闻宣传岗到教务处的教学建设岗,十三载春秋流转,不变的是对这方校园的赤诚与坚守,是用实干诠释“服务育人”的初心。
三载宣传路:以镜头为眼,用文字传情
2012年深冬,寒风裹着初雪,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憧憬,踏入信院的校门,成为校办新闻宣传岗的一员。那时的我,手中的相机是“第三只眼”,笔下的文字是“传声筒”,网站、校报、宣传片则是展示信院风貌的“窗口”。为了捕捉校园里的鲜活瞬间,我常在晨光熹微时就守在操场旁,记录学子晨练的朝气;也会在暮色四合后仍留在活动现场,抓拍晚会落幕时的温馨笑脸。最难忘的是筹备首支校园宣传片的日子。我和团队连续一周“连轴转”:白天跟着拍摄组穿梭在教学楼、实验室、运动场,捕捉课堂上的专注、实训中的投入、社团活动的热烈;晚上和摄像老师对着电脑逐帧剪辑,反复打磨旁白,只为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和社会能透过画面,读懂信院“以学生为中心”的温度。


也是在那时,学校还没有校报。我从零学起排版软件,用心策划每一期的主题,精心挑选每一篇稿件。记得为了挖掘志愿服务队的故事,我跟着学生志愿者去乡村小学支教,蹲在教室后排看他们教孩子画画、读故事,傍晚再顶着夕阳和他们一起返程,一路听着他们的感悟,把那些朴实的话语变成文字。我始终坚信,新闻宣传不只是“记录”,更是“传递”——传递信院的办学理念,传递师生的精神风貌,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校园里涌动的活力。那些年,看着自己采写的文章变成校报上的铅字,看着精心制作的宣传片在招生季收获无数点赞,看着网站上的新闻不断更新着信院的发展足迹,一种“为信院发声”的自豪感,成为我坚守岗位的不竭动力。


十载教务行:以匠心筑基,用坚守护航
2015年,因工作需要我调任教务处教学建设与研究科。岗位的转变,意味着从“校园故事的记录者”变成“教育蓝图的建设者”——从前是用笔尖讲述信院的精彩,如今是用实干参与书写信院的教育篇章。初到教务处时,面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教学质量检查等全新领域,我深知“唯有脚踏实地,方能不负使命”。我要求自己尽快熟悉工作内容,摸清各专业的发展现状,与专业负责人交流,虚心学习,了解他们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困惑、在课程体系搭建中的难点;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时,我成了教师们的“贴心助手”。从梳理课程建设标准到协助录制线上课程,从规范教材资料到共同探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我深知,每一门优质课程的诞生,都是在为学生的成长铺路。


教学研究与改革,更是一场需要耐心与韧性的“持久战”。2021 年,学校申报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务处牵头编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那段时间,我对着政策文件逐字解读,对照评估指标反复修改,不断思考“如何体现信院的应用型特色”,改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趴在桌上浅睡一会儿,清晨又接着完善。当最终的方案通过审核,看着红头文件上“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名单中“晋中信息学院”的字样,我感慨万千。23年,我协助校领导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从梳理成果亮点到撰写申报材料,再到整理支撑材料,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懈怠。当得知学校斩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时,我突然明白:所有的付出,终会在某个时刻绽放光芒。
教学质量检查则是守护教学底线的“防线”。每学期开学前,我会提前制定检查方案,从师生到岗情况到教学资料的完整性,从课堂管理到教材到位,逐一检查;学期中,带领科室成员深入课堂听课,及时向教学单位反馈问题;学期末,汇总分析检查数据,形成改进报告,为学校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提供依据。而每到学年末,全校的教学质量报告更是重中之重——涵盖教学各环节的运行情况、支撑数据的深度分析,每一个数字都要反复核对,每一段结论都要严谨推敲,只为给学校、给师生、给主管部门一份真实、客观的“教学答卷”。


十三载相伴:以初心赴山海,以热爱续新篇
2012到2025,十三载春秋流转,我有幸见证了信院的蜕变:看着学校的专业体系从最初的二十几个,发展成以信息类专业为主干,工、管、经、艺、文、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看着课程建设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一批批校级、省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涌现;看着教师团队从“新手辈出”,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省级、国家级教学竞赛中斩获佳绩;更看着一届届学子从懵懂入学,到带着扎实的专业知识、饱满的精神状态,走向职场、奔赴远方。
如今,我依然会常常想起初入职时的初心——为信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教学建设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行的脚步。未来,我会继续围绕学校“四位一体双院制” 的人才培养目标,深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会继续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每一份文件的审核中坚守严谨,在每一次教学问题的解决中传递温度,用实干与坚守,为信院培育更多优秀人才,续写属于我与信院的下一个精彩篇章。

学生有话说:
“2013年的9月,我参加了学生记者团的面试,既紧张又期待——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马慧文老师。马老师没有一点‘老师’的距离感,她就像个亲切的学姐,常常给我们分享她抓拍到的照片,带着我们去采访,一次次地帮我们修改新闻稿件。如今回想起来,马老师伏案改稿的专注、拿着相机捕捉瞬间的认真、跟我们分享想法时的热忱,依然清晰如故。她身上那股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亲切,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们作为学生记者的成长路,也让当时的我们对信院这方校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热爱与期待。”
——商务英语学院 英语112班 熊大壮
“我和马老师的交集,源于一次新学期更换教材的事情。拿到新课本的几天,我在预习时突然发现,书中章节少了整整四页内容,前后衔接得特别突兀。但教材上已经做了笔记,我不确定学校是否会帮我处理,便试着让教秘老师在教材反馈群里说了一句,没想到马老师当天就联系我,详细问清情况,并第一时间联系出版社为我更换了教材。后来跟同学聊天才知道,那批教材里有缺页问题的不止我一个,马老师当天就统计好了所有有问题的同学名单,逐一确认情况后,第一时间跟出版社沟通加急补寄。虽然是一件小事,但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学校对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视。”
——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 行管2304班 宋亮亮
“作为马慧文老师的异科学生,最想感谢的,是她帮我攻克了普通话测试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从小在方言环境里长大,说话带着较重的家乡口音,尤其是平翘舌音,得知马老师是省普通话测试员,我主动向她请教普通话发音问题。马老师耐心一对一辅导,带我练习发音。在命题说话环节,她不建议我死记硬背范文,而是引导我加入平时的经历,讲真实的故事。 她还帮我梳理了说话思路,教我怎么用‘开头引入—细节描述—结尾总结’的结构组织内容。马老师不仅是帮我们解决学业困惑的异科导师,更是用专业和耐心,帮我们克服困难的引路人。她让我明白,只要用心和坚持,所有困难都可以一一克服。”
——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 经管2304班 段旭文